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亞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水利局
水土保持在中小河流治理生態建設中的運用研究
翟亞明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水利局
本文分析中小河流水土流失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并通過對如何進行生態建設中水土保持的具體措施的討論,說明有關策略。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義。
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我國中小河流眾多,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環境和資源破環問題十分嚴重。目前我國對于中小河流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問題不夠重視。因此造成許多問題。從表現上看,中小河流的治理進度一直十分緩慢,許多老、少、貧的地區普遍存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濫砍濫伐,不注重中小河流與土地資源的關系,急切需要發展經濟,沒有多余的資金投入到中小河流的生態建設與水土保持上來,進而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資源破壞,生產力低下的惡性循環。尤其是對于順坡耕地的治理不夠重視,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造成水土資源的進一步惡化。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糧食安全和水旱災害在中小河流流域屢見不鮮,土壤養分下降,河床升高等水土保持不當結果造成的連鎖反應,會進而演變成山洪、干旱以及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給國名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造成龐大經濟損失,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
1.全面整體的水土保持規劃
要通過以水土保持為主的生態建設來治理中小河流的生態環境,其主要需要依靠的是全面整體的中小河流綜合治理規劃。生態環境有其整體性,因此生態建設也有其整體性,要想做好中小河流的水土保持工作,首先必須將水土保持作為整個生態治理和建設規劃的一環去考慮,使在進行水土保持的同時,能夠得到氣態生態建設環節的支持。此外,還要有水土保持的專項建設資金和維持和監督水土保持工作的系統,以便督促中小河流生態建設的進程,使其保質保量地完成水土治理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2.水土保持的科技開發
其次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先進科技來促使水土保持工作高效進行。以較小的成本完成較多的治理工作,以便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維護水土保持工程及其相關生態建設的有效、持續進行。新的理念、技術和材料始終使支持水土保持合理進行的保障。
3.生態移民
對于生態環境已經極度惡劣,環境生態調節能力已經十分脆弱,無法保證飲用水的安全以及土地生產力匱乏的地區,要積極推行生態移民來保證人民的生命健康。可以通過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方式實現移民,原有區域要通過封鎖來實行自然保護,盡可能恢復其生態代謝能力。
4.水土保持監測
水土保持監測是水土保持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工作。職能部門應當注意建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對管轄區域內所有中小河流及其相關領域進行監測,及時了解河流情況,洞悉水土流失的狀態。這方面主要需要依賴科學、標準和準確的水土保持監測方法來建立水土保持管理數據系統。要注意監測人員專業素質的提高,并進行必要的培訓,使建設完成的水土保持監測系統能夠保持其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為具體的水土保持實施方案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同時防止人為以及意外對中小河流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的破環和阻礙。
5.河道疏浚
具體的水土保持工作,如河道疏浚,其主要在于防洪排澇。針對平原地區開闊的土地,河道坡降小,容易發生洪水災害,且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河床加高和河道堵塞問題,容易變成水流不暢,從而演化為水患。因此要進行河道疏浚,其主要手段就在于河道中心線的設計。中小河流由于水流量的關系,應當彼岸裁彎取直,并通過清除河道淤泥來達到河道疏浚的目的。
6.河道防護
水土保持的河道防護工作主要在于根據河道特點來進行河道岸坡的選擇,并利用生態砌塊駁岸、石籠護岸以及木樁防護的建設,對河道進行改造,從而達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其中生態砌塊駁岸主要用于岸坡較陡的情況,其好處就在于與周邊環境有著較高的融合度,可以與地形形成比較融洽的關系,且占用岸邊的土地面積較小。砌塊空腔內填入泥土,邊緣種植花草,既可以美化環境,又可以保持水土,施工便利,因此具有廣泛的適用度。石籠護岸則利用金屬籠子內填裝石塊形成防護結構,具有較強的抗沖擊性能。隨著年歲的增長,石籠上長出植物,其效果更佳,比較適合于水網密集的軟土地區。木樁的防護手段則較為簡單,其施工方便的特點也可以適用于中小河流的治理。
7.河流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指的是通過水土保持和防護工程,對已經遭到污染的河流進行生態環境的恢復。它是水土保持中進行生態建設的一個方面,如利用菖蒲和鳶尾等綠色植物來緩解河岸的水土流失,達到生態建設的目的。
生態環境建設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方針,中小河流的水土流失問題值得人們重視,水土保持在新技術新觀念的作用下必將得到更好的發展。
[1]羅建安.淺析生態混凝土預制塊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運用[J].江西建材.2016(22).
[2]劉東艷.關于做好中小河流治理項目質量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J].黑龍江水利.2016(08).
[3]糟玉華.淺析新疆中小河流治理存在問題及對策[J].陜西水利.2016(S1).
[4]袁俊.山區中小河流治理的探討[J].陜西水利.201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