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廣水++平華
摘 要:漫畫無處不在,心理漫畫是將心理學的知識通過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通俗易懂,耐人尋味。如果能將心理漫畫應用于現代教學中,勢必會起到很好的作用,滿足新課標的要求,也有助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學習和生活問題。
關鍵詞:藝術;心理漫畫;心理素質;自我完善
近些年,在我們身邊掀起一股漫畫熱,幾米、朱德庸和蔡志忠的漫畫書籍銷量空前,出現了“幾米現象”“朱德庸現象”。另外,語文、英語、政治或歷史等很多科目都有與漫畫相關的考題;漫畫還應用在了影視作品里,由漫畫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動漫,比比皆是。
關于漫畫的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1925年魯迅先生出版的《為藝術的漫畫》一書中提到:“凡漫畫的本質,都在于里面有嚴肅的人生批評,而外表卻裝扮著笑……所用手段,也都取極端的夸張法”;在《辭海》中的釋義是:“漫畫,一種具有強烈諷刺性或幽默性的繪畫”,而《簡明美術辭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又有不盡相同的定義。可以看出,漫畫作品是人類腦力勞動所得,體現著人類對不同事物的理解和領悟,而后以藝術繪畫的形式表現。可以說,正是因為有著深遠的文化作為基礎,才使漫畫得以發揮其強大的藝術和人文價值。
漫畫的應用無處不在,但有一類漫畫很特別,與傳統的“小人書”圖冊形式不同,它大多是簡短的一張或一組漫畫。這類漫畫把心理學的一些知識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僅能夠傳播、普及心理學知識,提高讀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能激發人的潛能,加強內在素養,培養健康人格。它源于生活實際,或直接或含蓄,通俗易懂,輕松幽默,且便于操作,實用性強,使無心理學基礎的人可以對這些畫感興趣,并加以理解,深入思考,從而對個人的心理發揮作用,達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促進讀者進行自我疏導和自我教育的目標,這就是心理漫畫。
查閱資料,關于漫畫問題的論述還比較少。1930年,Shaffer,L.F.曾以一張漫畫為引線來研究思維抽象水平的發展,依照被試對漫畫解釋的抽象程度和正確程度為評判標準,給其打分。結果顯示,11~14歲年齡的兒童成績上升明顯,但直到成長到17歲,分數還處于較低的程度。在國內,學者丁祖蔭則以3幅畫為引線來研究,其結果認為,兒童圖畫認識能力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部分的、個別的對象到空間的聯系,再到因果關系,最終到認識對象整體。另外,李虹以對漫畫的認知為維度,來探究處于不同年紀兒童的思維發展狀況,并探究知識經驗對兒童思維的影響作用。
心理漫畫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應用,比如企業的入職考試,當然它最常用的還應該是在教育領域,針對學生去做,可以涉及情感、學習、生活。學生的可塑性強,善于接受改變,通過漫畫學習讓他們更加積極地對待生活,真誠友善地對待朋友、家人和自己,努力去追求自我完善,創造幸福人生。但是當前的教育,只關注學生的學業,很少涉及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大部分鄉鎮及以下學校根本就沒有咨詢室,更何況應用心理漫畫幫助學生。如果能將心理漫畫廣泛應用,學生甚至可以自我疏導,自我矯正,達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筆者認為,學生年齡越大,經歷越豐富,自身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會越快越早。相反,年齡越小的學生,閱歷也相對會少一點,三觀尚在建立之中,對其思想進行導正的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對于他們,心理學中最常用的輔導、治療方法是游戲療法或者繪畫療法。精神分析的領袖人物弗洛伊德提出,游戲可以滿足兒童追求快樂的需要。游戲是兒童的天性,通過游戲,他們可以表達出內心的想法和沖突,發泄自己的各種情緒,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便于治療師發現病癥的根源,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在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下,兒童游戲在診斷和治療中被廣泛應用,日趨發展成一門技術。繪畫治療同樣也是潛意識的表達,它運用的是心理學的投射技術,讓被治療者或者受訪者通過繪畫這種非語言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狀態呈現出來。不同的是,游戲大多用于兒童,繪畫也可以應用于成年人,比如對不善表達的正常人、老年人或者治療中時常發生阻抗的人。
結合繪畫和游戲,可以讓學生直接對心理漫畫作品進行欣賞,仔細觀察圖畫內容,聯系自身給出解釋和啟迪,達到教育的目的。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理論,青少年正處于自我意識形成的時期,這段時期稱為“心理斷乳期”。這是他們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經時期,表面要求獨立,其實內心卻極其依賴父母親人。他們經歷著角色統一和角色混亂的沖突,不斷自我觀察、自我發現和自我矯正,有的可以逐漸完善,體驗成功,有的則與之相反,節節敗退,甚至走向歧路。所以在這段時期,教育一定要起到好的疏導作用。心理漫畫如果能應用在青少年的教育中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們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內心有自己的想法,在觀看心理漫畫時,漫畫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行為方式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言行舉止,有助于他們建立健全的人格,也有助于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更快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要求課程能夠實現功能的轉變,由原來單一的、針對性的課程結構改為均衡性、綜合性的課程結構,密切聯系生活,改善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法。教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標提倡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不僅要求學生學會現有的,還要求他們具有學習其他知識的能力,避免高分低能現象的出現。而本文提到的心理漫畫是創新與繼承,考慮到當下發展與未來發展的新的學習理念,滿足了新課標的要求,幫助學生進步,促進社會發展。
綜上所述,將心理漫畫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勢必會引起很多學者和老師的共鳴,也必將給教學帶來一股新的思潮,有利于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實施,也可能給教育帶來一次新的改革。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魯迅.為藝術的漫畫[M].上海未名出版社,1925.
[4]宋廣文,任真.漫畫認知發展特點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26-30.
[5]張謙亨,顧振彪.中小學標準漢語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01.
[6]劉香疃.中學思想政治(品德)課漫畫教學研究[EB/OL].河北師范大學,2007-11-26.
[7]鼠道龍.“漫畫”是啥“卡通”是啥“漫畫卡通”又是啥[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07(05):42.
[8]黃義龍,徐力.新世紀百科字詞通典全彩豪華少年版[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09.
[9]華梅.直面藝術[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0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