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倫基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音樂系 511400)
關于我國新時期合唱藝術發展多元化的探討
魏倫基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音樂系 511400)
合唱藝術在我國傳播至今,在主題、演唱風格、音樂風格上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這一趨勢的出現,既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原因,也有合唱藝術自身發展變化的原因,本文通過對合唱藝術的起源、發展及現狀進行分析,指出了我國合唱藝術發展多元化的原因和表現。
新時期;合唱藝術;多元化;發展
合唱藝術自西方傳入我國以后,在鴉片戰爭之后得到廣泛傳播。經過“五·四”的洗禮,合唱藝術在我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合唱藝術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后來因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而停滯。“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和思想束縛的解放,我國合唱藝術在新時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并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合唱藝術最早起源于西方,從歐洲中世紀的宗教音樂中能看到其最初的雛形。合唱藝術傳入中國,最早是在唐朝,其后一段時間的傳播,主要限于“點”上的傳播,例如,在明代,只是在天主教堂中開展宗教式的合唱活動。到了清朝,聘有西洋樂師教授西洋樂知識,對合唱也只是涉獵。真正使得西方合唱藝術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是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當西方列強用戰爭打開中國清政府閉關自鎖的國門以后,西方的文化也隨之進入。在當時中國一部分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教育改革方針的新式學堂中,普遍實行東西合璧的教學方式和藝術創作探索,即曲調合一,采用西方一些歌曲的曲調,由中國人自己來填詞。這其中的代表人物首推李叔同,他編寫的合唱《春游》,是我國首部按照多聲合唱手法創作的曲子,至今仍廣為傳唱。
“五·四”運動給合唱藝術帶來的積極影響。1919年,中國爆發“五·四”運動,既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運動,也是中國一場新思想和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得中國民眾從思想和精神上接受了一場深刻的洗禮,同時也給中國的音樂藝術包括合唱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它使得中國的音樂家們在學習和吸收西方音樂創作時更為積極和開放,這一時期所創作的音樂作品也更多。為切合當時的國內形勢,愛國主義成為了當時大部分音樂創作的主題,并體現出了積極向上、慷慨激昂的共同特點。“五·四”運動使得中國的合唱藝術有了進一步的進步和發展。
“五·四”運動以后至新中國建立之前合唱藝術的發展情況。“五·四”運動以后的一段時間,中國的合唱藝術按照兼容并包的方式沿著學習吸收創新的路子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后的一段時期,發生了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那就是日本的侵華戰爭和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面對中國軍隊在侵華戰爭初期的潰敗,為了增強全國人民抗日的信心和勇氣,中國的音樂家們加入到抗日宣傳的隊伍里,創作出一大批表達中國人民斗爭決心和信心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和時代的要求,同時也將中國的合唱藝術發展推到了新的高度。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洗星海創作的《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以及被國人傳唱至今的《黃河大合唱》,黃自的《抗敵歌》《旗正飄飄》等。這些作品,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氣息,有著很強的政治性。在抗戰時期,以冼星海、聶耳、賀綠汀、任光、黃自、呂驥等為代表的中國音樂家們,充分發揮出了合唱這種藝術形式的優勢,創作出或低沉、或雄渾、或激昂、或果決的作品,給人以無窮的力量和鼓舞,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在中國命運危急的艱難時刻,中國的合唱藝術因為當時特殊政治、社會、文化條件的影響而走上了一條獨特的自我發展之路。
