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王喬 朱鳳娟
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分析
王飛 王喬 朱鳳娟
目的分析總結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方法136例出現不良反應的肺結核患者,均行初治方案和復治方案化療,并記錄出現的不良反應。結果136例不良反應中肝損害38例,腎功能損害7例,胃腸道反應66例,過敏反應22例,末梢神經損傷3例。出現不良反應后患者給予調整化療方案或給予對癥治療,無一例患者中途退出化療。結論肺結核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應及時對癥治療和調整用藥方案,以免加重患者病情,影響治療。
肺結核;不良反應;抗結核藥物
結核病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菇Y核藥物的應用對結核病的治療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當前利福平、異煙肼和吡嗪酰胺為核心的化療方案是眾多國家的常規化療方案,結核病的治療常需多種抗結核藥物聯用且時間長,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總結了結核病不良反應的特點,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422例肺結核患者,其中男242例,女180例,平均年齡(48.42±20.34)歲。全部患者的胸片和癥狀、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均符合肺結核的診斷標準[1]。422例患者中出現不良反應136例,其中男82例,女54例,平均年齡49.22歲,初治76例,復治60例,復治患者病程0.62~4.23年,平均病程(2.8±0.8)年,痰涂片91例陽性,45例陰性。排除皮膚疾病、血液疾病、肝腎疾病史患者。
1.2 方法 136例患者均行初治方案和復治方案化療。初治方案:2HRZE+4HR。強化期:異煙肼300mg,吡嗪酰胺1250mg,乙胺丁醇75mg,利福平450mg,1次/d,療程為2個月,繼續期異煙肼300mg,利福平450mg,1次/d。復治方案:2HRZES+6HRE。強化期:異煙肼300mg,吡嗪酰胺1250mg,乙胺丁醇75mg,利福平450mg,鏈霉素750mg(肌內注射),1次/d,療程為2個月,繼續期異煙肼300mg,乙胺丁醇750mg,利福平450mg,1次/d,療程為6個月。記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隨訪時間為8個月以上,出現不良反應后根據情況對癥治療,如并發癥嚴重,則減少化療劑量至最低劑量。
136例不良反應中肝損害38例,腎功能損害7例,胃腸道反應66例,過敏反應22例,末梢神經損傷3例。出現不良反應后患者給予調整化療方案或給予對癥治療,無一例患者中途退出化療。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人口流動性增加以及部分地區污染嚴重,我國的結核病流行趨勢嚴峻。因抗結核藥物的應用,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加,這危害了患者的身體,影響了原發病的治療,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要綜合分析藥物的不良反應,優化治療方案,減少抗結核藥物對患者的傷害是當前醫務人員治療的目的所在。據國外報道,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在3%~10%,西班牙的一項大型研究表明,3%的患者發生了肝臟的毒性反應。當前,國內對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報道相差較大,王慶楓等[2]對368例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導致的肝臟損害的發生率報道為16.4%。而王靜等[3]對北京抗結核標準化治療方案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報道為34.19%。楊年忠等[4]對321例初治涂陽肺結核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報道為45.5%,其中過敏性皮疹5.9%,消化道反應為7.8%,肝損害發生率為19.3%。謝莉等[5]對1222例患者的不良反應分析顯示,總不良反應高達57.14%。研究發現,抗結核藥物發生不良反應躲在用藥后的2個月內,約占在80%作用。郭述良等[6]對154例抗結核類藥物不良反應分析表明,92.2%的不良反應發生在用藥后的2個月內。王倩等[7]對抗結核藥物導致的血液系統不良反應研究發現,出現血液系統的不良反應時間在用藥后的1周~1個月。石富國道[8],藥物性肝損害發生在用藥后的8周內者占到全部不良反應發生者的91.67%。因肝臟是抗結核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因此絕大多數的抗結核藥物均可損害患者的肝臟。異煙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為導致肝臟損害的主要藥物,其機制為藥物的代謝物引起的中毒反應,異煙肼的肼類代謝產物是聯合化療后對肝臟損傷的最主要因素,利福平經肝臟微粒體酶的誘導后還可增強異煙肼的肝臟毒性,如利福平、異煙肼和吡嗪酰胺聯用,則對肝臟的毒性更大,嚴重時出現急性肝壞死和肝衰竭[8]。胃腸道的不良反應主要為畏食、上腹部疼痛、腹瀉和惡心嘔吐等,多種抗結核藥物合用后因劑量大,療程長,刺激胃腸道黏膜后多可導致此反應,但此種反應多改變用藥時間和方法后均可有所緩解。變態反應包括淋巴結病、發熱、哮喘以及過敏性休克等,大劑量的間歇療法后還可出現流感樣癥候群,癥狀為呼吸困難、畏寒、頭昏以及肌肉酸痛等,發作頻率域劑量大小相關,發生機制為過敏反應。周圍神經炎多見于慢性乙?;幕颊?其與劑量顯著相關,多表現為針刺麻木感,步態不穩和燒灼痛等,此類反應在甲亢、鉛中毒、營養不良等患者身上容易發生。機體的功能狀態可影響藥品的作用。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癥者和乙肝標志物陽性者出現肝臟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達100%。
總之,抗結核藥物控制了結核病,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切斷了結核病的傳播,但其不良反應難以預測,給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巨大麻煩和身心傷害。
[1]夏愔愔,詹思延.國內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綜合分析.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6):419-423.
[2]王慶楓,宋艷華.368 例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所致肝功能損害的臨床分析.中國防癆雜志,2007,3(29):252-254.
[3]王靜,屠德華,李波.北京市一線抗結核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其對化療工作的影響.中國防癆雜志,2008,4(4):22-24.
[4]楊年忠,王金花,鄭麗君.321例肺結核抗結核組合藥不良反應臨床監測.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7,7(7):14-16.
[5]謝莉,高微微,卜建玲,等.702例抗結核藥物所致不良反應分析.中國防癆雜志,2008,4(7):32-33.
[6]郭述良,羅永艾,趙鳳.抗結核藥物的嚴重不良反應.醫藥導報,2002,21(3):145-147.
[7]王倩,陳津紅,韓琴,等.441例抗結核藥引起血液系統不良反應文獻分析.中國藥房,2008,15(5):22-23.
[8]石富國,古明,馬世平.一線主要抗結核藥不良反應分布特點文獻分析.中國藥物警戒,2011,8(7):434-4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135
2016-03-28]
124000 盤錦市傳染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