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見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235000)
素質教育視角下高校書法教學之思考
張 見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235000)
切實的實施素質教育是面向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大學生素質拓展中,即包括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也包括審美意識和端正人品,同時也隱含著做事一絲不茍的敬業素養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書法教學活動,積極引領學生臨摹與實踐,使其養成坐姿端正、心靜聚神、做事認真、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強勢推進創新、審美、敬業、長智、實踐等諸多因子的不斷提升,以達到培植綜合素質之目的。
素質教育;書法教學;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提高大學生素質,切切實實地實施素質教育是面向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就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間斷地融入極具正能量的人文素養因子。書法歷史悠久,是由甲骨文、鐘鼎文、史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演變而來,歷經六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不但沒有湮滅,反而蓬蓬勃勃展現出無限生機。書法包容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其一,蘊藏老莊的古典哲學思想,其線條體現我國古代陰陽哲學思想,與老莊的宇宙論、認識論有著內在的聯系,遵循了對立統一的原則。其二,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中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它要求人們在思考問題、判斷事物時力求不偏不倚、頭腦冷靜、不溫不火、穩步推進,書法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著名書法家孫過庭主張書法創作要“志氣平和,不激不厲”,要彰顯出“中和”精神;在外在形態上要“勢和體均”、給觀者以“意境平和含蓄”“蘊藉深邃”之感。其三,增添審美情趣,書法藝術在運作中無處不體現出線條結構、謀篇布局、運筆章法等,匠心獨運、巧奪天工的美的追求。其四,強化實踐能力,書法是理論與實踐高度完美的結合,無數事實證明,僅僅停留于口頭上或理論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多讀貼、多臨摹、多練習方能掌握其真諦。其五,書法最忌諱“雷同”,一直倡導在汲取古人及前人經驗基礎上,盡展自身風格,不斷推陳出新。其六,書法寫作可以讓書者歷練做事踏實、耐心、一絲不茍的美德,古之“楷法”臨摹就是通過培養學生坐寫姿勢、神閑靜氣的心態,以達人品端正、辦事認真、心境開闊之品質。故而,書法教學與素質教育相伴相城,密不可分。
“字乃心畫”這一評價標準業已綿綿延續數千年,將“人品高”放在首位來評論書法早已成為社會主流意識。“書者,心之跡也”,“心不正則筆歪”,明代書法家文征明主張書者應注重人之德行修養,認為書畫創作“人品不高.落筆無法”。通過對書法史等理論書籍的挖掘與講解,激勵學生注重品德修養的錘煉。
翻閱中國書法史,發現書法家們不僅為后人留下不朽的書法作品,同時也給子孫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人格形象。被奉為歷代書法精品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所反映的人格形象與王羲之高遠的風度及江左一流的品性是密不可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由于幼年喪父,養成了獨立、勤奮、堅韌的性格,長大步入官場后后,剛正不啊,為民造福,雖飽受貶謫之苦仍不失憂國憂民的眷眷情懷,他的書法作品體現了厚道遒勁、英風凜冽的英雄氣節令人敬仰不已;拜讀“還我河山”四個行草大字,令人蕩氣回腸,不禁被岳飛的愛國情感及堅貞的民族氣節所感染。
充分利用古代書法家忠義正直的事例教育學生,啟示為人之本、做人之基。書法教學應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相結合貫穿到書法教學的各個環節。不僅要注重書法基本理論的闡述與熏陶,還應該樹立“練字練人”的書法學習理念。書法學習,除了具備基本的筆墨技巧外,還應具有綜合的人文素養,如地理、歷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美學等。書法創作者的綜合人文素養是通過作品展示出來,所以只有書者的人文素質高,其書法作品的立意、審美情趣和境界就會愈加高遠。
就常人看來,書法課程只是貫穿于學會一種書寫工具而已,實質上講,書法教學本體的起點和歸宿應以學生以書法的線條和空間為藝術載體,并通過它們來認識和感受書法美,從而達到表達自己的審美思想。擔任書法課教學的教師首先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努力將書體訓練與筆法訓練進行有效結合,針對具體的技巧如點化等基本的技巧進行反復練習,同時要廣泛閱讀一些書法理論書籍,以此來提高對書法的解讀與鑒賞水平,要徹底杜絕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應該體現出實踐至上的原則,這一原則是書法教學的堅實支撐點。在書法教師的悉心指導下,遵循科學、系統的訓練程序,以實踐教學為中心分階段、有重點地展開書法教學活動,堅決杜絕學生的盲目練習,強調書法練習首先要“走心”,努力讓學生在書法練習中做到“心到“手到”“眼到”;反之,不以實踐教學為中心,只以書法理論課或欣賞課等形式代替實踐教學,勢必造成書法課形同虛設的不良局面。筆者以為,書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將技巧動作的示范練習與理論概念的講解統一起來,以此來加強學生的對具體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書法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顯得尤為重要。以“視”為基點的書法教學更是如此且更具特殊性,人們不僅注重對靜態書法作品的靜態的“視”,更應注重對書法用筆過程的動態的“視”。一個簡單的用筆技巧組合,一個瞬間的書法寫作動作往往需要教師用一連串的理論術語概念加以說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都是通過學生的“視”來完成的,可謂“百聞不如一見”。因而,在書法教學中除了教師精湛的書寫示范,還可以運用掛圖、幻燈片等多媒體教學,這些都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書法寫作的技術技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市場經濟境況下,人們工作生活中所享受的商品或美食、工作場所、生活空間、休閑載體等無處不在“真、善、美”氛圍之內,書法這一古老藝術無時無刻不在散發出美的魅力。書法教學過程應加強學生藝術視野的拓展,增強對作品藝術熏陶和藝術感染的感知力,提高學生對書法作品的鑒賞能力。因此開設書法鑒賞課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鑒賞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生的讀帖和對古今書法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在心態、性情、認知等諸多方面都得到美的享受。教師在上書法欣賞課時,要引導學生用所學的書法理論知識去認識和分析書法作品的線條的粗與細、柔與剛、曲與直、快與慢,收與放,章法的疏與密、色的濃與淡、枯與潤等書家作品風格的差異,使學生體悟到書法藝術的線條美、結構美、空間美、意境美等絕妙之處。通過不斷的日積月累,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必將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任何一幅書法作品均有一定的內容和格式,同時也會顯露出筆墨技巧等,但從本質上講,都是作者情感抒發、思想表達、人格綻放的藝術創作活動,書法創作中最忌“雷同”二字,這已成為書法家們的共識。具有相同筆畫的字,由于所處的作品中的位置不同而應有所變化,需要考慮該字前后的“呼應”關系,正所謂“字同而章法不同”,這主要體現在其用筆上的嚴謹、灑脫、濃淡、遲澀、舒急等,這些都要根據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這就是創新的具體體現。既要法古之精華,又要不拘泥于古;既要多體味書中箴言,又要不唯書;既要虛心拜能者為師,又要不唯師。
針對書法創作的這一特點,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臨摹、賞析、研讀大量的書法作品,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多元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思維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傳承古人用筆的同時,又達到創作之目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意識。另外,學生在書法創作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開啟心智,鼓勵學生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完善創新品格。
[1]常勇.書法教學中的臨帖與創作[J].當代小書畫家,2004(9).
[2]隨國旺.書法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衡水師專學報,2006(4).
[3]萬瑞杰.大學書法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大連大學學報,2005(1).
[4]程世平.書法藝術與素質教育[J].教育探索,2003(11):125-128.
[5]宋浩.淺析當前青少年書法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書法研究,2004(1).
[6]鄭為人.書法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張見(1979—),男,安徽固鎮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