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合唱藝術的快速發展與停滯。新中國成立以后,合唱藝術曾經有過一段快速發展時期。合唱創作的題材更加多樣化,在音樂表現手法也有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合唱中開始出現領唱與齊唱相結合的編排,以活潑生動為表現主題的兒童合唱在這一時期也創作了不少;二是有中國特色的合唱藝術開始形成,在創作中,作曲家們以中國傳統民歌、古曲為素材,以西方合唱技法來改編,形成了中西混合合唱藝術風格;三是出現了融入表演的合唱作品,如《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四是成立了國家級專業音樂組織,在1955年前后,成立了中央樂團合唱團等多個專業合唱團體,標志著國家對為我國合唱事業的高度重視,為合唱的高速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五是國際交流更加頻繁,在當時的條件下,主要是與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交流大大增加,主要以蘇聯為代表。通過一系列的交流活動,我國合唱音樂的整體水平較之以前有了飛躍式的進步,合唱理念、創作和表現技法等方面與前一階段相比,有了實質性的大跨越。但是,隨著“文化大革命”的來臨,我國的合唱藝術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其發展出現了停滯。在“文革”十年中,我國創作的合唱藝術作品按照當時的歷史環境,主要創作的是一些歌頌“文革”的作品,還有就是“造反歌”,這些作品的特點是內容高度政治化、概念化,并且相互抄襲致使相似度很高,除了根據政治需要用來表達政治主張和情感以外,沒有體現出更多的藝術價值。
“文革”以后,由于思想壓制的去除,我國合唱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繁榮景象。“十年浩劫”過后的新時期,我國的合唱藝術創作有了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所創作的作品也更加廣泛,藝術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例如,以歌頌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為主題的《密林深處的歌聲》,情感真摯,令人蕩氣回腸。到了80年代后期,我國合唱藝術受到流行音樂的沖擊,再一次受到考驗。但是,從“文革”以后我國合唱藝術在新時期的總體發展情況來看,創作主題由政治化轉向多樣化,從熱衷于政治傾向和情感的表達轉向了對祖國河山、歷史人文、風土人情、情感抒發,其題材有歷史的、現代的、歌頌自然風光的、表現現實生活的,有的還結合了古代的、地域性的元素進行創作,甚至還有作曲家融入了我國傳統戲曲化的元素進行創作。在表現手法上也是推陳出新,出現了迥異的合唱音樂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合唱藝術在全國的普及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合唱藝術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全國大、中、小學中合唱團體蓬勃發展,有的學校甚至還把合唱列為了必修課,全國性的和地方性的合唱比賽遍地開花,合唱人才層出不窮。不少地區還在勞動節、國慶節等節日定期開展合唱比賽和相關活動。合唱創作理念和演唱水平等在整體上也得到極大提高,在新時期,我國的合唱藝術呈現出百家爭鳴,多元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內部因素
眾所周知,內因相對于外因,是促進事物產生質變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決定我國合唱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合唱藝術自身的矛盾運動。隨著我國合唱藝術在近代的發展,除了在主題創作上取得突破,將歷史和現代進行結合,民族特色與世界潮流也出現了整合的趨勢,另外,在表現技法上,有的還融入了我國南方或北方民歌的特色。可以說,我國的合唱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全方位的實現了整體水平的提高和發展。合唱藝術自身發展的矛盾運動,結合時代主題,形成了我國各個時期的合唱藝術主流風格。到了新時期以后,由于音樂文化創作環境的開放和寬松,我國的合唱藝術與新時期豐富的時代主題和群眾文化相結合,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多元發展的趨勢,也更加明朗和清晰。
(二)外部因素
