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茹娜 烏日古瑪拉 圖門烏力吉
(1.內蒙古醫科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
古籍探幽
經典著作《蒙醫金匱》與傳染病的預防
阿茹娜1烏日古瑪拉1圖門烏力吉2*
(1.內蒙古醫科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
《蒙醫金匱》是蒙醫學三大經典著作之一,該書不僅在蒙醫方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蒙醫臨床治療學、病因病機、傳染病防治等方面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對傳染病進行較為詳細的論述已成為該書的一大鮮明特點。該書中除了強調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之外,首次提出了系統的預防傳染病的具體措施,概括為:帶藥預防法、煙熏預防法、服藥預防法、遮擋預防法、清潔預防法、消毒預防法、接種預防法等7種,這些措施不僅對當時廣大蒙古地區及周邊的傳染病預防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預防為主的診治傳染病理念,對其后蒙醫溫病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和推動作用。
蒙醫金匱;傳染病;預防
《蒙醫金匱》是蒙醫臨床治療學的經典著作之一[1],被譽為蒙醫學三大經典著作之一[2]。該書不僅在蒙醫方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蒙醫臨床治療學、病因病機、傳染病防治等方面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對整個蒙醫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的影響。該書系清代著名蒙醫學家明如勒占布拉( 公元1789 ~ 1838 年,全名明如勒占布拉. 卻吉旦曾坡榮萊) 用藏文編著,成書于公元1829 年[3],藏文書名音譯為《滿阿嘎仁欽縱乃》( 漢意為“醫訣之海”) ,曾漢譯為《方海》、《醫法海鑒》、《秘訣寶源》等。1977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用蒙語翻譯出版了該書,以及它的4本釋義書,蒙古語譯為《額爾敦因桑》,漢語譯為《蒙醫金匱》[4]。該書是在閱讀大量的蒙醫古典著作的基礎上,結合作者多年的實踐經驗和豐富的醫學知識,同時吸收了兄弟民族部分醫學知識完成的。該書以臨床藥物治療為重點,共搜集整理了2528[5]余種古方、驗方及傳統方劑,并對其成分、配伍、性能、功效及主治方面等做了詳細的說明。此外還對內科、熱癥、傳染病、外科、五官科,疑難雜癥等疾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臨床類型及防治方法等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獨特的見解。而對傳染病進行的較為詳細的論述也成為了該書的一大鮮明特點,如全書共112 章,其中傳染病占34 章,加上熱癥病程分型診治9章,與傳染病相關的章節多達43章以上。在法定的甲乙丙類傳染病中除對甲類傳染病天花和霍亂有較詳細論述外,還對8種乙類傳染病,5種丙類傳染病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該書在傳染病總論部分闡述了傳染病發生發展的規律,指出了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又在各章節中搜集整理了30余種傳染病的防治方法[6]。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談及該書對蒙醫方劑學的影響,而很少談及其對蒙醫傳染病學發展的重大貢獻。筆者認為該書中特別強調的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和首次系統提出的預防傳染病的具體措施應是其創新之處。該書在總論中闡述了傳染病的總體預防方法,各章中又分述了每種傳染病各自的預防方法。如在該書的總論部分中就提到:“傳染病大多具熱性,經氣味等傳染,故首先應采取預防方法”[7]。可見,該書已重點提出了對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本文僅就傳染病預防措施予以闡述,具體概括如下。
