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斯琴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蒙醫醫院,內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0)
蒙醫綜合療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觀察
包斯琴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蒙醫醫院,內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0)
風濕性關節炎;蒙醫治療;臨床觀察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病,是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癥,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為主。蒙醫學認為該病是“和如何”、“希拉烏蘇”病范疇,是主要希拉烏蘇偏盛,偏衰和功能紊亂而導致病變,并損及全身關節而引起的急性發病或慢性經過的一種疾病。以關節腫脹、疼痛、氣血循環受阻,遇寒冷或天氣變化則病情加重,功能發生障礙等臨床表現。我們應用蒙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1]。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94例患者,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57.3歲。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均明確診斷患者風濕性關節炎,病史1-24個月,平均7.8個月。
1.2 臨床表現:所有患者均由以下方面或多方面的癥狀:①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彈響;②行走時疼痛加重顯著,遇寒冷或天氣變化則病情加重;③體格檢查局部皮膚顏色正常,腫脹,周圍壓痛點陽性,X線檢查:關節明顯病變。符合《蒙醫疾病診療標準》。
我科風濕性關節是患者94例,分為治療組48例及對照組46例。治療組患者均采用蒙醫藥治療原則,給予內服蒙藥,外用蒙藥。藥浴治療方法:早服五味清濁散3g,中午口服森登-25味散2.5g用嘎瑪古湯3g沖服,晚服嘎日迪-13約15粒;巴達干偏盛者加用阿那日-5味散,赫依偏盛者加附沉香十七味散,血偏盛者加服三籽湯,同時給予五療甘露散藥浴治療,并確保患者治療期間禁受風寒潮濕、勞累、情緒波動及禁食辛辣涼飲食等[2]。15天為1個療程,共觀察2個療程。對照組給予來氟米特片一次1片,1日2次口服,療程同上。對治療前后癥狀,體征、X線等檢查結果進行總結和評估。
按關節壓痛指數改善程度,關節腫脹指數改善程度及患者對疾病活動的總體評價,X線片檢查圖像。治愈:關節疼痛及腫脹消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癥候積分減少>85%;好轉:關節疼痛及腫脹緩解,活動功能有所恢復,癥候積分減少>30%,但≤84%為有效;無效:經過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30%。
治療組48例病例中,顯效30例,有效1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9%。對照組46例病例中,顯效16例,有效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4.8%。兩組療效指標進行了t檢驗,P<0.05,其有顯著性差別。
風濕性關節炎是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以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此病在蒙醫學中屬“和如何”“希拉烏蘇”病范疇,蒙醫認為該病是在潮濕環境中工作過久,汗后受涼或經常受風寒刺激,深感寒邪黃水滯留于關節致使該部位腫痛而發生運動障礙所致。蒙醫藥采用內服外用等方法,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48例進行治療,有效率達到97.9%,同時設立對照組,應用來氟米特口服治療46例,有效率84.8%,兩組間通過統計學分析,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蒙醫藥內服外用治療法具有充分治療該病的療效。蒙藥具有祛風寒,燥希拉烏蘇,舒經活血,調理氣血,消腫止痛,調解機體功能,平衡體內三根及希拉烏蘇等功效,且療效快,療程短,療效穩定,無毒副作用等優點。故在臨床應廣泛推廣應用。
[1]實用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中國醫學(蒙醫藥)[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3.百科全書.
2016年6月27日收稿
R291.2
B
1006-6810(2016)11-0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