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區位商的長江中游地區產業比較優勢分析
劉東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經濟研究所,湖北武漢430077)
摘要:近幾年來,長江中游城市群逐漸成型,湘鄂贛三省的聯系日益密切,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長江中游地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文通過區位商法,對湘鄂贛三省近幾年來三大產業的發展及各省各產業的區位優勢進行分析與總結。從全國來看,中部三省在第一產業仍然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但呈逐年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發展迅猛,區位優勢逐步凸顯;第三產業的發展有所欠缺,呈明顯的區位劣勢,不及全國平均水平。三省需進一步順應發展趨勢,整合區域內部現有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充分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在競爭中謀發展,在合作中求突破,力爭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關鍵詞:區位商;優勢產業;競爭力
長江是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的黃金水道,長江通道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在“依托黃金水道,打造長江經濟支撐帶”這一戰略背景下,長江中游地區在縮小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推動上下游之間優勢互補、協作互動,以及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長江中游地區如何發揮已有產業優勢,彌補自身不足,積極調整產業發展結構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運用區位商法,既以全國為總體區域,考察湘鄂贛三省的三大產業的各自區位商值,以判斷三省在全國范圍內三大產業的發展趨勢;同時也以中游地區為總體區域,進一步深入考察三省在產業內部各具體行業的區位商值,以此判斷三個省中哪些行業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需要進一步發揚;哪些行業競爭力不足,需要積極調整。
具體而言,區位商又稱區域產業專門化率,用于反映某一產業部門在某一區域內的專業化程度,它是一個地區某一具體產業的產值在該地區總產值的比重與全國這一產業的總產值在全國總產值中的比重的二者比值。其表達式為:

其中,i表示第i個地區(i=1,2,3…n);j為第j個行業(j= 1,2,3…m);表示i地區j行業的增加值(或是總值、從業人數、銷售額等),表示i地區j產業的區位商值。一般來說,如果某一地區的某行業LQ>1,說明該地區這一行業的專門化程度超過了全國這一行業的平均水平,表明該行業在全國范圍內來看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如若LQ<1,則說明這一行業的專門化程度低于全國水平,競爭力不足,具有比較劣勢;LQ=1,則說明這一行業處于全國平均水平。
(一)基于全國的產業比較優勢分析
位于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地域相連,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較為相似,使得資源稟賦差異不大,與此同時,三省在經濟發展歷史和政策環境上基本相同,故三省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結構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表1所示,三省之中江西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湖北、湖南相差不大。在經濟結構方面,三省均為第二產業主導,“二、三、一”的產業格局十分明顯。
通過計算三省各產業在全國范圍內的區位商值,我們可以發現三個省在各大產業上的優劣基本趨于一致,都是明顯的第一產業優勢明顯,但優勢逐年減弱;第二產業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發展勢頭穩步上升;第三產業劣勢明顯,發展不足(如圖1、圖2、圖3所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目前長江中游地區仍然處在工業化的中期,工業的發展勢頭強勁,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第二產業集聚,使得第一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逐漸步入“新常態”,長江中游地區所面臨的產業轉型升級,和由要素驅動經濟增長向創新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的問題將會日益凸顯。因此,三省需要明確產業發展中的優勢行業,充分發揮自身長處,同時找準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彌補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同時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由“二、三、一”的產業布局向“三、二、一”轉變,加強省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把旅游、航運、文化等領域作為跨省合作的突破口,加速推進長江中游地區一體化進程。

表1:2003~2012年長江中游地區三大產業區位商

圖1:三省第一產業區位商值

圖2:三省第二產業區位商值

圖3:三省第三產業區位商值
(二)基于區域的產業比較優勢分析
就全國范圍內來看,三個省的產業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基本一致,通過計算區位商值,發現在三大產業方面,各省的優劣程度大致相同,并不能反映出在產業結構調整和避免重復發展方面的著力點。因此,需要以長江中游地區為范圍,深入分析三省在具體產業中的具體行業的區位商值。
1.第一產業分析
湖北、湖南和江西省都是農業大省,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然而,在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之下,大量農田被侵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包括資金、技術、人力在內的諸多農業生產要素大量涌向二、三產業,使得農業現代化進程明顯滯后,不僅發展速度逐年放緩,其區位優勢也在逐年的降低。
具體到第一產業內部來看,在農、林、牧、漁業的發展上,三省的差異較為明顯。由表2可以看出,在農業方面,湖南省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湖北省處于三省中的平均水平,而江西省的劣勢比較明顯,近幾年與其他兩省的差距也在擴大;在林業方面,湖南省和江西省一直占據著較為明顯的優勢地位,2010年以來,江西省林業區位商值達到了2.0,而湖北省林業區位商值則基本處于0.3左右的水平上;在牧業方面三省差異不大,地處長江中游地區,牧業并不是第一產業中的發展重點和優勢行業;最后在漁業方面,湖南省的發展較為滯后,區位商值一直在0.6左右,湖北和江西在漁業發展上的區位優勢更為顯著,近幾年來的發展也相對平穩。

表2:2008~2012年長江中游地區農、林、牧、漁業區位商值
2.第二產業分析
長江中游地區的工業發展勢頭強勁,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三省在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方面的主導地位開始凸顯,其區位優勢已經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并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從2008到2012年,三省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幾乎都翻了一番。具體到工業方面,三省的工業總產值在五年內增長了近2.5倍,湖北省更于2012年突破工業總產值3萬億元,達到了33450億元。
具體到工業內部,在采礦業、制造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上,三個省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在采礦業方面,江西省憑借著相對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占據了一定的區位優勢,而湖北源于礦產資源相對匱乏,處于劣勢地位;在制造業方面湖北省的優勢較為明顯,尤其是在汽車和裝備制造業上領先湖南和江西;在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方面,三省則大致相當。