帶藥預防法是指在傳染病流行期間需要預防的人員通過隨身佩帶特制的、具有預防性的藥物來預防疾病傳染的方法。通常用透氣性好的紗布、綢緞或紙將藥物包好后掛胸前或揣兜內。佩戴制劑有通用制劑和專用制劑,通用制劑是指對多種傳染病具有預防作用的制劑,常用的有青丸制劑,勁丸制劑,黑丸制劑(分甲、乙、丙、丁4種方劑)等,專用制劑是指對某一種傳染病具有預防作用的制劑,因病種不同而各異。帶藥預防法防病效果有待考證,具體防病原理不清,一般認為佩戴上述藥物可能具有醒腦開竅,驅蚊防蟲、避瘟除穢等作用,與中醫的中藥香囊有近似之處,但中藥香囊多配伍使用藿香、蒼術、艾葉等具有芳香化濁類中藥,而蒙藥常用草烏、金訶子、麝香、雄黃、阿魏等藥物,即選用的藥物有所不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甲型H1N1流感中醫藥預防方案》也曾指出:根據中醫和民間傳統, 多用具有芳香化濁類中藥, 制成香囊或香薰, 具有除瘴避穢的作用, 如蒼術、艾葉、藿香、當歸、白芷、山柰等[8]。研究報道蒼術、艾葉等中藥熏蒸散發的煙霧殺菌力強,是一種良好的空氣與環境消毒用品,可以在有人環境里進行殺菌消毒[9]。現代研究證實中藥香囊具有抑制呼吸道病原菌[10]、提高機體免疫功能[11,12]和穴位刺激作用等多項作用[13],因此蒙醫學帶藥預防傳染病方法作用原理可能是多方面的,從現代醫學上闡明防病治病的機理,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通過將某些特制藥物點燃后用其產生的煙氣上熏人體、房屋、服裝、被、褥、用具等,用來消毒及祛疫防病。可用于對各種傳染病的預防。常用制劑有黑云香-11味、麝香-22味等,除此之外常單用黑云香、點燃后煙熏場所及物品。中醫煙熏法亦有悠久歷史,除具有防病作用外也用于治療,將特定藥物燃燒后產生的煙氣上熏,借助藥力和熱力,達到殺蟲滅菌、止痛、止癢、驅除穢濁惡氣的一種治療方法。漢代的張仲景就用蒼術連同豬蹄甲一起焚燒,據說能避一切惡氣[14]。研究認為蒼術、艾條等多種中藥煙熏具有空氣消毒作用,從而達到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作用[15,16,17,18]。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對需要預防的人群通過服用藥物來預防的方法。主要有兩種藥物,有用于具體病種的專用藥物和對各種傳染病均有預防效果的通用方藥,是蒙醫最為常用的傳染病預防方法。常用方藥有蓋汗希特制劑、特防制劑、嘎日迪-5味丸、訶子-10味丸、冰片-20味等,一般認為上述方藥除了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外還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在傳染病疫苗開發使用前口服藥物預防曾是主要手段,如對與流腦病人密切接觸的兒童曾使用磺胺嘧啶等藥物口服預防。1989年頒布的《傳染病防治法》談到對某些能用特效藥物防治的傳染病,必要時可用藥物預防。如以抗瘧藥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預防瘧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預防耐藥性瘧疾;用強力霉素預防霍亂;用青霉素或磺胺藥物預防猩紅熱等。藥物預防傳染病方法中醫自古有記載,如早在《素問·刺法論》就用小金丹預防疫病[19]。晉人葛洪在《肘后備急方·治瘴氣疫病溫毒諸方》中,列舉了數種“辟瘟疫”、“辟天行疫病”的方劑[20],《干金方》記載飲用屠蘇酒防疫的方法,還載有辟溫殺鬼丸、雄黃丸,這些藥物既可燃燒,又可佩戴,還可內服,具有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惡病及時疫”之功[21]。李時珍也曾提出的常食大蒜可預防疫痢、霍亂等病[22]。
遮擋預防法(亦稱屏障預防法)包括兩個內容,首先是通過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等方法遮擋病魔入體,其次是體表涂抹一些藥物來防止病邪入侵。書中記載:“首先要漱口,然后全身用溫開水洗浴,最后將石菖蒲、草烏、麝香等研磨后水煎,將湯汁搽于全身,可同時用黑云香煙熏。另外要采取戴口罩等遮擋措施進行預防。上述措施有利于防止粘癥、白喉、炭疽、粘胸刺痛等經汗毛孔等傳染[23]。”也就是說通過戴口罩、戴手套、穿衣服以及體表涂抹藥物等手段,將人體呼吸道,皮膚,黏膜與病原體之間隔開,形成一個防護屏障,從而達到預防的目的。在中醫古籍中亦有全身涂藥預防疾病的記載,如《外臺秘要》中將“辟溫病粉身散”搽于全身皮膚上進行預防[24]。
