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華
語文教育家呂叔湘曾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由此可見,語言感知能力是閱讀的基本能力。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語感訓練,并通過語感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呢?下面就針對這個問題談一下我的幾點淺見。
一、強化讀文教學,以讀促感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是引導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最佳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強化“讀”的意識,同時點撥學生在讀中細細品味,用分析比較、揣摩等方式理解語言,讀出情味,產生語感,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具體讀的方法有:
1.示范美讀
重在以情感人,讀出理趣。像《春》《聽潮》《鄉愁》等課文,或由老師范讀,或播放配樂詩朗誦代替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進入“意會”境界。
2.理解朗讀
重在體會,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言語對象的內容。
3.指導誦讀
誦讀時教師在誦讀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語調、有節奏地投入誦讀。這樣對語言材料的感受就會準確、細膩、真切,從而獲得審美感受。
二、借助聯想和想象,以想生感
1.展開聯想,培養語感
《六一詩話》中說:“作者得于心,覽者會以意。”其中的“會以意”就是指展開聯想和想象去敏銳地感知作者的本意,達到與作者情感交融的境地,可見,深切的語感源于豐富的想象。
2.再現意境,獲取語感
詩歌等文學作品都蘊含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閱讀時可以利用想象把詩句轉化為鮮明生動的畫面,步入詩文的意境,以教育和感染學生,獲取豐富的語感。
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全詩以急切尋找總理為感情線索,創造出了一個極其廣闊深沉的意境。通過一幅幅畫卷,讓我們感受到了總理那種與人民群眾血肉想通、為了人民群眾鞠躬盡瘁的光輝形象。
三、聯系生活實際,品位語感
茅盾先生曾說:“理解文章應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生活中去。”的確,單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的,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多了,了解就會越見深切。同理,在語感訓練中也應善于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聯想和想象,再現人物的神態,推測人物的內心。如果學生沒有直接的生活體驗,也可以采用間接的生活體驗,設想人物的語言,讓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體現起來。除此之外,還應引導學生平時多觀察,從而積累學生豐富的社會經驗。
總之,強化語感訓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我們共同努力。總結新經驗,探討新方法,去推進閱讀教學的發展。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