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05-01
在傳統區域教研中,教研員基本采用集中教研的形式,將各校教師集中到一起,在固定的時間、地點開展教諸如示范課觀摩,聽學術報告等活動,藉此交流理念、方式、方法,進而引領區域教師的教學開展。這種教研方式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但受時空限制,時隔較長,次數有限,學術不能及時交流。隨著科技手段的提高,網絡教研迅速發展,它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教研的時空,提高了效率。一年來,我們對集中教研與網絡教研做了有益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集中教研,我們的固愛
如果說網絡教研是我們的新愛,那么集中教研是我們不能割舍的固愛,他的傳統優勢不可替代。在安排集中教研活動時,我們依時間、依任務具體敲定。
1、定期集中教研。每學年的各個學段,都有格式化的教學內容,為提高教學效率,需要組織教師集中教研。比如摸底考試、期末考試和一模考試,我們都將集合教師,詳實分析試題的特點、學生答題表現,提出下一段復習的意見。尤其是摸底考試后,結合唐山市教研活動安排,我們組織新學年備考引路活動,讓優秀教師交流復習思想,呈示示范課,教研員傳達信息,提出備考策略,并給予教師精神鼓勵,激發士氣。
2、專題集中教研。在教學中,教師們往往遇到共性問題,需要集中活動,集體培訓、名師送教等也需集中活動。在課改活動中,我們發現老師們對課標地把握不盡如人意,或不知或知之甚少,影響了課改的開展。為了彌補不足,我們開展了新課標的再學習活動,為激發熱情,我們曾連續二年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開展了說課標說教材活動,并于年底組織全市說課標說教材大賽,效果很好。
3、區域學期集體備課。按備課的多元化要求,各校都應該組織學期集體備課。多少年來,各校的學期集體備課幾乎形同于虛設,擺擺樣子,走走形式,不能聚集體智慧、群策群力研究學期教學。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組織了縣域學期集體備課,在假期里,教研員指定各年級骨干教師,按照【①明確課標要求,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特點、編排體例,分清重點章節、主干知識、重點、難點。②學情簡析;課標、章節及課題分析;所需總時數、各課題時數;所需的主要資源(含教輔材料、教具、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等);全期主要教學活動的設想等】這兩點要求完成備課任務,形成文本。教研室在開學前一周組織縣域集體備課,要求骨干教師以說課標說教材的方式向全市教師解讀教學構思,并構成全市第一篇集體備課材料,發揮了很好的教學引領作用。
二、網絡教研的有益嘗試
網絡教研是互聯網“加”下的一種教研模式,三通兩平臺建設給網絡教研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1、學科網站建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為學科網站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在廣泛博覽大千網站的同時,有針對性的開辟自己的網站,對區域教研大有益處。近年來,我市教育局傾力打造我市教育網,三通兩平臺建設卓有成效,借助市教育網,利用電教科技術優勢,各學科建造了自己的學科網站,其功能為:提供示范課,欣賞教學范例;精選科研文獻,提供前沿理論;三優推薦(優質課、優秀教學設計、優秀論文),構建資源庫,包括學科教學參考資料庫,教師教學成果庫,教研檔案庫;開發交互功能,構建交流平臺,如教研信息管理和發布平臺;在線交流平臺等,并且隨時都在更新頁面。
教師登錄學科網站可以及時了解教育教學最新動態,把握課改信息,下載教學資料,發布反饋意見,搜索或鏈接訪問其他教育教學網站。網站建設為教研的開展、課堂教學的優化、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提供了便利條件。
2、利用微信群、QQ群在線聊天等進行網絡教研。建立QQ群和微信群,利用QQ群聊或微信群聊的方式進行網上教學研究,大家可以在一起暢所欲言,每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實現互動,達到共同交流的目的。
3、利用E-mail進行網絡教研。E-mail可以傳遞文本、圖形和文件。利用群發郵件、郵件列表等技術可以在特定人群范圍內進行廣泛的教學研究,完全可以代替傳統的信件和傳真。每名參與的教師都有自己的電子信箱,統一加入教研室相應學科組的郵件列表。要求教師針對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主動、虛心地通過發電子郵件的方式與我們聯系,各教研員采取相應的方式進行指導。當然,也鼓勵教師通過E-mail與外界進行更廣泛的教研交流。
4、利用Blog進行網絡教研。近年來,教育Blog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紛紛建設起自己的Blog,從課堂教學、課題研究到中小學教師的培訓,甚至到專家之間的交流,Blog都被廣泛的應用。我們也鼓勵每一位教師建立Blog,并通過Blog網絡交流平臺,使教師們更多的交流起來,教師們的教研氣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三、網絡教研的感受
1、沖破了時空限制。前文提到,傳統教研有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優越性,但受時空影響,教研的次數、便捷性、靈活性、及時性等都受限制。網絡的最大優勢就在于時空的突破,五湖四海的人們在四面八方互相協作,交流學習,其優越性不言而喻。
2、教學資源豐富。網絡上擁有大量的教學資源,老師們可以盡享“三優”成果和前沿信息,這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
3、參與面與交流面大。我市高中現在有任課教師近千人,如果倚重傳統教研而不注重網絡教研建設,無疑是 “費力低效”。況且有些問題也難以在固定的場合、有限的時間內得到結論,網絡教研則調動了教師們教研積極性,提高了公關效率。
4、網絡教研的困局。在網絡教研活動中,由于經驗有限,技術短板,深感力不從心。首先,由于我們教研員的年齡偏高,對網絡的追求沒有激情,探索的腳步步履蹣跚,網站建設不盡人意;一線教師們參與的熱情不高,豐實的資源不能有效利用;至于網絡學習與交流,只要不是攝于考試、或硬性評價,更是被大多數教師所不待見。可想而知,網絡教研的效果一般。這也對今后教研的開展提出了新要求,在認識提高、技術培訓、制度要求、任務考核等方面出臺切實可行的措施。
四、傳統教研與網絡教研相得益彰
網絡教研賦予了教學研究蓬勃的生機,但不能因此就取代物理形態的集中教研。網絡教研可以解決傳統教研條件下不易解決的一些問題,但傳統教研的面對面功能不可撼動。二者各自有優勢,也各有局限性,兩者不能替代,不能偏廢。
網絡教研是傳統教研形式的傳承和創新,兩者結合是新形勢下教研活動的有效途徑。在教研路徑的研究與實踐中,我們有所收獲,也有困惑,但有信心克服困難,不斷探索,走出一條高效的教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