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上海師范大學
古代儒家動物保護倫理
--與現當代西方動物保護倫理比較
李爽
上海師范大學
動物保護理論是現代社會爭議較多的倫理學理論,中國儒家思想對動物保護方面的倫理內容思想相比于其他諸子百家執掌局面也更為根深。文藝復興之后,現代西方動物保護倫理學家也在這一問題上提出了新的理論,一直引發討論的就是動物權利理論和動物福利理論。
動物保護;儒家
動物保護倫理理論是現代社會爭議較多的倫理學理論,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動物保護理論一直存在并且伴隨著我們,人類文明大體表達了一種共同的倫理看法,那就是在人與動物相比較的過程中人處于主要支配地位,中西方在這一理論上各自有各自的側重點,甚至同一方理論在同一時期、同一階段內部也有各自不同的派別和倡導。
(一)天人合一
中國歷史保護動物的思想和措施在西周王朝頒布的法令中記載:“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逸周書·大聚解》中記載:“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西周的天命論,自儒家有其思想以來,儒家讓動物順利生長的思想就貫穿其中,他們的主張包括孔子的“釣而不綱,戈不射宿”,《禮記·祭義》中的“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曾子的“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荀子在《荀子·王制》中提出的“取之有時、用之有度”這些都是約束人的行為,維持生態平衡的思想。宋代張載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將萬物看做是與自己同一類的存在,抹消了情感的差別,這與儒學推崇的“天地萬物為一體”相一致。元朝許魯齋認為對資源的利用應該有一個限度,人應尊重和保護動物的生存權。明代的儒者王陽明將萬物一體、民胞物與思想確定下來,后世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和諧”理論。
(二)仁愛論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在動物遇到傷害的時候我們應該同情并保護,這是道德問題,動物也有情感,主動傷害動物是不行的。荀子在《荀子·禮論》中也有表達動物與人一樣需要這種情感。孟子用“惻隱之心”來表達這種思想,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人有惻隱之心,且人性本善,比如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此書中還有“無傷也,是乃仁術也。”孟子仁愛思想的核心要義就是不傷害生命。程頤曾經放生喂貓的小魚也是將這種惻隱和無傷推人與物。明代高攀龍《藥言》中所記“少殺生命,最可養心”將人性修養和動物保護結合起來,宣揚了不殺生或少殺生的思想。
現代西方動物保護倫理始于18世紀的“仁慈主義運動”,在這段時間出現了三種關于動物保護的理論。
殘酷行為不利于人培養自身的德性,對動物的殘忍行為會使人用同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同胞??档抡J為我們對動物的溫柔情感有助于培養人道感情,對動物的義務是對人的間接義務。英國思想家洛克認為動物和人一樣有痛苦感知,道德上的要求是不傷害他們?;浇坛霈F后近代自然科學不斷發展,社會普遍的觀點是動物沒有權利、依托于人類的存在而存在,否則沒有自己的價值。笛卡爾也認為動物沒有心和感覺,所以活體解剖合理化,動物被排斥在倫理共同體之外。
動物和人一樣能夠感覺到痛苦。邊沁認為動物的快樂理應被考慮到人行為正確與否的判斷當中,有道德的社會快樂是最大限度的快樂,這種快樂包括動物的快樂。他將“最大幸福原則”擴展應用到動物身上,認為有道德的社會和人應該最大限度的增加快樂。
塞爾特1892年在《動物權利與社會進步》中說人和動物一樣擁有生存權和自由權,他甚至把動物稱為“準人類”,把動物解放和人類德性文明程度聯系起來,認為動物解放取決于道德潛能的發揮,取決于人類變成“真正的人”。早在羅馬時期就有了“動物法”,動物法相對于社會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這其實包含了后來環境倫理學家所賦予動物的天賦權利。動物福利問題在上世紀60年代后的西方國家中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動物福利論是動物權利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由美國人休斯頓提出,要求農場中的動物從身體到生理都處于舒適狀態。動物保護的支持者比較保守,他承認人對動物的利用但要遵循人道主義,讓動物免受不必要的苦難,要有法律嚴懲虐待動物的行為。施韋澤的《對生命的敬畏》一書中大量表達了他對所有生命意志的尊重,并且他認為尊重所有的生命是有思想的人所必須的體驗。
