張霞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分析
張霞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方法84例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作為實驗組,37例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設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子宮肌瘤剔除率為156.76%,實驗組為142.86%;實驗組術中出血量為(53.1±8.7)ml、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1.2±0.5)d、術后住院時間為(3.6±0.8)d,均優于對照組的(102.3±14.3)ml、(2.6±1.0)d、(4.3±1.3)d,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為(97.2±15.4)min,與對照組的(92.6±20.2)mi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年的隨訪中,實驗組復發率為20.24%(17例),對照組為21.62%(8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少、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具有臨床推廣意義和價值。
腹腔鏡;子宮肌瘤;肌瘤剔除術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在臨床統計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約20%左右,常見于30~50歲女性。從大量的臨床研究成果來看,子宮肌瘤的發病原因多是子宮長期雌激素含量過高導致內分泌失調,進而引發子宮肌組織發生病變[1]。子宮肌瘤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不孕及流產、繼發性貧血、月經過多、壓迫癥狀、盆腔包塊等。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方法經過近些年的醫學發展而不斷豐富,比如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保守治療等,不同的治療方法適應于不同癥狀和發病程度的患者[2]。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子宮肌瘤患者更傾向于通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來解除病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諸多優勢,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將其結合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臨床對比,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84例,設為實驗組,并從前期治療病例中篩選出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37例設為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年齡26~44歲,平均年齡(32.7±3.9)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5~45歲,平均年齡(33.1±4.2)歲。均經門診B超提示為子宮肌瘤收住入院,且經病理檢查均確診為子宮平滑肌瘤;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未進行激素類藥物治療,也均未在手術治療中發現合并子宮內膜異位、卵巢囊腫等癥狀。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接受手術之前需進行常規血液及心肺功能檢查,符合手術條件后進行手術治療;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在接受手術前2 d內陰道使用1%皮維碘抹洗與雙唑泰軟膏上藥;術前12 h禁食,并進行清潔灌腸;術前行婦科雙合診及B超檢查明確肌瘤大小和位置。
對照組患者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采取傳統手術方法操作,術后肌注催產素20 U約3 d,且在第7天腹部傷口拆線。實驗組患者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取臍孔及麥氏點、反麥氏點為手術操作路徑,采用臍上臍下10 mm切口,右麥氏點水平5 mm切口,左麥氏點20 mm切口;術中均經皮注射垂體后葉素2支至肌瘤較大的子宮體部加強宮縮減少出血;術后沖洗腹腔并檢查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之后放氣取鏡并縫合皮膚切口;術后注射催產素20 U約3 d,并于第5天腹部傷口拆線。
1.3 評價標準 自術后第2天起,至手術后2年進行隨訪;術后即開始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臨床效果的觀察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肛門排氣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患者術后出院的標準則為:①患者能夠下床并自由活動,不受傷口限制;②患者感知上無腹痛感;③切口愈合良好;手術過程的評價指標包括:①手術時間;②術中出血量;③子宮肌瘤剔除率(術中子宮肌瘤個數與術前子宮肌瘤個數的比例);術后2年的隨訪內容主要包括:①隨訪中患者疾病復發率;②復發患者的術中肌瘤個數及大小;③術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術后的生育情況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子宮肌瘤剔除率為156.76%(58/37),實驗組為142.86%(120/84);對照組手術時間為(92.6±20.2)min,實驗組為(97.2±15.4)mi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102.3±14.3)ml,實驗組為(53.1±8.7)ml,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2.6±1.0)d,實驗組為(1.2±0.5)d,;對照組術后住院時間為(4.3±1.3)d,實驗組為(3.6±0.8)d,兩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年的隨訪中,實驗組復發率為20.24%(17例),對照組為21.62%(8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育功能[3]。在臨床治療方面,通常有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兩種主要手術形式,二者在臨床上均取得良好效果。在本文的回顧性統計分析來看,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術中出血量控制、術后腹部瘢痕、術后疼痛、住院時間、腸功能恢復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因此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臨床推廣意義和價值。
[1]陳萌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及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對比分析.河北醫科大學,2013.
[2]蔡惠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外醫學研究,2014(19):5-7.
[3]羅紅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研究.微創醫學,2012,7(2):146-14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062
2016-04-18]
116400 莊河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