表3:2008~2012年長江中游地區工業內部各行業區位商
數據來源:依據湖北省統計年鑒、湖南省統計年鑒、江西省統計年鑒計算得出。
3.第三產業分析
服務業是長江中游地區的發展弱項,盡管在規模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長江中游地區第三產業的區位商值一直在持續下降,呈現出明顯的發展速度不足,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態勢。李克強同志2012年12月28日在九江講話指出:“內需潛力東部有,中西部回旋余地和發展空間更大,沿江地帶是重要的戰略支點。”這一論斷也充分表明,長江中游地區交通便利,有著大量的人口聚集,在擴大內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亟待進一步挖掘。
在第三產業所涉及的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三大行業中,三省的區位商值并沒有太大的差距,也表明了在交通、消費、物價、日常生活等方面,三個省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而在金融業方面,湖北省顯示出了較強的區位優勢,這與近幾年來湖北省大力推進金融創新和農村金融改革密切相關,湖南省和江西省則相對滯后。

表4:2008~2012年長江中游地區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區位商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從全國層面來看,長江中游地區在第一產業中的區位優勢正在逐步減弱;第二產業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第三產業則存在較為嚴重的發展不足,脫離了全國平均水平。具體到區域內部,深入到各個產業中的具體行業來看,第一產業中,江西省在林業和漁業顯示出了較強的區位優勢,而湖北省的林業及湖南省的漁業發展則顯示出明顯的滯后;第二產業中,湖北省在制造業方面的區位優勢最為顯著,在采礦業上卻與其余兩省有所差距;第三產業中,江西省的交通業、住宿餐飲業以及湖北省的金融業都屬于長江中游地區里的優勢行業,而湖南省在金融業方面的發展則存在明顯的滯后。
針對這些問題,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則是基礎中的基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曾經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然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這些地區的糧食生產出現萎縮,如今已成為我國的糧食主銷區,農業的發展嚴重滯后。長江中游地區的三個省份都是產糧大省,要吸取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與教訓,切實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耕地,充分發揮已有的農業生產區位優勢,搞好糧食主產區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增加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一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生產;加大經濟作物種植力度,因地制宜發展水果、蔬菜、花卉、茶葉、蠶桑、苧麻等經濟作物和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快發展水產養殖業,充分利用長江中游地區豐富的水域資源,建立現代漁業養殖生產基地,全面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二)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長江中游地區有著不錯的工業基礎,工業實力也在穩步提升,同時,這一區域高等院校遍布,人才和技術優勢較為突出,因此,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第二產業的整體發展質量。在傳統制造業方面,要優化裝備制造業,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依托,提高裝備制造、設計、集成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整合設計和制造資源,發展壯大武漢、宜昌、岳陽、黃岡、九江等地的船舶產業。整合三省的汽車工業,加快構建汽車及零部件的一體化產業鏈,力爭打造全國性的汽車生產研發基地。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要積極開展新能源產業建設,發揮新余、宜昌、黃岡、咸寧、婁底等地產業基礎優勢,加快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化進程。要加快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技術和材料等領域的科技攻關,盡快形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新材料與智能綠色制造體系。
(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按照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來看,隨著長江中游地區逐漸步入工業化后期,第三產業將會占據主導地位,支撐起區域經濟的發展。然而,在現階段,三個省的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距離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創新發展金融業,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依托三省充沛的科教資源,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推進武漢成為中部地區的金融中心,積極開展區域內銀行合作,推動漢口銀行、湖北銀行、長沙銀行、南昌銀行、九江銀行等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開展經營活動。要充分發掘旅游文化資源,整合區域內部荊楚文化、湘文化和贛文化,加強對歷史名鎮、名城和著名景點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積極推進區域旅游一體化進程,探索推行旅游“一票通”。此外,還要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依托長江中游地區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積極建設不同類型的商貿物流園區,發展現代物流業,同時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經營方式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業,優化商貿流通布局,力爭將長江中游地區打造成輻射中部乃至全國的物流平臺和區域性商貿中心。
參考文獻:
[1]唐磊,曾國平.區位商分析方法在地區產業比較中的應用——以我國西南和西北地區為對象的實證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4):55-58.
[2]王文成,楊樹旺,易明.湖北省區域優勢產業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6,(14):92-93.
[3]張曉延,李學清.基于區位商的中原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1):115-120.
[4]王偉.基于制造業區位商分析的中國三大城市群經濟空間演變實證與解釋[J].城市規劃學刊,2010,(1):35-41.
[5]于蕾,仝德,鄧金杰.從區位商視角論證構建城鎮群的意義——以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區域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0,(1):54-59.
[6]陳聞君,胡序勇.基于區位商分析的新疆產業結構特征及影響[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0,(5):118-122.
[7]張琳翌.基于“區位商”視角的浙江省優勢產業分析[J].經濟視角(下),2013,(3):89-91.
[8]高軍波,賀居濤.基于區位商的河南省產業聚集度評價[J].河南科學,2014,(9):1849-1852.
[9]李文峰.基于區位熵的鄭州市中原區第三產業發展分析[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