保持飲食、環境、個人衛生是蒙古族13世紀以前就有的衛生保健習俗[25]。如生活垃圾必須倒在離家園東南方向幾十米遠的固定地點,而婦女在家園的東南方向,男士在西南方向解手的習俗,是緣于蒙古地區西北風強烈的自然條件下制定的預防疾病的衛生守則[26],《蒙醫金匱》記載:“預防傳染病應保持飲食衛生,防止內部傳染,清洗手,顏面,身體,衣物等防止外部傳染,同時要保持房屋內外,井水等的清潔以防環境傳染,隔離患者以防相互傳染[27]”。也就是說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保持個人、飲食、環境等的衛生能夠有效預防傳染病。書中雖沒有專門提到隔離預防法,但清潔預防法中提到的“隔離患者以防相互傳染”證明當時已采取通過隔離患者的手段來預防傳染病的蔓延了。
指將病人的用具、衣物等用開水、蒸汽、藥物進行消毒來預防傳染病的方法。書中記載:“對可疑物品及用具,應該消毒的物品根據情況要用開水煮沸消毒,或經常用水蒸氣消毒具有防病作用”[28]。用火消毒是蒙古族自古以來常用的消毒方法[29],該書在傳染病總論部分中雖未提及用火消毒預防,但在細菌性痢疾一章的預防方法中提到:對所有可疑物品要通過用火燙,陽光曬,用水煮、蒸等方法進行消毒[30]。
在該書治療“天花”一章中記載了預防天花的種痘術。其操作方法雖略顯簡陋,但關于疫苗的制作方法、操作方法、適應癥等較為詳細,盡管風險較大,但其原理同現代醫學主動免疫是相同的。此法是預防“天花”最有效的措施,有效保護了人們的健康,由此可見,當時的診療技術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蒙醫羅布桑蘇勒禾木于1785年所著《接種天花藥物制備及鼻接種方法》中最早記載了預防天花病的藥方制備及接種方法[31]。關于中醫人痘接種法出現的確切年代,歷來有不同意見,綜合文獻來看,真正在全國范圍內盛行起來,是在16世紀之后[32,33],因此也有學者推斷蒙醫可能吸收了中醫種痘技術[34]。而英國鄉村醫生琴納( Edward Jenner1749 ~ 1823)1796 年牛痘預防天花試驗取得成功[35]。
經典著作《蒙醫金匱》對傳染病可能造成的危害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在該書治療粘頸項強直病一章中闡述:“病情兇險,瞬間致患者死亡的稱為急性粘黑疫,患者無明顯表現,突然導致患者猝死的稱為突發粘黑疫,粘侵入肌腱,筋膜,脊髓等出現頸項強直,苦笑面容致患者突然死亡者稱為粘頸項強直癥,不及時治療將在六七天內導致患者死亡。”在治療“天花”一章中寫到“粘熱疫和天花是危害極大的傳染病,應重視其預防和治療方法。”該書不論在傳染病總論還是各論部分始終將預防方法排在治療方法之前,可以看到當時已形成“預防為主”的傳染病防治理念。《蒙醫金匱》不僅是個方劑學專著,而且是一部全面而精湛的傳染病學論著。該書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蒙醫學傳染病預防措施,雖然沒有直接提及,但上述預防措施無不圍繞現代醫學的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這3個環節,書中不少內容是以往著作中從未提及的,僅就這一點而言該書就對當時廣大蒙古地區及周邊地區傳染病預防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對蒙醫溫病學的發展及形成獨立學科做出了重要貢獻。
[1]額日很巴圖.清代蒙醫藥學家占布拉道爾吉考[J].中華醫史雜志,1989,19(4):239.
[2]寶龍,楊阿民,道日娜.蒙醫方劑學經典著作《方海》[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6,23:40 -42.
[3]巴·吉格木德.蒙醫簡史(蒙文版)[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5-187.
[4]占布拉著.巴盟臨河縣人民醫院蒙醫科,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醫研究所譯.蒙醫金匱[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
[5]包哈申.蒙醫金匱方劑數目的統計研究[J].內蒙古民族醫藥雜志,2007,1:54.