中國古代儒家動物保護倫理主張節欲,反對暴殄天物,這與權利論代表者辛格反對的我們由于我們不必要的舒適需要而傷害動物相一致?!安粸榧荷酢笔侨寮宜枷胫械闹匾矫?,“中庸”思想的中道、適度,不可“過”,不能“不及”。在這種情況下處理人與動物的關系的同時就需要保持一種平衡,也就是和諧的狀態。辛格等動物解放主義者在反對皮草等奢侈品使用的時候就提出了這一點,他倡導素食,如果不可以的話攝取滿足自身需要的肉食就可以了,對于肉食的無滿足的攝取也是錯誤的,這一反對內容自然包括現在的活取熊膽,鵝肝醬,斗牛表演,皮草大衣的制作等。
人類的文明在其發展中都表達了一種看法就是肯定人的支配地位,但這并沒有肯定人在肆意對待動物上的正確性。儒家肯定人與動物的不同,這正是表現出人有德性,人對待動物的方式正反映了人道德情感的培育。儒家主張的動物保護肯定了修身養性的作用,這與西方動物保護代表者洛克和康德的思想相同。儒家思想無論是何種方式富國富民,重點都在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上,或是在人們豐衣足食之后有能力陶冶自己的性情上,所以達到物質目的不是儒家的最終要求,精神層次的修身才是最終目的。在《禮記》中記錄的古代帝王打獵時曾“網開三面”、“不合圍”雖然是帝王事跡,但是在先秦思想當中這種情感不僅體現在統治階級上,也體現在普通百姓的人際關系上。人如何對待動物便會用何種心態對待自己的同類,對待動物與對待同類有相同的情感,通過善待動物來提升修養與善的境界。先秦時期,對于耕作勞累致死的牛畜提倡厚葬,這是基于對生命的尊重和人性的修養。史載乾隆年間,山西一家虐食驢肉的“驢香館”,因為活取驢肉被官府查禁,懲戒的理由就是這種行為破壞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從德性方面講,洛克要求人們善待“所有活著的動物”。小孩殘忍的對待動物的行為應被制止并予以糾正,否則他們將不會認識到對異類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下去他們對同胞也會缺乏憐憫和仁愛??档乱舱J為殘酷對待動物不利于道德和仁慈,人對待寵物的態度有利于培育我們對人的道德義務和情感。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動物心存仁心的人往往會更愿幫助別人。達爾文曾說:評價一個人是否有教養的標志就是關心動物,這種對異類的關心是道德關懷擴展的體現,這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準。
儒家傳統動物保護的仁愛思想和動物福利論相一致,動物是人類的附屬,動物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要以人的利益為先。動物福利論的代表人物大多是西方的環境倫理學者,西方環境倫理學在動物保護領域追求的一直是種最不壞的經驗主義,他們沒有終止動物對人的依附關系,所以在動物福利論者看來動物可以用于研究實驗、食用、娛樂性捕殺等,但這些用途都要盡可能減少。中國儒家傳統的動物保護倫理大多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與現代西方的動物保護倫理大致相同,尤其是動物福利論者的思想。中國傳統家養動物是人獲取肉食的方式,打獵也是重要途徑,但是儒家要求減少不必要傷害動物行為,不要對動物趕盡殺絕,善待耕作的牛馬。儒家倡導的動物倫理思想和現代動物福利論者要求的有一定的區別,雖然是基于自身的考慮,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中也是比較人道和生態的了。
中國古代儒家動物保護倫理主張節欲,反對暴殄天物,但是中國古代儒家沒有提到素食,儒家對動物的保護也僅體現在悲憫上?!墩撜Z·鄉黨》中記載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衣帛食肉”的理想情況,還有儒家重禮,主張用動物進行祭祀,也不反對打獵,它只是要求人們在打獵時不要斬盡殺絕,《淮南子·主術訓》記錄:“魚不長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并且不要虐殺。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要獲取肉食,主要就是打獵,當然也存在王公貴族狩獵娛樂的情況,這一點是傳統儒家所反對的?,F代動物權利論者引入的“動物權利”一詞,將動物和人等同起來,擁有平等的權利,這在儒家傳統思想領域里是沒有的。辛格認為道德身份與物種成員平等是相關的,我們在解放動物的時候也將自己解放,擴大了自己的道德理論范圍。
