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 付志新 趙燕
有創-無創序貫性機械通氣對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
孫永 付志新 趙燕
目的評價有創-無創序貫性機械通氣對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60例重癥監護室(ICU)內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兩組均給予患者有創機械通氣(氣管內插管),觀察組待患者潮氣量>3ml/kg,呼吸頻率<30 次/min,氧合指數(動脈血氧分壓/吸入氣氧濃度)>250 mm Hg (1 mm Hg=0.133 kPa) 時,拔管,轉換為無創正壓通氣,根據患者自身病情,調節吸氣壓力10~20cm H2O(1cm H2O=0.098 kPa),呼氣壓力4~6cm H2O,同時給予兩組患者嗎啡以鎮靜,給予擴血管藥和利尿藥等常規治療,患者各項指標好轉并穩定5 h后方可拔管或脫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和住ICU時間,計算住院期間病死率。結果治療前對照組PaO2為(46.6±8.2)mm Hg,PaCO2為(37.7±8.5)mm Hg,觀察組PaO2為(44.1±7.8)mm Hg,PaCO2為(38.6±9.2)mm Hg,治療后對照組PaO2為(69.3±10.2)mm Hg,PaCO2為(43.1±7.6)mm Hg,觀察組PaO2為(84.8±9.4)mm Hg,PaCO2為(40.2±8.0)mm Hg,治療后兩組PaO2、PaCO2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住ICU時間為(65.8±37.2)h,觀察組為(89.3±43.5)h,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有9例死亡,病死率為30.0%,觀察組有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為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比于單獨有創機械通氣,有創-無創序貫性機械通氣對于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更顯著,能明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病死率。
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有創-無創序貫性機械通氣;療效
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為ICU常見疾病,急性心衰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常可因為肺水腫引起呼吸衰竭,隨時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及早采取有效搶救措施十分必要,爭取最佳治療時機,傳統救治方式是行有創機械通氣,即氣管插管,但是重癥患者本身機體免疫力差,有創操作大大增加感染的風險,因此要盡可能縮短有創機械通氣的時間[1]。本次研究采用有創-無創序貫性機械通氣的治療方式,結果發現這種治療方式對于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顯著,能夠明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病死率。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材料 收集本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ICU內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60例,平均年齡(62.7±5.3)歲,患者原發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等,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
1.2 方法
1.2.1 基礎治療 首先給予兩組患者嗎啡5mg靜脈推注,以鎮靜,消除緊張情緒,隨后給予靜脈泵入硝普鈉,以擴張血管,降低心臟前后負荷,注意監測血壓,調節硝普鈉的泵注速度,另外給予20mg呋塞米靜脈滴注以利尿,經上述搶救后心衰仍無顯著改善者,給予西地蘭0.2~0.4mg靜脈推注。
1.2.2 機械通氣方法 開始時給予兩組患者有創機械通氣,即氣管內插管,觀察組待患者潮氣量>3ml/kg,呼吸頻率<30 次/min,氧合指數>250 mm Hg時,拔管,轉換為無創正壓通氣,根據患者自身病情,調節吸氣壓力10~20cm H2O,呼氣壓力4~6cm H2O,對照組患者持續有創機械通氣,患者各項指標好轉并穩定5 h后方可拔管或脫機。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O2、PaCO2和住ICU時間,計算住院期間病死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 療 前 對 照 組PaO2為(46.6±8.2)mm Hg,PaCO2為(37.7±8.5)mm Hg,觀察組PaO2為(44.1±7.8)mm Hg,PaCO2為(38.6±9.2)mm Hg,治療后對照組PaO2為(69.3±10.2)mm Hg,PaCO2為(43.1±7.6)mm Hg,觀察組PaO2為(84.8±9.4)mm Hg,PaCO2為(40.2±8.0)mm Hg,治療前兩組PaO2、PaC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aO2、PaCO2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住ICU時間對照組為(65.8±37.2)h,觀察組為(89.3±43.5)h,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有9例死亡,病死率為30.0%,觀察組有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為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心力衰竭患者日漸增多,急性心衰患者的心排血量急劇下降,導致肺靜脈回流障礙,引起肺水腫,進而發生嚴重的呼吸衰竭,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時有效的搶救措施成為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急性心衰伴發呼吸衰竭的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為了爭取最佳的搶救時機,盡快改善患者的肺通氣功能,多采用有創機械通氣,即氣管插管,糾正患者的低氧血癥,快速緩解呼吸肌的疲勞,但是長時間氣管插管的最大弊端是增加患者感染的幾率,對于急性心衰的患者而言,機體免疫力差,而且多是老年患者,機體各器官功能正逐漸衰退,發生感染勢必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或增加病死率,因此應盡可能縮短氣管插管的時間[2]。研究中待患者狀態平穩,潮氣量>3ml/kg,呼吸頻率<30 次/min,氧合指數>250 mm Hg時,實行氣道無創正壓通氣,調整吸氣壓和呼氣壓,使患者呼氣末有一定的正壓,顯著增加肺泡通氣量,促進二氧化碳的排出,滿足患者自主呼吸的需要[3]。國內外大量文獻報道,無創正壓通氣對于急性心衰、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腎衰合并有腦出血患者的療效顯著[4,5]。
綜上所述,采用有創-無創序貫性機械通氣的方式,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縮短了住院時間。
[1]陳明仟,陳開鑄,黃燕紅.急性左心衰竭80例救治體會.實用臨床醫學,2012,13(11):14-15.
[2]王運.緊急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搶救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國醫藥科學,2011,1(17):86.
[3]梁智雄,胡松,羅琳.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臨床研究.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0,16(6):306-307.
[4]牟燕飛,王勝強,廖開友,等.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在搶救重度急性左心衰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療效觀察.臨床肺科雜志,2013,18(4):658-660.
[5]賴建幸,陳小會.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中國現代醫生,2014,52(4):7-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071
2016-04-18]
475000 開封市中心醫院神內重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