[6]圖門烏力吉,石淑慧,蘇朝魯門.論《蒙醫金匱》對傳染病的認識[J].內蒙古民族醫藥雜志,2015,1:53—56.
[7]占布拉著.巴盟臨河縣人民醫院蒙醫科,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醫研究所譯.蒙醫金匱[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214.
[8]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甲型H1N1流感中醫藥預防方案[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09(09):1983-1983.
[9]鮑風,程克邦.新型中藥空氣消毒片的效果觀察[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6):46.
[10]夏以琳,湯玉妹,陳悅.防感散對呼吸道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1,2 ( 8): 91.
[11]吳葆德,何馥貞,孫朝琪,等.防感香囊的臨床與藥理研究[J].中醫雜志,1991,3:42—43.
[12]王湘茗,紀戰尚,張仲源.佩戴“防感香囊”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46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4,8(13)4:7.
[13]許曉莉.“治未病”思想在預防甲型H1N1流感中的應用探討[J].中醫兒科雜志,2010,6( 3): 23—24.
[14]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14.
[15]楊華明,袁朝森.消毒殺蟲對室內表面的消毒效果[J].消毒與滅菌,1988,5(3):156.
[16]賴建秀,熊惠連,黃月紅,古賤秀.蒼術煙熏法在流動采血車空氣消毒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8,2(12):84-84.
[17]曹鳳,何俐,葉路.醫院病區蒼術煙熏法空氣消毒效果觀察[J].武警醫學院學報,3720.2000.02.013
[18]孫翠娥,楊篤然,丁正琪.胡善聯等.中草藥煙熏對空氣消毒及預防呼吸道傳染病作用的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7,7(12):1884-1885.
[19]王洪圖.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春秋出版社, 1988:576.
[20]葛洪.肘后備急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29.
[21]孫思邈.千金方[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165.
[22]李時珍.本草綱目[ M]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9:214
[23]占布拉著.巴盟臨河縣人民醫院蒙醫科,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醫研究所譯.蒙醫金匱[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219.
[24]王燾.外臺秘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30.
[25]布仁達來. 蒙醫預防醫學發展史概述[J].國民族醫藥雜志,2015(9)9:73-75.
[26]忽思慧,飲膳正要(蒙文)[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5:19-21.
[27]占布拉著.巴盟臨河縣人民醫院蒙醫科,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醫研究所譯.蒙醫金匱[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219.
[28]占布拉著.巴盟臨河縣人民醫院蒙醫科,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醫研究所譯.蒙醫金匱[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220.
[29]普蘭.卡爾賓蒙古游記[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12.
[30]占布拉著.巴盟臨河縣人民醫院蒙醫科,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醫研究所譯.蒙醫金匱[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343.
[31]舍·寶力德等.名老蒙醫傳略及典籍概述[M].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2: 118.
[32]蘇峻等.古今中大疫啟示錄「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56.
[33]姜生.1522年中國種痘的最早記載及傳說考論[J].自然科學史研究 第27卷 第1期2008年:123—130.
[34]寶龍,楊阿民,道日娜.蒙醫方劑學經典著作《方海》[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6,總23期,40—42.
[35]周光炎 .免疫學原理 (第二版)[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
2016年8月1日收稿
(1.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2015 graduate student, Inner Mongolia Hohehot 0100202.Department of Mongolian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Hohehot 010020)
Mongolian Medicine Jingui and Prevent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runa1Wurigumala1Tu Menwuliji2*
Mongolian Medicine Jingui is one of the three masterpieces in Mongolian medicine. The boo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ot only the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al formulae, but also fields such as Mongolian medical clinical therapeutic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prevent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so on. In particular, the comparatively detailed discussion about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book has become its significant feature. Besides putting an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book brough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a systematic and specific methods to prevent infectious diseases,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preventation through carrying medicine, fumigation, preventation through taking medicine, preventation through shielding, cleasning, dis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 These methods not only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even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vast Mongolian area and its perimeters at that time, but more importantly formed the infectious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deology giving priority to prevent, hence laid a foundation for and promoted later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medical sci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Mongolian Medicine Jingui,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ation
R291.2
B
1006-6810(2016)11-0065-04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