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佳美子 (滁州城市職業學院 230000)
淺談如何提高立體構成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
申佳美子 (滁州城市職業學院 230000)
針對立體構成教學的課程特點、教學現狀,本文對立體教學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在課堂上如何對立體教學進行提升。采用靈活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將傳統的教學與現代的教學方法相結合,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養。
立體構成;教學;創新;設計能力
在現今的社會,設計已經逐漸開始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大到環境規劃、大型建筑,小到日常用品的設計等等,設計都是在這些方面扮演這重要的角色。隨著國力的提高,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由于現代人們對物質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已經上升到精神層次,導致設計市場在我國逐漸變熱,進入了創意經濟時代。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加快,很多經濟較發達地區的院校根據時代的發展,對教學中的教學方式、教學目標進行改變,以達到教學水平的提升。但是一些地方性院校還是墨守成規,跟著別人走,使得專業的發展逐漸變慢。傳統的工藝美術型的教學已經嚴重的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導致了畢業生不得不在畢業之后邊學邊干,使他們缺乏創新設計能力,美術、裝飾的教學內容更是千篇一律。目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立體構成弊端主要在一下幾點:
第一,教學的內容過于片面。立體構成教學是設計的基礎,因此,它的教學內容應當包含:方法論的學習、創作觀念的學習、技術技能的學習等等。通過對方法論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掌握多種思維方法,對創作與學習起到理論的指導作用。對創作觀念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不同時期構成藝術觀念的演變和設計風格轉變的關系。俗話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對構想方法進行探討,對前人經驗的學習,可以立足本時代并且做出對創作的準確定位。在教學內容中增加技術技能的學習,可以使的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術,可以更好的對構成造型進行表達。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過多注重技能,對創意卻沒有更多的關注。現在教學過程中,立體構成主要有刻板化、程式化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先是照本宣科,緊接著就是大量的布置命題作業進行練習,一般布置的練習就是點、線和面的構成練習,甚至還有大量的折紙練習。課堂上在對材料進行研究時,有部分教師僅僅只限于對紙質材料進行研究,理由更為荒唐的是:這種材料的價格比較便宜而且最為常見。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缺陷,進行大量的訓練以及對材料研究的單一性的結果就是直接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直覺得審美的天性。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注重教,不注重學。在教和學的聯系中,一直受到只注重教而不注重學的傳統影響,這點主要就是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導致對學生的主體作用忽略。學生與教師是教與學的矛盾同一體,根據矛盾的觀點,產生矛盾的兩方肯定有一方是主要的矛盾,它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教師在立體構成課堂上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是主要角色,他講的東西很多,還有大部分老師準備了很多的板書,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更多的是讓學生對定義進行抄寫,對歷史進行背誦,導致課堂教學變為灌入式的教育。將學生作為堆積知識的倉庫,使學生苦不堪言,往往一節課之后,學生都是在記筆記,哪還會有時間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發現、思考問題?
通過對課堂上立體構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的描述,由于這些因素導致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的嚴重缺失。為了使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對立體構成教學進行改進,使學生的教學方式發生變化。對立體構成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兩點:
第一,在立體構成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空間轉變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以往的立體構成課堂中,可以發現一點: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較為欠缺,主要表現就是很難跳出二維平面限制、角度單一、思維的速度較慢以及缺乏較為理性的解決方法問題。這些問題會使學生在以后的專業課上設計創新能力有一定的阻礙。鑒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就需要一種比較科學和理性的安排教學計劃與教學實踐。計劃。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專業對學生設置不同的立體構成實踐方式。例如:對產品的包裝進行專項的訓練課程、進行“機能設計”等練習。還需要要求學生通過學到的知識為不同的蔬菜設計一種包裝。并且在設計的過程中有要求:首先,設計需要使用卡接結構。其次,設計的包裝內部要足夠堅實,不晃動。然后是設計的結構要牢固、方便運輸。最后,要求設計的材料是卡紙。將物體的形態要素以及它的運動變化進行分解,產生獨立的要素。緊接著使用圖解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排列組合,這樣就可以多種組合形態。這種方法進過教學實踐與總結,它可以把學生的零散思維思路進行較為科學的梳理。按照這種方法,設計出一些類似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增強,完成順利的從平面向立體的過渡。
第二,在立體構成教學中,對學生的理性思維和視覺想象進行融合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不管什么設計不僅要最求新穎的造型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功能需求。在立體構成過程中,造型不需要考慮其具體功能,創新就是意味著新和美進行有機的統一。對物品進行美感的塑造要考慮它的形式美以及使用的靈活性等法則。由于這些概念就是學生無法進行正確理解的最難地方之一。但是在教材上對這些地方的解釋只是概括性的語言。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在對這些地方就是比較囫圇吞棗、生硬的理解,更不要說學生在實踐中進行運用了。
新時期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有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材。這是設計類院校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趨勢,更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由于教學是大學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將大學生們培養成合格的人材才是最基本的途徑。在課堂上進行立體構成能力的提升,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精神,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后的畢業生活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的要求,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能力,為行業提供新鮮的血液,進而促進行業的不斷進步。
[1]余昌冰.立體構成[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2]蘇遠峰.立體構成教學中的創新觀念[J].美術大觀,2009(9).
[3]陳祥華.立體構成教學中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J].長沙大學學報,2006(3).
[4]趙國平.“立體構成”課程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2).
[5]辛華泉.形態構成學[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6]王菊生.造型藝術原理[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