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松
摘 要:音樂表現要素是“感受與鑒賞”領域的重要學習內容,它對于學生掌握音樂的表現手段、提高音樂感受力和音樂表現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根據低年級孩子好動、好玩、好奇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注重教學手段的趣味性和多樣性,使他們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受音樂要素的表現作用,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關鍵詞:欣賞教學;聆聽樂曲;引導律動
音樂表現要素是“感受與鑒賞”領域的重要學習內容,它對于學生掌握音樂的表現手段,提高音樂感受力和音樂表現力具有重要意義。音樂的表現要素非常豐富,是音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要抓住音樂要素進行音樂教學設計和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音樂表現要素方面的要求是: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打擊樂器進行模仿;聆聽歌聲時能作出相應的情緒或體態反應;能聽辨童聲、女聲和男聲;感受樂器的聲音;能聽辨打擊樂器的音色,能用打擊樂器奏出強弱、長短不同的音;能夠感受并描述音樂中力度、速度的變化。因此,要根據低年級孩子好動、好玩、好奇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注重教學手段的趣味化和多樣性,使他們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受音樂要素的表現作用,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我作了初步的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聆聽樂曲,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以聽為中心。在欣賞教學中,聆聽是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教師應提倡多聽,并且泛聽與精聽相結合,整體聽與局部聽相結合。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音樂課一開始就要重點培養他們用心聆聽的習慣和興趣,要使學生樂于傾聽音樂,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傾聽音樂、感受音樂,注重培養學生的聆聽能力和聆聽水平。要教給學生“會聽”的本事,培養他們的聽覺辨別力,抓住旋律的主要特征。
湘教版一年級下冊《猜調》,這是云南兒童游戲時唱的對歌,內容生動,形式活潑,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詼諧的情趣。教師在導入后告訴學生這首歌運用了聲樂演唱形式中的對唱,然后讓學生完整聆聽歌曲旋律,辨別歌曲每一個樂段中有幾個樂句。再次聆聽歌曲,辨別歌曲中哪些樂句旋律完全相同,哪些樂句旋律基本相同。然后,聽老師用鋼琴彈奏歌曲旋律,嘗試畫出歌曲的旋律線。最后再完整聆聽歌曲旋律。在反復聆聽的過程中加深印象。但是,欣賞、體驗音樂僅僅聆聽是不夠的,必須有老師的講解、啟發和指導。在欣賞中,我們可以使用多媒體,利用其文字的閃現、圖形的縮放與移動、顏色的變換等手段,把視聽結合起來,在充分聆聽中讓學生了解樂曲的基本情緒、藝術特色,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樂曲。所以,在拓展環節,可利用視頻,帶領學生欣賞不同版本的《猜調》,聆聽不同地方的對歌:《對花》《劉三姐片段》等,讓學生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了解對歌旋律的主要特征。
二、演唱旋律,感知音色的奇妙色彩
柯達伊認為:“一個更深入的音樂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音樂之根在于歌唱。”音樂主題是樂曲的核心,體現了作品的情緒、形象、風格,學生對一部作品的印象和認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主題的理解和感受。在音樂作品中,每一種樂器和不同的人聲,都能夠帶給人不同的審美享受。引導學生唱主題旋律,有利于學生把握主題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準確辨認主題的重復和變化,引導學生關注音色的變化,提高對音色的敏感程度,使學生更有效地欣賞音樂、體驗音樂。
例如,湘教版一年級上冊《小白船》,在上課開始,先把主題旋律出示給學生要求學生跟琴視唱,教師單旋律伴奏,便于學生掌握音準,通過演唱感受樂曲的音樂形象。當學生學會主題音樂后跟琴完整演唱歌曲,教師做無旋律伴奏,在富有情感的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悅、美的熏陶,并產生更濃厚、更真切的情趣。演唱時要求氣息悠長、連貫,長音時值應唱足,用抒情、甜美的歌聲表現出寧靜、柔和的意境。與之前學過的歌曲《其多列》那明亮的音色相比,從中感受音色的變化,懂得不同的歌曲要用不同的音色演唱,才能達到最佳的音樂表現效果。
