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坤
河南焦作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焦作 454000
?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136例臨床分析
楊坤
河南焦作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焦作454000
【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缺血性腦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以期進一步提高該病的臨床診療水平。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6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臨床資料,分析患兒臨床表現、臨床分度、治療方法等與預后的關系。結果136例HIE患兒均表現為意識改變,中輕度58例(42.65%),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興奮易激惹;中度61例(44.85%),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改變制;重度17例(12.50%),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抽搐、昏迷;總有效率為91.18%;并發新生兒肺炎39例(28.68%),顱內出血21例(15.44%),總并發癥發生率為44.12%。結論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主要表現為意識改變、興奮、肌張力改變、抽搐和昏迷,新生兒窒息程度與HIE病情關系密切。臨床分度結合CT分度對判斷預后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應采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綜合治療手段以降低HIE的發病率和致殘率。
【關鍵詞】缺氧缺血性腦?。恍律鷥?;臨床特點;預后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作為圍生期窒息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是指圍生期因宮內缺氧或產后窒息導致的腦組織缺氧缺血性損傷[1],病情常較嚴重,極易導致新生兒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診斷與預防對降低HIE的致死致殘率極為重要[2]。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6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臨床資料,探討HIE患兒的臨床特點及預后,以期進一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兒科2010-09—2013-09收治的136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均符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標準,并排除先天遺傳代謝性疾病及先天性腦發育不良患兒。男69例,女67例;足月兒117例,早產兒11例,過期產兒8例;入院日齡:30 min~24 h 74例,24~48 h 28例,48~96 h 34例;出生體質量:<2 500 g 77例,>2 500~4 000 g 25例,>4 000 g 34例;出生后Apgar評分<3 分59例,4~7 分49例,7~10 分28例;臨床分度:輕度58例,中度61例,重度17例;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71例,腦實質出血38例,腦室出血19例,其他部位出血8例;所有患兒住院時間為15~30 d,平均(19±1.6)d。
1.2臨床表現136例HIE患兒均出現意識改變癥狀;其他臨床表現為嗜睡37例(27.21%),興奮易激惹86例(63.24%),尖叫49例(36.03%),陣發性發紺41例(30.15%),肌張力減低52例(38.24%),肌張力增高57例(41.91%),嘔吐65例(47.79%),前鹵飽滿64例(47.06%),抽搐12例(8.82%),皮膚蒼白23例(16.91%)。
1.3病因(1)母體因素:母親妊高癥21例,妊娠期間有陰道流血史7例,胎膜早破18例,有新生兒死亡史2例,妊娠時間>42 周15例;(2)胎兒因素:雙胎8例,羊水污染23例,臍帶異常14例,胎兒過大5例,胎動減少3例,宮內生長遲緩20例。
1.4治療方法所有HIE患兒入院后即做常規診治,利用CT機(日本日立公司Pronto型)進行頭顱CT檢查,采用頭顱連續平掃,掃描條件為120 kV,80~100 mA,窗寬80 Hu,窗位30~33 Hu。采取“三項對癥處理”和“三項支持療法”進行治療,根據患兒臟器損傷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給予吸氧(50 mmHg>PaO2>70 mmHg),降低顱內壓,使患兒血氣和pH值維持在正常范圍內,并維持良好的通氣、換氣功能,改善其微循環,控制腦水腫。治療后期采用腦活素、胞二磷膽堿、丹參注射液和苯巴比妥、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甘脂、胞二磷膽堿等促神經代謝藥物結合高壓氧治療,采用多巴胺靜滴使患兒周身各器官維持良好的灌注,并注意對患兒驚厥癥狀的控制及處理。此外,采用營養腦細胞、心肌細胞的藥物促進患兒腦細胞、心肌細胞功能的恢復。
1.5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治療7 d內患兒呼吸平穩,心率>100次/min,肌張力恢復正常;有效:治療8~14 d內患兒呼吸平穩,癥狀、體征恢復正常;無效:治療14 d以上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結果
136例HIE患兒中顯效81例(59.56%),有效43例(31.62%),無效9例(6.62%),自動出院2例1.47%),死亡1例(0.74%),總有效率為91.18%;并發新生兒肺炎39例(28.68%),顱內出血21例(15.44%),總并發癥發生率為44.12%。