一是以前的主題單一的“一元化”風格無法滿足我國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出于政治的需要,我國的合唱藝術在創作主題上出現了一邊倒的現象,即幾乎所有的創作全部以滿足政治需求為目的,以歌訟“文革”為主題,內容單一,表達形式呆板,藝術性喪失殆盡。這些“一元化”風格的合唱歌曲,在那個狂熱的年代,一度受到追捧。但是,隨著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政治化的熱情不再,藝術開始回歸于社會,我國大眾不再把“文化大革命”期間創作的合唱作品作為追捧的對象。取代這些“一元化”作品的,是新時期音樂家們切合時代主題創作、具有創新藝術表現力的多元化合唱作品。二是合唱藝術的市場化要求必須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文化藝術的市場化成為一大發展趨勢。為了適應這一趨勢和商品化要求,合唱創作必須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開展創作主題的多元化創新,通過對表現手法的深度挖掘和整合,來滿足新時期大眾的文化需求。因此,外部因素,也是使得我國合唱藝術向多元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一)創作主題的多元化
創作主題,主要指藝術作品中再現的事件或現象。創作主題的單一和豐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國合唱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其主題從單一到多元,經歷了較長的時期。在新時期的主題,主要分為大眾合唱、藝術性合唱、民歌或古曲改編合唱、流行音樂改編合唱等類別,包羅了謳歌時代、人物、地區風情、愛國情懷等多種題材。
大眾合唱,指的是以表達群體性情感情緒、對演唱者的演唱素質要求不高的合唱歌曲的總稱。這類歌曲具有參與面廣泛,抒發情感較為濃烈等特征。主旋律一般明快流暢,歌曲易學易練,極為適合學習和傳播。因此,這類歌曲普遍受到大眾的歡迎,在全國各地區的傳播也很廣。有的地方還對這類合唱歌曲進行了改編和再創造,甚至把舞臺表演等內容也融入到其中。代表作有《在希望的田野上》,深情地表達出廣大農民對于新生活的向往和喜悅。
藝術性合唱,這類合唱作品表現手法較為高深,對演唱者的素質要求較高,能夠表達出人們細膩而豐富的內心世界。這類作品主要為了滿足高端聽眾對合唱歌曲的需求,對聽眾的審美能力要求也較高。也正因為如此,這類作品的流傳不如大眾性作品廣泛,但是它代表的是一個時期合唱作品的專業高度。例如,《雨后彩虹》,音樂抒情詩《藍天,太陽與追求》等作品。
民歌或古曲改編合唱,顧名思義就是以民歌或古代歌曲為基礎融合現代合唱技法進行創作改編,形成新時期合唱的一個門類。利用民歌來改編的作品,側重于反映地方風俗和人情,利用古曲來改編的作品,則主要側重于古代優秀詩詞的利用。這些具有濃烈地方特色或古為今用的作品,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特有文化,很多一經面世,就風靡一時。例如,《掀起你的蓋頭來》《葬花吟》《胡茄吟》等。
流行音樂改編合唱。“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在80年代中后期興起的一股流行音樂的熱潮,至今仍未見消退。流行音樂的興起,從最初被懷疑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糜糜之音到被批為俗文化,質疑的聲音從未停止過,但是,流行音樂卻以其在大眾中的頑強生命力而從未消失過,歷經二十多年墊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將流行音樂改編成合唱,是將雅俗文化交合的一種全新創作形式,更利于流行音樂向大眾傳播。其中的代表作有《彎彎的月亮》等歌曲。值得一提的是,《彎彎的月亮》的編配手法,以女高音、女低音分別擔任主旋律和副旋律,而把男聲作為和聲,營造出一種特別的意境效果。
(二)演唱風格的多元化
歌為心聲,直抒胸臆,是大眾合唱類歌曲的演唱特色。自“文化大革命”結合以后,我國的社會和經濟建設逐漸走向正軌,人民群眾的生活欣欣向榮。為了表達對祖國、對黨、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情贊美,這一時期,作曲家們創造出了很多飽含激情的大眾合唱作品。其用聲特點,大部分是要求雄厚穩健,挺拔有力,力求表達堅定和廣闊的氣勢。可以說,正是大眾合唱的創作主題,決定了它的用聲風格。
藝術性合唱的用聲風格。由于藝術性合唱在專業水準上要求高,因此其傳播面遠比大眾合唱小。藝術性合唱在用聲上對演唱者的要求很高,除了要求演唱者必須具備較深的藝術修養,還要有較好的發聲音質,聲線細膩、吐字清楚,要能夠以歌聲來恰當傳遞和表達情緒情感。藝術性合唱往往代表的都是專業水準,其用聲風格非常講究,由于演唱難度大等原因在合唱中的普及程度比大眾合唱等低,近年來,隨著我國合唱普及程度的全面提高及專業化教學在大、中、小學中的開展,藝術性合唱逐漸開始被大眾所接受,其用聲風格和要求也出現了被其它幾種合唱門類所模仿和改造的趨勢。