三、引導律動,體會情感的靈動變化
律動是人體隨著音樂做各種有規律的協調動作,是低年級欣賞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表演欲望佳、參與活動積極性高,律動教學要把重點放在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和表現力上,讓學生用心靈和肌體去感受節奏的疏密、情緒的起伏和情感的變化,使其深入把握和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同音樂情緒、情感進行和諧的溝通與交流,把對音樂的音高、力度、速度、情緒等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外化為自己的行為。
如,湘教版二年級上冊《在鐘表店里》,學生初聽《維也納的音樂鐘》,聽到模仿鐘擺嘀嗒聲的音樂時用手臂擺動的動作對其加以表示。然后,教師講組曲《哈里·亞諾什》的故事,多媒體出示關于歐洲教堂、王宮的一些圖片,簡單介紹《維也納的音樂鐘》。請學生跟老師隨著音樂的第一段有節奏地模仿各種各樣的鐘做動作,如點頭的小雞吃米鐘、搖擺身體的不倒翁、眨眼的貓頭鷹鐘等來表現出時鐘均速走動的節奏。最后,學生閉眼再聽音樂,引導學生想象王宮里的故事情景,并在主題音調出現的地方用拍手律動,或者模仿鐘擺律動等,用音樂的情感來呼喚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濃郁的情境中對音樂產生聯想,感受律動帶來的動感和活力,有效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四、演奏樂器,體驗節奏的特殊律動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是塑造音樂形象的基本表現手段。節奏以音符的長短疏密,構成富有動感的音樂脈絡,對音樂含義和情緒的表達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德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兒童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也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不是旋律。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旋律則不可能脫離節奏而存在。在小學低年級的打擊樂器教學中,要進一步加深節奏音響與節奏譜的內在聯系,實現節奏音響與節奏譜的轉換,在演奏中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樂曲的理解體驗樂曲潛在的律動,增強節奏意識,提高對節奏要素的感知力。
如,湘教版二年級下冊《鴨子拌嘴》一課中,一開始就以“介紹樂器”的游戲導入,這樣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讓學生認識了打擊樂器,請學生分別準備好樂器隨著音樂的起伏變化來表現故事中老鴨與小鴨一同散步,而后為了一點小事就拌起嘴來,最后又和好的整個音樂故事過程。在演奏中,組織學生嘗試敲擊木魚、鈸并討論:你能用多少種方法讓木魚和鈸發出不同的聲音?學生通過嘗試發現,不同部位可以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音,如:鈸悶擊為“七”,擊邊時為“切”“當”則是側擊,“磨”為磨擊等,然后讓學生選擇三角鐵、木魚、鈸等打擊樂器,根據節奏譜進行樂器合奏來表現“鴨子拌嘴”這個激烈熱鬧的情景。學生在演奏打擊樂器時,準確把握節拍、節奏和速度,體驗樂曲中自然的律動和隱伏在樂曲中潛在的律動,鍛煉了多聲部聽覺,以音傳神,將樂曲的演奏提升到更高的藝術層面。
此外,低年級欣賞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運用游戲、表演、舞蹈等形式,有機地滲透音樂表現要素,如速度的變化、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調性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玩”中學。當然,學生在某個作品或某一節課里是很難做到全面認識音樂表現要素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教學內容設計恰當的課型。在一部音樂作品中,往往有幾種音樂要素綜合作用,使音樂作品富有表現性和藝術魅力;而一種音樂要素的學習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真正對音樂表現要素有一個完整的體驗和學習。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中的表現因素,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運用富有趣味性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多角度引領學生深入體驗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周曉娟.讓音樂課“畫”起來:淺議簡筆畫在低年級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