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華
當前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望值也在逐年增強,這樣不僅增加了幼兒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致使幼兒的心理問題也較以前有了明顯增多。膽小、自閉、恐懼、失控等心理障礙,嚴重地影響了幼兒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我們班的吳××小朋友,是一位典型的雙重自閉性格的心理障礙患兒。剛上大班時,她總是害怕與人交往、說話,不敢正視老師,活動中總是低著頭靜靜地聽,活動結束后也是形影孤單地坐著,通過與家長的了解、溝通,得知她上托兒所時遭到驚嚇,導致恐懼、害怕老師,不敢與同伴交往。在幼兒園,她只偶爾與一個小朋友說話,可一到家,她就恢復了活潑開朗的性格,會與父母、鄰居小朋友說幼兒園里的事。她較依戀父母,對不熟悉的人會表現出冷漠、排斥的情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教師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于是,吳××的心理障礙也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視,針對她的雙重自閉性格,我制訂了家園配合矯治的對策,經過一年的矯治,吳××來園時會小聲向教師問好,會與同伴快樂地玩耍,愿意和老師、同伴說話了了?;仡櫝C治的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愛心是矯治幼兒心理問題的情感基礎
當幼兒在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如:感到老師不愛她,小朋友罵她,有人搶她的玩具時,會引起消極的情緒,從而形成自閉性格。于是,我在組織一日活動的過程中,注意關心撫愛她,并為吳××營造溫暖、關愛、民主的氣氛。如,她不愉快時我告訴她:“老師是你的好朋友,有事情說給老師聽,老師會幫助你的……”當她受到同伴攻擊時,請打人的小朋友向她道歉,以消除她的不良情緒。除此之外,我還注意運用臉部表情、眼神、動作去表示對她的撫愛,對她笑一笑、摸一摸頭、拍一拍肩,這些舉動都使她感到親切,感到老師和媽媽一樣愛自己,從而產生依賴、親密、熱愛的情感,讓她有一種充分被重視和被接納的感覺,從而使她慢慢地消除恐懼、焦慮的情緒。只要有長期、耐心的真切關愛,就可以為患兒所感知,為患兒的轉化創造必要的心理條件。
二、良好的集體環境是消除幼兒心理障礙的必要條件
對自閉、恐懼型幼兒來說,教師在集體面前有過分嚴厲的言行或在集體活動中明顯出現幼兒以強凌弱等不良行為,必將使患兒病情加深,至少使矯治成果前功盡棄,所以,即使患兒只是一個人,也必須以良好的教育環境作為矯治的必要條件。平時,我總是努力創設一個具有良好情感的班級環境,教幼兒一些協調同伴關系的方法,如:輪流活動、互換角色進行游戲、互讓玩具等。有一次,小朋友在玩創造性游戲,一個調皮的小朋友把吳××手上的長條形積塑搶過去玩,吳××當場就哭了起來,這時,我及時請搶玩具的小朋友向她認錯,說聲“對不起”,并且讓他們握握手,做對好朋友,受委屈的吳××馬上破涕為笑,就這樣,讓吳××在良好情感的環境中產生效應,會使她耳聞目濡,在溫馨、和諧的環境里漸漸消除恐懼、焦慮的情緒。
三、開展真正個體化的矯治教育,拓展其人際交往,是矯治自閉、恐懼型患兒的重要工作
個體化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應有之義,更是矯治心理障礙患兒所必不可少的。矯治心理障礙患兒絕不是共性化的集體教育活動所能完全奏效的,哪怕這個活動對集體來說是成功的。只有在真正了解患兒的全面情況并全面分析患兒心理特征的基礎上,教師才有可能真正采取個體化矯治措施。對自閉、恐懼型心理障礙患兒來說,擴大其人際交往活動極為重要,雖然這種人際交往開始時對患兒來說是被動的,但由于幼兒天性相近,發展程度也相近,患兒也有人際交往的內在需求,所以容易引起患兒的共鳴,使患兒逐步突破原來自閉、恐懼的心理定式,誘發其與社會交往的心理能量,并逐漸形成新的、健康的心理定式,達到矯治的預期目的。平時,我較注重吳××小朋友社會性的培養,改善其心理狀況,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例如:經常有意識地組織各種合作活動,引導其他幼兒多與吳××玩游戲,并選擇適當的時機給她表現自我的機會。她的體育動作發展不錯,我常常請她教小朋友跳繩、運球等,使她體驗互助合作的樂趣,逐漸擺脫自閉行為。當然,要擴展其人際交往,這是一個漸進的較長過程,操之過急是不行的。
四、家園協同是矯治心理障礙患兒的必經之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要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針對吳××小朋友過分依戀父母,害怕與老師、同伴交往,較難適應陌生環境和他人的自閉型特點,首先,我指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反省自己向孩子表達依戀的方式,分清哪些是孩子喜歡的,哪些是孩子不喜歡的。其次,鼓勵家長多帶孩子去接觸別人,如同事、鄰居的孩子,甚至是公園里的同齡孩子。再次,提醒家長和孩子一起活動時應保持一定的距離,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最后,必要時創設條件和孩子一起熟悉新環境和陌生人。我覺得幼兒園的工作要做好,教師的個別教育工作要到位,家庭要積極正確地予以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促進患兒早日轉化。
孩子本身就富于情感,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只要我們多探索幼兒的心理特征,關注個體幼兒的心理健康,一定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身心健康的幼兒。
參考文獻:
許海英.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0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