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 石 勇
我國機床產業由大變強的幾點思考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 石 勇
編者按:2014年11月12~14日,“2014年第27屆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發展論壇暨2015年運營形勢研討會”在洛陽舉行,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作題為 “我國機床產業由大變強的幾點思考”的報告,本文根據報告錄音整理而成,有刪減。

未來30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個30年”,是中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將形成以高檔數控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主導、多種先進制造業互相支撐的產業新格局。
在2014年11月8~10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進程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將是兩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裝備制造業已經變成了一個“高大上”的產業,改變了以往“傻大黑粗”的固有印象,這在10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現在政府各級領導已經把裝備制造業放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這也是由產業發展規律導致的,根據聯合國工發組織發布的研究數據,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表明無論人均GDP處于1 000美元、5 000美元、10 000美元、30 000美元的那個階段,裝備制造業都是以高于GDP兩倍的速度增長。與此相對應,鋼鐵行業到了人均6 000美元的時期就開始衰落了,食品、家紡、家具這些輕工產業在人均3 000美元的時候就開始衰落了。這個規律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已經得到了驗證,我們的輕工、鋼鐵行業已經開始衰落,唯有裝備制造業無論在何時都是在高速發展。因此,習總書記說我們一定會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而帶領我們前進的就是裝備制造業。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之所以能很快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他們憑借的就是先進的裝備制造業;阿根廷、泰國這些國家遲遲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徘徊,是因為沒有裝備制造業作為基礎。中國未來30年,也一定是這樣的格局。從事裝備制造業的同仁一定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
以“向工業強國轉型”為目標,由中國工程院和工信部制定的《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指出,中國建設裝備制造強國應具備4個主要特征:
一是雄厚的產業規模。這是強國的先決條件,表現為具有成熟健全的現代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在全球占有相當比重。從建國初期我們就著手開始做,現在已
經有了比較完整的制造業體系。除了前些年大家一直在強調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外,我們的另一優勢還在于中國有比較完整的制造業體系。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前一個優勢逐漸在削弱,但是完整的裝備制造業體系形成的優勢會越來越強。
二是優化的產業結構。這是強國的重要基石,表現為基礎配套能力強,高端裝備比重高,擁有眾多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這方面,我們還需要向前努力。
三是良好的質量效益。這是強國的實力基礎,表現為技術水平世界領先,質量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高,占據價值鏈高端環節。
四是持續的發展潛力。這是強國的內生動力,表現為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長期發展潛力,能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根據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制造業綜合指數分布(見圖1),目前制造業國家分為4個方陣,第一方陣是美國,第二方陣是日本、德國,第三方陣是中國、韓國、英國、法國,第四方陣是印度、泰國等國家。我國目前正處于第三方陣,下一步怎么走?2025年要進入第二方陣,部分產業成為第二方陣比較強勢的產業。2035要整體邁入第二方陣的前列,到2050年要進入第一方陣,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強國。
創新驅動轉變,幾乎所有行業都離不開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是產業創新的基礎。剛開始制定的戰略新興產業中并沒有包含裝備制造業,但是經過全國范圍的實際調研發現,如果沒有裝備制造業,其他戰略新興產業都無法實現。因此高端裝備制造業被列為第七個戰略新興產業。
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階段,越來越體現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主要內容就是裝備制造業,標志性的產品和事件包括:①高檔數控機床。②電力裝備。③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④航空裝備。⑤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⑥先進軌道交通裝備。⑦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對于高檔數控機床,要重點發展高速精密臥式加工中心、車銑復合加工中心、高速龍門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精密復合數控磨床、大型數控成形沖壓生產線,掌握數字化設計、動態誤差補償等核心技術,提升高檔數控機床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推動在航空結構件與航空發動機制造、汽車發動機制造等重點領域自動化、柔性化生產線的廣泛應用。通過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大幅提升我國機床工具行業核心競爭力

