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雋娜
踏上工作崗位至今,已整整十三年了。這十幾年間,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方式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從開始的用教材教,到現在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許多理念都讓我耳目一新,經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我在課改的路上漸行漸遠,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在享受課改帶給我成功體驗的同時,我對課改的感受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2012年,我有幸在山東省遠程研修課例開發項目中,執教了“方程”一課,說起這節課,感觸良多。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在北京師范大學青島附屬小學執教了《方程》一課后,吳正憲老師在課后評課活動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說什么是方程?”看似簡單的問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不就是方程嗎?其實不然,對于當時的我而言,認為方程的關鍵就是如何利用天平幫助學生理解等量關系,方程的“魂”是等量關系。
但隨著對方程的不斷深入研究,我對方程有了重新的認識和更深層次的解讀。正像吳老師在濟南會議上說的:“在方程教學中,我們需要思考:能順利辨認方程的樣子就是認識方程了嗎?能流利地說出方程的定義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方程是個建模的過程,怎樣讓學生理解數學模型?怎樣深刻理解方程的意義?”
的確,誠如吳老師所說,方程是個建模的過程,如何在方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從算術思維過渡到代數思維,建立數學模型呢?下面我就簡單地談談在“方程”這節課中是如何滲透模型思想的。
一、選擇合適的素材,基于課標的教材開發
接到課例研究的任務后,我對“方程”進行了認真的學習研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是指導課堂教學的依據,指出“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等式的性質反映了方程的本質,將未知數和已知數同等看待。由課標到課例,在專家和團隊老師的幫助下,我認為應充分利用天平模型,幫助學生理解等式性質,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方程與生活情境建立聯系,引發學生思考,進行多元表征,建立方程概念,從而使學生實現從算術思維向代數思維的過渡。
二、自制一個紙質天平,借助直觀的天平和老師的體態語,把天平根植于學生心中
借助天平來理解相等關系是建立方程概念很重要的道具,如何使用好天平就顯得至關重要。在最初的教學設計中,我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天平,理解相等和不等。第一次執教時,我發現分組進行稱量時,學生很熱鬧,也很有興趣,但效果并不好,多數學生在湊數,使用天平也很不規范,出現了隨便移動天平、用手拿砝碼的現象。而天平屬于很精密的測量儀器,這些做法都會使天平很難平衡,達不到想要的目的。課后團隊老師建議,我可以使用天平進行演示,讓學生運用肢體演示,幫助理解相等和不等,后來在專家的指導幫助下,我自制了一個簡易紙質天平模型來進行教學,直觀形象,也易于學生理解,紙質天平與教師的體態語、學生的演示都很好地將天平根植于學生心中,為學生理解等量關系埋下伏筆。
三、利用心中“天平”,說好等量關系,走好方程建模的關鍵一步
通過不斷的學習,我了解到方程思想具有很豐富的含義,其核心體現在“建模思想”。進行方程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用自然語言描述數量關系,然后抽象成數量關系式,最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這也就是建模的過程。
在建模過程開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紙質天平逐步幫助學生理解相等和不等關系,說出等量關系式,然后讓學生通過演示、表演,進一步理解數量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信息圖中的等量關系。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信息,找出各種等量關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在學生邊操作邊說等量關系的同時,代數思維的種子已悄悄種在學生心中,當學生能夠依據心中的天平找到信息中一組組等量關系式時,已邁出方程建模的關鍵一步,學生經歷了“直觀情境—抽象出等量關系—用式子表示”的抽象過程,代數思維得到了發展。
四、講“數學”故事環節,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讓學生找課堂中、生活里的方程故事,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進一步引導學生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的過渡。如何檢測學生是否真理解了本課知識?如何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讓學生感受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誠如吳正憲老師在課后評課中提到的:“模仿著寫幾個方程式意義不大,不如換成在具體情境的支撐下,學生用數學算式來表達,表達的時候會出現算數的思考。在這個機會下,把算數思維和代數思維的窗戶紙捅破,在這里要重筆墨,用大量的故事去闡述,把不知道的當成是知道的,一起參與,方程的意義是需要老師用大量的故事,大量的生活事實建立概念,方程的意義更主要的是對方程思想的感悟和理解,是對教材的本質的認識,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
數學學習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講故事。我在實際教學中這些目標的達成,都是通過讓學生講數學故事來完成,即讓學生根據情境說一個方程,也可以給學生一個方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講個故事,講故事的過程就是學生應用知識的過程,會舉例子,會講故事,學生真正實現了知識的內化。這樣生活化的練習設計,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數學的活動中,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也有數學,根據情境寫方程,根據方程說情境(編故事),溝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新的知識的聯系,提升了數學素養,真正實現了思維的轉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課堂總結重知識回顧,使學生經歷方程建模的全過程
回頭看,很重要,引領學生回顧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引導學生回顧,上課伊始我們的好朋友就來了——天平,通過這個天平,我們找到了一個個的數學算式,特別是發現一組組的等量關系,我們把天平取下來,天平在哪兒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馬上會想到,天平在自己心中呢!
是的,老師給予肯定后,繼續引導學生,學生心中的天平又支撐自己找到了這么多關系當中的等量關系,再找這個關系的時候,我們有個重要的變化,把不知道的當成知道的,一起參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很特殊的既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數的,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方程。
在這個課例中學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也就是經歷了方程建模的全過程,發展了學生的代數思維。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