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信菊
摘 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任務,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始終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的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114-01
所謂愉快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大量的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并不完全取決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學習興趣、愛好、情感等直接影響到一個人整體心理素質水平和事業的成敗。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數學絕不是“娛樂性”學科,單憑興趣而學是學不好數學的。要挖掘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就得發揮數學的學科本質特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快樂學習。那么,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愉悅教學呢?
一、創設趣味數學情境,讓學生追尋快樂
新的學習興趣很少憑空出現,多半是對已有興趣的衍生物。因此,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最新、最普遍的興趣愛好,然后從中截取一些對我們本節課有用的片段,教師要不斷引導,讓學生不斷地去體驗,從而很快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隨后一一剖析,還原出本節課的內容。比如在上到數學的變化里的“一一對應”知識點時,筆者截取了《西游記》里的二郎神追打孫悟空的片段:孫悟空在逃跑的過程中,變成一個酒家,可尾巴藏不住,便把尾巴變成了一根旗桿,從而被二郎神所識破……任何事物不可能無緣無故的生成或消失,所以,這個例子可以為“一一對應”這個知識點找到一個美麗的參照物。其次,還有函數與圖像,這是一個現象與本質的問題。我把《西游記》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照妖鏡”拿出來,讓同學們懂得,有一個“照妖鏡”就可以把事物的現象還原出它的本質。同樣,在我們數學里,也有那么一面照妖鏡:“平面直角坐標系”,因為它可以把函數的現象和性質都放映出來……數學知識從表面上看,是一些純理論的演繹與推理。但是,如果創設情境把這些純粹的理論與公式放到現實中一個活生生的事例中去理解,就容易讓學生看清它的至美與至樂,而至樂的東西又恰是學生hao喜歡追求的。通過創設情境學完相關數學內容,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知識是件愉快的事,就會更加樂意學習數學,追尋快樂。
二、挖掘教材愉悅素材,激活學生快樂因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初中學生已有較大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已拓展到許多方面。教師在教學素材的選取、數學情景的假設和數學模式的建立上要更具有愉悅性和挑戰性。
初中數學教材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已有體現,其中的“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及圖形的變換,實習作業等正是試圖增強數學愉悅性,但其所占比例較小。教師可在不沖擊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愉悅性素材。
例如:講述幾何第一節課時,讓學生注意他們周圍生活中的圖形:觀察黑板面、紙張面、課桌面、鏡子表面等都是平面,還是曲面;學生玩的籃球、足球、乒乓球、地球儀器等的表面是平面還是曲面。通過觀察激起學生想學“幾何”的積極性,同時也因為他們的發現獲得大家的認可,增強學生的成功感、成就感;有利于調動學生對今后數學活動的參與。
這些素材還包括教材內容涉及的歷史料、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數學家的介紹、背景材料等,現代數學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如建筑、計算機科學、遙感、CT技術、天氣預報、股票、彩民買彩票獲獎的機率等,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不僅使學生對數學的發展過程有所了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可價值,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結合數學美育,通過數學美感產生愉快體驗
人對美的事物總會產生愉快的體驗。數學之美充滿了整個世界,它結構的完整、圖形的對稱、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簡潔,無不體現出數學中美的因素。一旦激發學生的美感,那么他就對數學感到了愉悅。
例如,教材中對楊輝三角形的介紹僅限于二項展開式中系數規律的分析,其實它還是蘊含組合恒等式的寶庫:每行中與首末兩端等距離的數相等,即C=C;除1以外的其余各數都等于它肩上的兩數之和。即C+=c+c;第N行各數之和等于2,即c+CL+CZ+…+q=2;自腰上某個1開始,平行于另一腰的連續n個數之和等于最后一個數的斜下方那個數,即C+C++C++…+c,-=c+C,或C+C+l+C++…+C+=c十等。通過教師的深入挖掘,使學生看到一個小小的“三角形”,卻蘊藏著如此眾多的數學知識,從而充分感受到楊輝三角形在形式上所具有的簡潔美。圖形上存在著的對稱美,生成方式上體現出的統一美。數學中有些規律的奇巧或結果的出人預料(奇異美)也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注重知識的學以致用,積極開辟第二課堂
學習數學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只有通過應用,學生才能體會到其重要性,從而使其學習興趣向更高層次發展。初中數學內容繁多,跨度較大,理論性強,學生感覺難學難懂,枯燥乏味,學習缺乏興趣。但是,如果把這些知識變一種新的方式加以運用,效果就不同了。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可采用讓學生自己實驗、猜想導入的方法。由于證明時要添加輔助線,而這對初學幾何的學生而言,又是個棘手的問題。為此,讓學生們拿出頭天準備好的各式紙版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撕下兩個角與第三個角拼在一起,看是否能拼成一個平角,因為一平角等于180°。這時,課堂上的氣氛活躍起來,各種各樣的拼法都有,自然就得到了添加輔助線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動手能力。
同時也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給學生解答數學應用問題積累經驗,奠定基礎。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在三角函數的教學中,可組織學生測量山高、塔高,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實踐中使學生理解俯角、仰角等概念,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參觀學習,親手操作,給學生解答數學應用題積累了實踐經驗,奠定了基礎。
總之,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任務,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始終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的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