圖1 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制造業綜合指數分布
(1)從優先發展“整機”向優先發展“基礎技術”轉變。以前我國機床工業發展是“從無到有”時期,走的是整機帶動零部件發展的模式,其發展規律是“自上而下”。而現在進入“從大到強”發展階段,其發展規律是“自下而上”。在新的階段、新的時期,中國正在邁入優先發展基礎技術和零部件發展的道路。
日本在20世紀50、60年代,也曾制定過整機帶動零部件的發展思路,實施幾年之后,發現這樣無法真正變強,60年代之后轉變為支持產業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直到現在日本每年仍在發布支持關鍵基礎技術和零部件的規劃和指導。
雖然從上到下的模式容易產生規模,一致性好,大家朝著一個目標容易擴大規模,在改革開放前30年,這種模式有一定的積
極作用,但對創新是一種削弱。市場經濟是一種從下而上的模式,只有把基礎和關鍵環節做好了,才可能把整個產業做強。
(2)從“貿工技”向“技工貿”發展模式轉變,實施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走的是“貿工技”即貿易優先發展的道路,外貿政策是最強勢政策。進入新時期,在大批產品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貿工技”向“技工貿”發展轉變已是必然趨勢。
(3)從注重“模仿”向注重“自主研發”轉變。目前我們機床產業很多還是“出圖靠測繪,設計靠類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企業缺少基本的檢測試驗設備。目前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僅僅靠測繪靠類比,無法實現機床產業的創新。國外公司實驗室面積與生產面積之比可以達到甚至超過1∶1,例如,美國GE公司的實驗室環繞巨大的裝配車間,數倍于生產面積,形成一個實驗城。
我國機床企業在20世紀60、70年代,不少企業都還有工藝實驗室,現在只有為數甚少的企業還有實驗室和試制車間,極少數的企業有較完整的機床振動測試儀器。而日本馬扎克公司的技術資料,從產品討論研發立項時的每一次會議均有記錄,加上詳細的實驗記錄和浩瀚的實驗數據。
(4)從“量大面廣”向“專精特”轉變。從世界機床發展規律看,機床產業不是量大面廣的產業。產值最高的機床企業也就200億元左右。通用型產品市場需求大只是暫時的,根據用戶特殊需求,和用戶一起研究工藝和確實解決方案是機床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
此外,機床基礎零部件企業產值往往只有一兩個億,但是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沒有這些企業,整個國家的支撐體系和發展戰略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機床和基礎零部件雖然不是規模性產業,但確實是非常重要的產業。
(5)“走出去”從資產并購向技術并購轉變。全面建設機床制造業強國,必須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提升機床制造業創新能力。要以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為目標,堅持“以我為主、互利共贏”原則,加快機床制造業“走出去”步伐。目前我國機械工業整體產能過剩,但是外向型的企業日子還都比較好過。
(6)從“線性發展”向“指數發展”轉變。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都屬于線性發展,就如德國機床家族企業,基本結構、生產工藝和雇員基本未變。加上社會的穩定性,保證了其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企業發展的穩定性。未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融入傳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律正逐步在傳統產業顯現。制造數字化、產品智能化、服務信息化正在改變著機床制造業。
人類創造技術的節奏正在加速,技術的力量也正以指數級的速度在增長(見圖2)。指數級的增長是具有迷惑性的,它始于極微小的增長,隨后又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爆炸式地增長。工業4.0或許就是一個重要拐點。以前我國可能與先進國家保持10~15年的差距,但是如果搭不上未來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快車,我們的差距有可能以指數的方式拉開。

圖2
(7)從“制造”向“創新”轉變。創新與制造的關系,從美國到歐洲都在制定制造業回歸的規劃,制造解決就業崗位只是很小的一個因素。美國學者研究指出,沒有制造能力作為立足點,創新能力會受到明顯損害,美國專家正在開展創新與制造之間復雜的相互關系研究。制造業的轉移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創新能力,正如柯達公司并非不知道數字技術將會取代傳統膠片技術,但是由于美國已經沒有一家完整的照相機制造企業,生產企業都在日本、東南亞、中國,面對制造基礎缺失的現狀,柯達對于向數字化技術轉型已經無能為力。只有制造達到一定基礎的時候,才有創新,兩者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從制造和創新的緊密關系來看,我們國家已經具備非常好的制造業基礎,對未來的創新應該充滿信心。
收稿日期:(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