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琴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級中學
化學課堂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
劉政琴
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級中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創新教育已經是當前教育的主要目標,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前進的不竭源泉,是一個國家得以昌盛興旺的動力。所以為了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式,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進而使他們形成一定的創新能力,為將來適應社會的發展,為社會多做貢獻,奠定教室的基礎。
創新;意識;精神;能力
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作為化學教育的主要渠道,除了傳授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以及創新精神,使他們敢創新、想創新、會創新。那么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
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就是要創造一個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心理學證明,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心情是愉快的,學習的的效率也是最高的;相反,如果在一個嚴厲、高壓的氛圍中,心里是壓抑的,甚至是恐懼的,這使得學習的欲望較低,學習的效率也變得低下。所以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努力的學習,就一定會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益。
教師不要總是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板面孔,使學生心里害怕。首先教師應該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問題實際化,讓學生非常好理解,同時還可以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愿意聽自己的課,而不是靠著所謂的嚴厲,強迫學生學習。其次教師應該學會和學生進行交流,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內心所思所想,讓他們愿意把自己內心深處最隱秘的事情,向老師傾訴。這種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是最好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只有在這種良好的關系之下,學生才愿意學習這位老師的課程。當學生處于一個友好和諧寬松的教學范圍中,才會有創新意識產生可能性。
例如,在學習《分子》這節內容時,演示完酒精與水混合總體積縮小的實驗,來證明分子之間有間隙的時候,就有學生提出:兩種液體混合總體積都縮小嗎?有沒有增大的呢?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是,有的教師會感到學生打斷自己的授課節奏,而非常生氣,甚至會大聲斥責學生,那么就毫無疑問的傷害學生的創新積極性,打擊了學生勇于探索的動力。而我在這是卻感到這位學生是一個善于思考,對問題敢于提出質疑,敢于向不同的方向思考問題的好學生。所以我高度表揚了這位學生敢于懷疑一切、敢于探索創新的精神,號召其他同學向他學習。
創新精神,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變現出來的那種自覺地、勤奮的、實事求是的、不折不撓的敢于質疑的精神。這種精神并不是天上的,而是經過后天鍛煉形成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行為,要培養學生為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敢于冒險、敢于創新求異的創新人格。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一位學者曾經認為:“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作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哪些對社會和人類又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可見,一切發明創造都來源于對事物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地創設疑問的情景,引導學生質疑,思考辯論,是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的良好途徑,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善加利用,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在教學中根據課本的相關內容設置一些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引進化學今天的新發現、新發明、新進展,介紹當今世界化學科學研究前沿和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化學在當今工業、農業、國防、醫療、環保日常生活等的應用。有機化學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等,結合教材加以介紹,增強學生為人類進步獻身科學的責任心和用于創新的意志。
3、鼓勵學生多樣化思考。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的鼓勵學生對待問題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思路,對與錯不要緊,只要敢于提出就應該進行及時的鼓勵,千萬不要因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不具有重要性,而嘲笑或者諷刺,那樣會直接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創新的“小火苗”熄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一些具有挑戰難度的題目,供學生進行探索,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我在教學利用化學試劑來鑒別液體成分的時候,我就為學生提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法商販,制假販假,坑害百姓,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那么同學們,你們能不能研究出幫助人們鑒別地溝油、真假香油的好方法?問題提出后,經過三天的時間,有的同學就提出利用在干凈的水面滴香油或者地溝油的方法,進行鑒別,好的油料,會在水面很快分散,而劣質的油料,經久不散。經過這一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學生要得出這樣的方法,一定是經過相當艱苦的努力和研究,才會得出這樣的簡單易用,適合百姓日常生活的好方法。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創新。值得教師繼續嘗試與實踐。
創新能力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地創新意識之上的,沒有創新意識,就不會有創新能力。當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之后,教師就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豐富的想象力是一切發明創造的基礎,所以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第一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猜想、幻想。例如,在學習氫原子的結構時,我們就可以鼓勵學生:為什么電子受到核的吸引,不掉進原子核內部,而是在原子核周圍不停地做高速運動呢?
2、觀察能力、實驗能力的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名科學家或者發明家,無一不是一個細心地觀察家,更是一個絕對專心致志的實踐家,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利用自己敏銳的目光,進行觀察和思考,尋找其與眾不同的部分與顯著特征。在研究發明過程中,都是自己動手實驗,雖然會經歷成千上萬次的失敗,但是他們一定會繼續堅持下去,知道成功的那一刻。所以我們教會學生細心觀察,實驗當中的每一個細節,以便于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安排實驗,探索一些自己未知或已知的結論,鍛煉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總之,創新教育是當前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要指導方針之一,廣大化學教師,在自己的教學范圍內,一定要善加引導,利用多種方法,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認真思考,細心觀察,勇于創新,敢于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并積極進行研究和證明,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良好的創新精神,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1]張新軍.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2月
[2]劉杰.化學改變未來.北京三面向教育科學研究所,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