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平(綏化學院152000)
綏棱黑陶裝飾紋樣的地域特色研究
張麗平(綏化學院152000)
伴隨著時代的腳步,黑陶藝術與過去相比悄然地發生著變化,現代的黑陶藝術,在當代藝術概念的影響下,創作者對于傳統與現代的藝術理解的更加深入,同時并賦予其獨特的個性,使作品變得更加的靈透與豐富。本文從綏棱黑陶紋樣形式與表現手法及工藝制作入手,對綏棱黑陶的裝飾紋樣的地域特色進行全面的剖析與研究,闡述其傳統性與現代感相融合的發展方向。
綏棱黑陶文化;造型藝術;裝飾紋樣;現代感
1960年代初期,黑龍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劉家第先生,在一次民間藝術考察中,偶然發現了綏棱黑陶,與綏棱黑陶創始人寇化林先生開始了綏棱黑陶的整理和挖掘工作。至此,綏棱成為中國現代黑陶的發源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生產制造歷史,綏棱也因此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土陶工藝品之鄉”,被文化部確認為“中國現代黑陶第一窯”,被省文化廳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色型雕紋是綏棱黑陶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裝飾紋樣,題材精煉,結構嚴緊,球形罐四面開光的運用,八棱花盆以及大型筆筒與傳統的“盤長”“大蓼瓣”或“胡椒眼”等幾何圖案紋樣的結合,都刻劃得栩栩如生,同時用不同的裝飾手法互相補充、襯托,搭配得相得益彰,精彩動人。本課題便是以綏棱黑陶的裝飾紋樣的地域特色為研究對象,以設計法則與原理為依據,對當今現代藝術環境中的黑陶裝飾紋樣的現狀與發展加以深入的剖析與論述。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不可能沒有變化與統一的一面,綏棱黑陶的裝飾紋樣嚴格遵循著對立與統一的形式法則,并將原理進一步的深化,更好地體出現了以變化中求統一,統一中有變化的構成法則,作品一正是綏棱黑陶變化與統一法則運用的最好體現。
綏棱黑陶因為其地域與工藝的特殊性,主要是以形象與結構為主體,以黑色為主色調,按照創作者的意圖,以各種形式進行歸納與重復,綏棱地域被對生和互生條理化反復排列的樹葉,呈六角形空間條理化重復的蜂房,形態近似的松枝與竹葉等都被創作者賦予了新的藝術情感,經過反復的提煉與概括,將作品的秩序美與條理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結構統一,秩序感強烈,并結合現代化科技手段,通過電腦的加工與處理,使裝飾紋樣的更加富有現代感,同時又不失濃厚的地域風情.
紋樣的構成形式,要符合其相關的工藝制作與裝飾要求,并經過反復的推敲與加工,使紋樣更加具有裝飾性,傳統的紋樣在綏棱黑陶的運用中很普遍,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現代的設計意識沖擊著熱愛綏棱黑陶的創作者們,他們將現代的語言融到了有著近百年歷史的作品中去,使之更加具有觀賞性與裝飾性,以單獨紋樣作基本單位,組合成了各種適合紋樣、二方連續紋樣與四方連續紋樣。把傳統的“盤長”“大蓼瓣”或“胡椒眼”等幾何圖案紋樣與花卉魚蟲圖案,刻劃得栩栩如生。
(一)單獨紋樣
單獨紋樣沒有外輪廓及骨格限制,可單獨處理、自由運用,從布局上分為對稱式和均衡式兩種形式。這種手法恰恰強化了植物的整體特征,使裝飾主題更加符合創作者的主觀理想。綏棱黑陶傳統的“盤長”“大蓼瓣”或“胡椒眼”等幾何圖案紋樣,經主觀的藝術加工,巧妙地賦予了它旺盛的藝術生命。盤長,又稱吉祥結,是因為繩結的形狀連綿不斷,沒有開頭和結尾,是個“?”字,佛教中用此字象征莊嚴吉祥,盤長俗稱“八吉”,象征連綿長久不斷,雖列為八寶之末,但它卻代表著佛門八寶的全體。綏棱黑陶就是以此圖案雕刻在各種器型上面,來表現綏棱黑陶給人們帶來的吉祥如意之喻,象征著無限的美好與幸運。大蓼瓣又稱八角茴香,由八瓣組成,葉不整齊互生,呈放射狀。胡椒眼是指胡椒形上的小孔,胡椒是常綠藤本植物,葉子卵形或長橢圓形,小孔呈規則的斜方格,這些都作為了單獨紋樣并為連續紋樣作了充足的準備。
