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江蘇連云港贛榆區華杰雙語學校
談初中語文教學思辨性思維
高燕
江蘇連云港贛榆區華杰雙語學校
語文課堂需要思辨性,這使得我們先要有具有思辨性思維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具有思辨性思維的學生,在學生與教師的平等對話中,使得思辨性思維潛移默化的進入學生的心中,教師需要營造一種自由的課堂環境,立足課本,聯系生活實際,讓童話找到現實的支點,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撇棄形式化的表演,讓學生在思維的海洋里徜徉。
初中語文;教學;思辨性;思維
思辨性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考”和“辨別”,“思辨性”有許多的含義,從哲學角度而言是指運用邏輯推導而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一般意義是指思考辨析的能力,首先是說它是一種思考方式,但不是與外界相關的,甚至可以不符合邏輯。所謂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所謂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思辨”一詞最初源自《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對“思辨”一詞做了概念化的解釋,對于思辨性課堂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是徜徉在在語文教學中的理性思考,不僅有對學生的要求,更是有對教師的要求。
要形成思辨性課堂,首先應該是有思辨性思維的老師。要使得一堂課閃耀思辨的火花,要使得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這就要求老師的要反抗權威,具有批判意識。許多的老師在備課時,將教學參考奉作瑰寶,一切都按照教學參考來一板一眼的教學生,雖然接受了新的思想,但還沒有內化為自我的血肉,只是通過形式化的啟發,進行標準的教學,通過連續的設問,得出標準的答案。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教師按照課程標準來進行教學,培養學生,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課程標準是綱要性的指導,給予了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上極大的發揮空間。可以使語文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思維發展現狀進行語文教學,而不是所有教師都走模式化的道路,用教參上的備課來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如果要使得語文課堂具有思辨性,首先就要對自己做出要求,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教師在與學生的朝夕相處中,在與學生的對話交流中,學生勢必會受到老師思維,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影響,勢必會在學習生活中帶上老師的某種特質。一個教師如果自己都是一個只唯書不唯實的人,如果自己都是一個言必稱“三老”的人,怎能要求學生具有思辨性的。
其次,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有的學者說學生和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識上是不平等的,這句話我是認同的。這里的平等主要是說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思考的權利,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權利。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也必然會受到學生某些思維的影響,這是十分正常的,作為學生中間的“權威”,教師應該擺正心態.鼓勵學生指出自己的錯誤與不足,與學生討論和交流,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思辨性思維。如《皇帝的新裝》一課中,許多老師都對主要人物有一個刻板化的認識,比如:皇帝是愚蠹的,騙子是可惡的,孩子是誠實純潔的。教師一般在課堂中會提到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課文中的某一個人,你愿意是誰?此時,教師的心中一般有一個預設型的答案: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是文中純潔,誠實的象征。如果學生表達出自己喜歡兩個騙子時,教師一般是不予認可的,更認為這是脫離主流價值觀的。其實這種有爭議的,評價性的話題,本就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并指出自己的不足。在爭論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發散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進行理性的思考。
語文教學中的思辨性首先要立足文本,產生理性的思考。語文雖然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但是它有自己的教學要求和培養目標,思辨性課堂,并不是漫無目的的討論和爭執,而是在解讀文本的情況下,產生思維的交流和碰撞。《皇帝的新裝》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辯證分析童話中的人物形象,并體會主旨的現實意義。通過讀課文,學生對人物形象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印象,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那眾多學生對一個哪怕指向性極為明確的童話的理解,也會產生細小的差別,對待這些差別,教師的作用不是無情的抹殺,而是通過與學生的對話,通過激烈的討論,來達到思維的碰撞,思想的解放。科技的高速發展,信息的轟炸,學生遠比教師所想象的還要復雜,在這樣一個現實的情況中,教師更是要讓學生展開討論,產生爭論,在觀點的碰撞中,獲得心靈的成長。在熱烈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巧妙的引導,使得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體系。
語文教學中的思辨性要聯系生活的實際,語文教師在進行《皇帝的新裝》教學時,立足文本,通過純文學的教育希望學生明白一個道理,給學生以思想的啟迪。但是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的都要受到現實的影響,這種文學道德和社會現狀的反差,這種純粹美德和現實價值的對抗,使得語文教學往往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變成流于表面的說教。在現代社會中,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已經席卷社會的各個階層,生活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學生難免會受到影響,對金錢的向往本沒有錯,教師要思考的是怎樣引導學生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明辨是非善惡。對于學生思想的偏差,老師在要做的不是責怪,而是引導,通過聯系現實社會的情況,使學生們對這一現狀進行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理性見解。
語文教學一直重視感性的教育,形成這樣的思想,我們可以看成是對理性的呼喚。不管是思辨性的閱讀還是思辨性的作文,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方面。
[1]王雄,徐渭清.創設思辨的課堂中學歷史問題討論式思維教學模式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7年12期
[2]俞靜娟.談談高中歷史思辨型課堂教學的構建[J].吉林教育2009年20期
[3]潘志群.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思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年14期
[4]李湛武.新教材中思辨教學模式的探討[J].陜西教育·理論2006年Z2期
[5]黃風耀.中學生物課堂中的“思辨性教學”[J].甘肅教育2007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