辛格的動物解放論是根據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按照功利主義的理解,快樂是一種善。平等、功利都是功利主義的特點,平等的將社會每個人的利益都考慮在社會總體利益當中且其中也包括動物的利益,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功利判斷的時候考慮的不僅是有能力的人還有沒有能力的人,沒有能力的動物。邊沁認為如果一個存在物能夠感受苦樂,它的苦樂就應該被考慮在功利范圍內。功利原則的判斷以道德上正確與否來作出評價。辛格強烈否定對動物的實驗和過量的屠殺,他認為正是因為人類將動物視作異類并且歧視異類才會導致現在的狀況,人應當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且不要為自己舒適而加重動物的痛苦,以自身舒適為目的的行為也正是損害了社會善的利益,這在現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不必要的野味活體烹飪、皮草制作、浪費性試驗以及娛樂馴獸的行為。辛格將這種同物種的解放,即將黑白人地位平等、男女權利平等的解放擴展到非同類的動物身上,對于沒有能力解放自己的動物,人類解放他們本身即是一種人性的拓展、人道主義的發揮。雷根認為我們對動物權利的剝奪加重了我們所犯的錯誤,但不是根本性的錯誤,根本性錯誤是允許我們把動物當作我們的資源來看待。雷根從人權的角度分析動物權利,他認為動物存在有“天賦價值”,有“獲得尊重對待的平等權利”。弗蘭西恩在《動物權利導論》一書中從法學的角度分析的“動物不被當作財產對待”。沃倫認為動物有感知能力進而擁有權利。以此為依據可以看出動物權利主義者認為動物有和人一樣的自由權利。動物權利論者要求的素食、動物需要被尊重、不為成為他人的食物而存在,轉而呼吁取消現代動物農場,反對娛樂性獲取動物,反對用動物做實驗,這些在儒家的思想里是沒有的。
中西方在動物保護方面的理論思想大致是趨于一致的,但是由于時代的限制、文化結構的不同出現了不一樣的理論要求,中國古代儒家的動物保護思想在實踐方面是一種超人類中心主義與天人合一相結合的動物保護,在理論上是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理論,它的精神力量支撐中國文化在動物保護方面做到“人道”。西方現代動物保護倫理要求的方面更加嚴格,但是有些保護主義者的思想若轉化成現實還是需要很大階段的努力的。不過動物保護的思想若要堅持,必須遵循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論斷要求,并且需要所有人的正確的價值觀支持,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在對動物的解放路途才會走的更長久。
[1]梁瑜.兩周時期生態保護的理論與實踐[D].2006
[2]曹文斌.中國動物保護倫理的理論脈絡[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1.2.
[3]張載.正蒙·乾稱[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程顥.《二程遺書》卷二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朱周斌.淺論孔子仁的思想--以《論語》為中心[D].2010.
[6]馬志清.動物的法律地位初探--中西方相關制度之比較研究[D].2000.
[7]田巧玲.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思想研究[D].2010.
[8]馬志清.動物的法律地位初探--中西方相關制度之比較研究[D].2000.
[9]林紅梅.試論西方動物保護倫理的發展軌跡[J].學術交流, 2005(2)
[10]施韋澤.對生命的敬畏[M].陳澤環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楊通進.中西動物保護倫理比較論綱[J].道德與文明,2000 (4).
[12]黃芳.以“非人類中心主義”為視角解析動物權利論和動物福利論[J].法制與社會,2012(10)
[13]辛格.動物解放[M].孟祥森,錢永祥譯[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14]雷根.關于動物權利的激進的平等主義觀點[M].哲學譯叢,1999(4)
李爽,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倫理學專業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