民歌或古曲改編合唱的用聲風格。這一類合唱的用聲風格,由于地域不同、主題不同、時代不同,而具有較大的差別。概括來說,民歌合唱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用聲風格:一是自然表達型唱法,民歌源于我國各地,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如貴州同族大歌等),是我國少數民族同胞對生活情感重要表達方式,因此具有濃烈的民族氣息和生活氣息。這類用聲方法的特點是以真聲為主,直抒胸臆,要求聲音明亮清楚,突出地方特色,著力表現當地生活氣息;二是藝術合唱與自然表達型唱法結合型,這種用聲方法體現了新時代對傳統民歌的創造,在唱法上多在領唱獨唱部分保留自然表達型唱法,而在合唱部分則用藝術合唱的用聲方法,其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找準兩種風格的最佳契合點;三是藝術合唱的用聲方法,這類合唱作品主要是在新時期創作的民歌,是作曲家以民歌素材在新時代進行的創作,演唱者也大多是專業院校出身,具備藝術性合唱的功底和素養。古曲改編合唱的用聲風格則以著力表現古風、古韻見長,要求在聲音的運用上要柔和,講究音質的純美和情緒的含蓄內斂,這類合唱對演唱者的要求也較高,最好是具備一定的中國古詩詞、古文化功底,在演唱作品之前,要把作品中的文字進行反復吟詠,體會和把握其中意味。
流行音樂改編合唱的用聲風格。主要有兩種用聲類型,一是流行音樂的用聲方法,流行音樂源于民間,其歌詞大多口語化、生活化,因此,這類唱法講究以氣息來支持歌聲,體現對歌曲情感的表達和強化,同時,由于這類歌曲所表達的情感種類多,要求對不同內容和情感的歌曲要用不同的呼吸來演唱;二是藝術性合唱與流行音樂合唱相結合的用聲方法,這類用聲方法是把藝術性演唱的用聲方法和流行音樂的用聲方法進行結合來完成歌曲的演唱,其成敗的關鍵,也是在于找準兩者的最佳契合點,充分發揮兩者的表達特長,以增強歌曲的演唱效果。
(三)音樂風格的多元化
歷史原因形成的多元化音樂風格。抗日戰爭時期,出于抗戰宣傳的需要,我國合唱藝術形成了以慷慨激昂、果決英勇為主旋律的合唱風格,建國以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出現了政治化的合唱風格,在新時期,我國的合唱藝術終于從束縛中解脫出來,涌現了大量風格迥異的合唱作品,主要表現在:體現濃郁民族特色或古典韻味的合唱作品,注重個人內在情感表達的合唱作品,高度專業化的藝術合唱作品,借鑒西方現代技法,運用多種新穎手法創作的新時代作品等。新時期的合唱作品,在創作上更加突出個性化特點,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并與現代文化進行結合,同時還注重古為今用,將古典詩詞與現代合唱進行整合創作,體現出獨特韻味風格。
民族文化原因形成的多元化音樂風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長期以來,由于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傳承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各民族在民歌上各具特色,自成體系。由于各民族的民歌風格迥異,很難概括。此處只作擇要介紹:漢族民歌合唱風格。漢族作為我國第一大民族,其文化歷史悠久,民歌種類繁多,傳承至今的主要幾種,有號子、山歌、儀式歌等等。蒙古族民歌合唱風格。作為一個長期以游牧為生的民族,蒙古族的民歌題材豐富,形式繁多。以不同的演唱場合來分,有雅樂和俗樂之分,以體裁來分,則有長調和短調之分。其中長調音域寬廣、節奏自由,并且還有顫音等獨特唱法,充分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活氣息。高山族民歌合唱風格,由于其民族與漢族雜居,以及在語言和生活風俗上的差異,不同地區的高山族民歌在旋律、和聲等風格上都具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地區民歌演唱以同聲為主,有的則注重抒情,還有的以二部的重唱合唱居多。
宗教文化原因形成的多元化音樂風格。合唱藝術最早起源于西方的宗教儀式,可以說,宗教文化對合唱藝術的影響根深蒂固。宗教的主持者和信徒們自從發現團體性的歌唱可以使人受到震撼和影響以后,就一直通過合唱這處形式來傳播宗教文化和信仰。宗教文化原因形成的合唱音樂,大多通過合唱的歌詞和曲調來共同營造一種和諧、靜美、肅穆、神秘的氛圍,讓人不知不覺的心生向往。
合唱藝術在我國新時期,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和大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合唱藝術在創作主題、演唱風格、音樂風格上推陳出新,在汲取傳統文化精華、挖掘民族藝術寶藏、吸收西方合唱藝術成果的基礎上,全面實現了多元化的發展。
[1]馬文.中國合唱藝術表演的多元化發展態勢分析[J].大舞臺,2014(5).
[2]武霄.新時期中國合唱藝術的民族化發展瓶頸及出路[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3]云霞.新時期中國合唱藝術多元化發展道路探析[J].北方音樂,2015(8).
[4]何大鈞.我國合唱藝術的多元化發展道路[J].戲劇之家,2014(16).
[5]葉嘉敏.淺談合唱藝術表演方法的多元化發展態勢[J].音樂時空,2015(6).
[6]劉小君.中國合唱藝術的多元化發展趨勢[J].大舞臺,2015(3).
魏倫基(1973.5-),男,漢族,山東膠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合唱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