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悅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田秋悅
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新課程的實施,推進了素質教育。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可見新課改對語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具體的目標,語文老師在教書的同時注重學生品德發展,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語文;德育教育
德育的概念是中國大陸德育學界長期以來存在爭論的一大“有中國特色”的問題。
什么是德育?簡而言之,德育即培養學生品德的教育。那“品德”又是什么?什么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學生品德?
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制度的國家里,無不把德育置于學校教育的重要地位上。在古代教育文獻《學記》中寫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里講的“教學”就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學》里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親民,至善”實際上說的都是德育的內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葉圣陶先生還提出了“人本德育論”的觀點。這一理論揭示了德育的目標任務是“做人”,基本內容是“人生”,方法原則是“人本”,實施途徑是“實踐”,評價標準是主體“發展”,理想境界是“生命德育”。
可見,德育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
(一)以“德”促“文”,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早在唐代,韓愈就提出了“文以載道”的看法,縱觀語文教材,一篇篇課文都是以德載文之作。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凡脫俗;看到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人格光輝;看到了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錚錚傲骨......太多的偉人故事在沖刷著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極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做人之道,更要以“德”促“文”,通過德育的滲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在語文方面“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不能將德育從整個教育環節中剝離出來,進行直接的空洞的灌輸,這會造成智德的分離,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教師“文道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不僅使學生收獲了語文的基礎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道德品質的精神境界,對理解文章的人文性因素有很大幫助,綜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教師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德”促“文”。
(二)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
墨子說過:“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淺薄,雖成亦小”。中學時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成長時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雖然有一定的三觀傾向,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這一時期開展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個人的行為是他思想的直接反映。一個人的道德素質提高了,就會自然而然的表現在行為上。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減少青少年的犯罪行為。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理應責無旁貸地負擔起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任。語文課堂上可以借助優秀的文學作品,吸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精華,陶冶學生情操,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斷地豐富和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對是非的明辨能力,提高學生的內在修養。通過語文課堂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使課文中那些高尚品德的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并成為自己生活的榜樣,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
(一)教材內容解讀上滲透德育
當今的中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環境優越,父母望子成龍的教育給了學生極大的自信心但同時也滋生以自我為中心等一些缺點。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借助對文章的分析,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羚羊飛度》中有這樣的情節:一群斑羚被追趕到了懸崖,處于前有追兵后無退路的狀態,為了能夠讓種群延續下去,所有老斑羚決定讓小斑羚借助自己的身體進行二次跳躍,成功渡過懸崖。這樣可以使種族得以延續所有的老斑羚都獻出了生命。教師可以對此環節巧妙引導,提問:在現實生活中是否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學生可以自由討論。教師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懂得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要有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二)閱讀教學理解中滲透德育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也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的深度、廣度、角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水平。語文課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應該拓展學生的閱讀廣度,語文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生擴大閱讀范圍,并推薦一些好的書籍。學生閱讀一些正能量的作品,樹立健康的三觀同時也培養了自主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誦讀是閱讀活動的最初形式,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語言學者研究表明,誦讀并不是機械的地念課文而是通過內部語言,把文中的話轉化為自己理解的句子,從而領悟全文的中心思想。在語文教學中,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無疑是可以達到以聲傳情的作用。尤其是古代詩歌和散文,反復誦讀可以使學生達到體會作者寫作的心境更好是把握文章的主體。
(三)寫作構思中滲透德育教育
培養學生“說”和“寫”的能力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標。我們語文教師要試著引導學生熱愛自己身邊的生活,引導他們認真觀察生活,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東西并且勤于練筆,有了想法就要寫到紙上。在寫作教學中強化語文的情感教育,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善于發現才能使泉水噴涌,才能領悟生活的意義。隨著年級的增長,寫作教學應從最初的記敘文逐漸發展成為議論文。在高年級,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道德短片,就片子內容讓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最后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的練習不僅能鍛煉學生在“說”和“寫”方面的能力,更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李德紅.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
[2]李德紅.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0,(19).
[3]朱安榮。別讓德育目標成為語文教學的空白[J].中學語文, 2009,(18)
田秋悅(1992-),女,漢族,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學科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