(二)適合紋樣
具有一定外形限制的紋樣,圖案素材經過加工變化,組織在一定的輪廓線以內,可分為形體適合、角隅適合、邊緣合適三種形式,要求紋樣的變化既能體現物象的特征,又要穿插自然,形成獨立的裝飾美。松竹梅菊,鳥蝶魚蟲是綏棱黑陶適合紋樣的優秀題材,它們經過創作者雙手,表現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稚態可掬,形簡而意態動人,粗獷而生動傳神。作品四是以植物花開的動態為主體,以花瓣為變形裝飾的一組適合紋樣,該紋樣左右均衡,相互呼應,變化靈活,結構嚴密,極具裝飾性與觀賞性。
(三)連續紋樣
綏棱黑陶的連續紋樣的使用很普遍,它是以一個單位重復排列形黑陶作品中主要將它作為帶狀裝飾之用,形成“花邊”,這種紋樣節奏感強,通過獨立紋樣之間的相互穿插呼應,組成了器型表面的整體感。現代的綏棱黑陶作品中,四方連續被最廣泛的運用其中,它取題銅錢、雪花、松枝、梅花、花鳥魚蟲等許多自然形態,配合現在電腦技術設計手段,器型的裝飾變得更加勻稱、協調,層次分明且變化豐富,穿插有序,有虛有實,波線連綴、菱形連綴、階梯連綴、接圓連綴、幾何連綴的裝飾效果更是活靈活現,其中幾何連綴是受一些自然物象和編織物的影響而產生并進行再創造的精彩效果。
(一)四面開光
開光紋又稱“開窗”,瓷器裝飾的一種構圖方式,此法猶如古建筑上開窗見光,故而得名。南宋吉州窯、金代耀州窯及金、元磁州窯、元代廣東海康窯等瓷器上,開光裝飾較為普遍。元、明、清景德鎮瓷器上更是大量運用開光技法進行裝飾,并有所創新。例如成化瓷器上的菱形開光,康熙五彩瓷器上的“福”“壽”字開光,乾隆粉彩轉心或轉頸瓶腹部圓形開光加鏤空等,技法精湛非凡。
(二)弦紋
弦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弦紋有細弦紋和粗弦紋兩種,細弦紋像一條細長的帶子平縛于陶器之上;粗弦紋作寬帶狀,中間呈凹槽狀,猶如板瓦,亦稱瓦紋。兩種紋飾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出現,有時弦紋與其它紋飾配合使用,綏棱黑陶將苦老的弦紋與現代的圖案相結合,有時單獨出現,有時作為其他復雜花紋的襯托,作細而長的線條形,水平展開并環繞器物周匝。弦紋的出現與原始制陶中輪制方法的產生有關,因此旋刻出來的弦紋又稱旋紋。
精美的綏棱黑陶藝術作品,在現代設計思潮的沖擊下,制作工藝更加精湛,設計思想更加共融,產品的種類與二十多年前的黑陶產品相比,更加豐富繁多,雅俗共賞。創作者們尊重傳統,同時又現代思想的光茫融入作品,成就經典與永恒.打造了寒地黑土的文化品牌,為黑陶文化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研究創新,才有了自己的個性,它吸收了民間器物造型的精華,創造出了自己的獨特的藝術語言,圖案貴在意匠,優秀的綏棱黑陶創作者們,正在用他們的智慧與現代的思想意識為黑陶書寫燦爛的明天。
[1]張道一.中國圖案大全[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3.
[2]劉英武.圖案設計[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
[3]趙培生.陶藝技法[M]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4]趙平勇.設計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