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晉滿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4)
藝術審美活動中藝術傳達誤差淺析
郭晉滿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4)
藝術審美活動存在著自由普遍性。無論欣賞者年齡、認知、職業等,都能對藝術作品產生審美活動。然而,不同人對于藝術作品的闡釋存在差異和不確定性,正如伽達默爾指出:“藝術與精神科學是相對立的,精確科學的特征在于它的精確性,即真理的客觀性和唯一性,方法的嚴格性和規范性……”因此,受眾對于藝術品的闡釋與藝術品本身傳達的意義必然產生誤差。
藝術;審美;闡釋;誤差
藝術作品由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而產生,藝術家與藝術作品通常作為審美藝術的主體,下面探討分別以兩者為主體時藝術審美活動中的誤差。
1.藝術家沒有話語權
對于藝術作品的審美,藝術家本身是被動且沒有話語權的。受眾對于早起藝術作品的了解大多從藝術史類的書籍或當代評論家那獲得,很少源于藝術家本身。傳統藝術史的書寫往往是以藝術史學家的個體對藝術史的考察、分析以及采用相應的闡釋模式為其編著主線,其實質乃是藝術史學家個人的知識話語。這樣的闡釋對于當代的藝術審美而言是不全面的,是必須加以質疑的。任何藝術家作品的真實意圖對于今天而言都是“或許”而非“準確”的闡釋。
2.對藝術作品的闡釋“有效”受歷史時代的制約
縱觀藝術的發展歷程和存在狀態,由于不同民族歷史傳統和相異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其呈現出豐富多彩而又相對復雜的藝術景觀。不同時期產生的藝術作品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受眾對不同時期藝術品的審美活動不僅受到個人所在時代環境的因素影響,還要聯系到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所處的時代環境,欣賞體會自然不盡相同。同一時期的受眾對那時期藝術作品進行審美活動的審美判斷是有效的,而這樣的審美判斷放在另一個時期則不見得有效。“有效”當然是一種實用主義的觀點,即對人有效,不同時代“有效”的準則不同。
3.對藝術品過分理性的分析犧牲了受眾主觀的直接感受
為了更加準確的欣賞藝術作品本身而不受到藝術作品受眾——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人們在研究藝術作品時,通常像研究物理等科學理論一樣,研究藝術作品產生環境背景、產生年代;藝術作品產生手段、形式,用看似準確的規則例如構圖、色彩、形狀等來進行審美活動,受到藝術作品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所謂的規則都是依靠一種假設的觀點,是無法確認和肯定的規則,并不具有絕對的保障性。人們假設將藝術品的創作背景等與藝術品有關的一切因素研究過后就能準確的進行審美判斷,但以此為代價的是過多關于歷史等因素的干涉,把許多受眾通過藝術作品直接感受的的事實抹去,這樣得到的一種“客觀”的藝術審美活動反而使藝術作品失去其意義。
1.人對藝術作品欣賞介于知性與理性之間,受審美修養限制
受眾對于藝術作品的審美活動是自由的愉悅的,但是審美修養受到受眾認知能力的限制和影響。康德講:“美是一種判斷,是一種鑒賞判斷,只不過這個判斷不同于認識判斷和道德判斷罷了。”“關于鑒賞判斷的經驗解釋僅僅是為較高級的考察搜集資料,而對于人的先驗鑒賞能力的探討本質上是屬于鑒賞的批判。”審美修養判斷能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間,是一種“先天綜合判斷”。雖然審美能力欠缺的人可以通過后天鍛煉提高自己的審美修養,但是,受眾的審美水平總不是相同的,差異性必定存在。審美修養不同的受眾對藝術品的闡釋必定存在誤差。
2.“重構作者的思想”還原并不能達到正確闡釋藝術作品
“面對一件藝術品猶如遭遇了一個世界”。因此,對于藝術品的審美研究通常演變成了對于創造藝術作品時藝術家所處時代的研究,試圖通過“藝術品”去追尋藝術家的原意。一般看來,藝術家與藝術作品存在著一定的必然聯系,闡釋的目的就是去挖掘作者的原意,但后現代解釋學家W·K·溫默薩特和M·C·比爾茲利明確指出:作者的意圖無法追尋。甚至作者自己志愿做出的有關自己的意圖的陳述也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它很有可能是某種有意或無意曲解的結果。即便姑且將作者對自己作品的闡釋看做是正確無誤的,歷史主義“重構作者的思想”的這一理解目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解釋學還原”在本質上是對自然科學認知理想的一種模仿。自然科學研究對象本身是一中物理現象,它自身本身沒有意義,它的意義是由于自然科學家賦予它的,而藝術作品則不是這樣。
3.審美活動是直覺、自由、愉悅的
人經驗藝術是自由的,不受約束的。從事藝術本身就是愉悅的。藝術本身是一種自由的游戲,受眾借助藝術品認知,獲得快感,藝術作品的美不再是藝術品本身的美,而是受眾自身所具有的自由而普遍的愉悅。康德的鑒賞判斷理論中指出:“美是沒有沒有利害關系的自由的愉悅;是沒有概念認知的普遍快感;是沒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是沒有概念認知的必然快感。”
正如美國學者B·F·斯金納所指出:“為什么我們要在我們的文化中給藝術更為重要的地位?其理由基多,也許我們只想使藝術更好地被用來供我們享受,也許我們覺得滋養藝術的文化更有力量,因為它吸引和掌握著那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們。”受眾欣賞藝術達到審美愉悅,不僅是藝術品帶給觀賞者的愉悅,受眾自由觀賞藝術品這項活動本身就是愉悅的。這也是為什么出現那么多的評論家和批判家對藝術作品進行批評,解釋活動,但藝術審美不同于科學真理,對藝術作品的闡釋不同于科學研究能形成真理性的規則,對藝術作品的闡釋必定會存在誤差。然而,過度探究藝術審美活動本體,就削弱了藝術品及藝術家的地位。
[1](英)安妮·謝潑德(Anne Sheppard)著,艾彥譯.《美學:藝術哲學引論》.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8.
[2]韓志偉,倪娜.《康德論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
[3]黃其洪.《伽達默爾論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
[4](美)約翰杜威.《藝術即經驗》.商務印書館,2010.
[5](英) E.H.貢布里希.《木馬沉思錄》 .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
[6]B·F·斯金納.《藝術的未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康德.《判斷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
郭晉滿,藝術設計方向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