3討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的病理基礎是圍生期窒息、宮內胎兒期及母體分娩過程均會導致圍生期缺氧窒息。在母體和胎兒間血液循環及氣體交換受阻的情況下,血氧濃度會逐漸降低,引發新生兒圍生期缺氧窒息,導致患兒腦部不可逆性損傷。同時,由于新生兒腦組織發育極度不成熟,其長期缺血缺氧會引發血管內皮受損腫脹和小血管痙攣,進一步阻礙腦組織微循環。研究顯示,HIE在圍生期新生兒中的發病率和致殘率相對較高,HIE特別是中、重度HIE患兒還常有各種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3]。
HIE患兒臨床常表現為意識障礙、肢體肌張力改變、原始反射異常、驚厥、瞳孔改變及前鹵緊張等一系列的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患兒缺氧缺血的狀況會阻礙其細胞能量代謝,機體能量因長期處于供應不足的狀態,促使乳酸和CO2的堆積,引發急性腦水腫。而腦水腫的形成又會進一步導致機體出現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使患兒出現驚厥。隨著腦水腫的發展,患兒顱內壓不斷增高,腦組織血液灌流進一步受阻。如不及時診治,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缺血缺氧。又由于患兒腦組織損害和神經元凋亡在患兒出生后仍然處于發展狀態,盡早發現病癥,及時合理的開展治療對HIE患兒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4]。
目前,臨床上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主要遵循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綜合治療的原則。常用的藥物包括腦活素、胞二磷膽堿、丹參注射液、高壓氧和苯巴比妥等。由多種氨基酸組成的腦活素,是從豬大腦中提取的一種低分子肽混合物水溶液,對活化患兒神經細胞,改善腦組織代謝及思維障礙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增加胞內酶活性、胞內糖類的轉化及腦組織能力供給,減少毒性物質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使腦代謝恢復正常,同時對神經元的修復也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胞二磷膽堿主要用于調節患兒的神經行為,通過增加卵磷脂的含量,降低游離脂肪酸含量,維持腦細胞生物膜結構功能的完整性,有效減少HIE患兒神經系統方面的后遺癥;丹參注射液作為氧自由基清除劑,不僅可以降低患兒體內氧自由基含量,促進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丹參中的有效成分還能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改善微循環,使患兒腦血栓及腦梗死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下降;高壓氧主要作用于組織內的氧分壓和氧儲量,通過提高氧溶解度和彌散能力,促進腦組織微循環;苯巴比妥則通過提高驚厥的發作閾,使病灶的放電和擴散受到抑制,從而起到鎮靜、催眠、抗驚厥的作用。此外,具有擴張腦血管和改善腦微循環作用的葛根素和山莨菪堿,也常被應用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治療,其能夠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質過氧化作用,通過調節腦血流量,改善腦組織的微循環[5-6]。
本組136例中,CT檢查結果顯示58例輕度HIE患者大多表現為腦白質內散在分布的局限性邊界較清低密度影小于2個腦葉,且以額葉最常見;61例中度HIE患兒的腦白質內散在分布的局限性邊界較清密度影大于2個腦葉,且部分患兒并發顱內出血;17例重度HIE患兒的CT掃描結果則表現為腦白質呈低密度影,兩側大腦半球彌漫性低密度影。且根據CT結果對患兒進行分度與臨床分度的結果基本一致,表明CT診斷HIE患兒,準確性高,對患兒的腦損傷及預后的判斷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主要表現為意識改變、興奮、肌張力改變、抽搐和昏迷,新生兒窒息程度與HIE病情輕重關系密切。臨床分度結合CT分度對判斷預后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應采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綜合治療手段以降低HIE的發病率和致殘率。
4參考文獻
[1]吳亞紅,楊亞芳,劉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CT診斷[J].實用醫技雜志,2012,19(6):595-596.
[2]張桂香,婁佩軍,王書民.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病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7):封3.
[3]陳淑香.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120例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2,4(5):452-454.
[4]潘振,馮英,黎梅.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醫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抗菌藥物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6):1 528-1 530.
[5]母得志.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和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4(14):1 144-1 146.
[6]黃秀群,譚靜.不同方法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對比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3):3 797-3 799.
(收稿2015-10-15)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2-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