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霞 肖曉華 易本誼
(九江市中醫院針灸科,江西 九江 332000)
?
益氣消栓顆粒結合針灸治療老年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老年患者肌力障礙的療效及機制
朱紅霞肖曉華易本誼1
(九江市中醫院針灸科,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目的觀察益氣消栓顆粒結合針灸治療老年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肌力障礙的臨床療效及可能機制。方法將106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3例。兩組均采用常規內科治療和康復訓練手段,對照組給予腹部肚臍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療組采用針灸和益氣消栓顆粒治療;兩組療程均為8 w。對兩組治療前后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和臨床療效評價;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平衡能力、肢體功能和步行能力評分;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血漿神經肽Y(NPY)和強啡肽(Dyn)水平。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第4和8周后,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CSS)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患者的BI,BBS,Fugl-Meyer及FAC評分較對照組顯著增加(P<0.01);治療組治療后血漿NPY和Dyn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在常規內科及康復治療基礎上,益氣消栓顆粒聯合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老年患者,能顯著提高肢體功能恢復,其作用可能與降低血漿NPY和Dyn水平有關。
關鍵詞〔〕腦卒中;益氣消栓顆粒;針灸;氣虛血瘀;肌力恢復
1九江學院
第一作者:朱紅霞(1972-),女,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主要從事針灸研究。
腦卒中患者出院后仍因有不同程度的失語、偏癱和認知障礙等存在,尤其是腦卒中導致的肢體癱瘓,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1〕。現代醫學采用Bobath、Rood 和PNF 等技術以及功能性電刺激等進行康復治療,但沒有證據表明腦卒中后患者的肌力障礙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改善,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常采取綜合療法〔2〕。近年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具有臨床優勢,中醫主張辨證論治,西醫強調辨病施治,兩者相結合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途徑之一〔3〕。氣虛血瘀是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的主要病機,益氣消栓顆粒由黃芪、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組成的中成藥,在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加了川牛膝,具有益氣、活血、通絡之功效。本研究旨在觀察益氣消栓顆粒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肌力恢復的臨床療效及血漿神經肽Y(NPY)和強啡肽(Dyn)水平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診斷標準: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標準〔4〕,兩組患者均經頭顱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標準〔5〕:①主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②次癥:面色白,氣短乏力,自汗出;③舌脈:舌質暗淡,舌苔白膩或有齒痕,脈沉細。納入標準:①符合疾病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證候診斷標準;③年齡60~75歲;④病程2 w~6個月;⑤簽署知情協議。排除標準:①短暫性缺血發作者;②伴有嚴重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③其他疾病如腦腫瘤、腦寄生蟲病、代謝障礙、冠心病等引起的腦栓塞者;④對本治療方案過敏或自身體質過敏者;⑤血糖和血壓控制不理想者。根據上述標準,本研究共選擇106例,均為2010年2月至2012年9月期間我院老年康復科與針灸科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各53例。對照組男31例,女22例,年齡61~73〔平均(66.27±10.01)〕歲;病程17~66〔平均(41.6±5.2)〕d;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1~30〔平均(17.81±3.15)〕分。治療組男33例,女20例,年齡63~72〔平均(65.79±9.81)〕歲;病程19~69〔平均(42.4±5.7)〕d;神經功能缺損評分9~31〔平均(18.01±3.22)〕分。所有患者開始治療均為入院當日,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基礎治療:兩組患者均參照《腦血管病防治指南》〔6〕給予常規內科治療,包括:戒煙酒、適當運動,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神經,降壓、抗凝,降血糖、調血脂以及常規康復訓練等治療。對照組:采用腹部肚臍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國藥準字J20040119),0.5 ml/1次,2次/d。治療組:給予針灸和益氣消栓顆粒治療。針灸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法〔7〕,取穴:內關、三陰交、委中、極泉、尺澤、髀關、血海、風市和環跳穴。針刺法:先直刺內關0.5~1寸,進行捻轉提插瀉法1 min;再斜刺三陰交1~1.5寸,采用提插補法;直刺委中、極泉、尺澤0.5~1.5寸,用提插渴法;髀關直刺1.5寸、血海斜刺1寸,得氣后每穴行較強的提插捻轉手1 min;風市、環跳直刺1~2寸,得氣后每穴行較強的提插捻轉手1 min;1次/d,每周休息1 d。同時口服益氣消栓顆粒(黑龍江省濟仁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3085)治療,4 g/次,3次/d。兩組療程均為8 w。
1.3觀察指標①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根據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CSS)量表〔8〕評定,按0~ 45分評價,患者分數越高,神經受損害越嚴重;②日常生活活動(ADL)評價:采用巴塞爾指數(BI)記分法〔8〕;③平衡能力評價:采用博格平衡量表(BBS)〔9〕,檢測項目包括14個為:站起、坐下、獨立站立、閉眼站立、上臂前伸、轉身一周、雙足交替踏臺階、單腿站立等,每項目最低得分為 0 分,最高為4分,總分56 分,得分高表明平衡功能好;④下肢運動功能評價:采用傅格-梅爾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8〕進行評分,總分34分,得分越高,下肢功能越好;⑤步行能力〔10〕評價:參照霍頓步行功能分級量表(FAC),輔助步行:<2分,獨立步行:>3分;⑥血漿NPY和Dyn水平檢測:Dyn采用酶聯免疫法,試劑盒(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SBJ-H0528);NPY采用γ放射免疫計數器(上海上立檢測儀器廠)檢測,試劑盒(北京華英生物技術公司,批號2008090914)。治療前、后第2、4、8周檢測CSS評分;治療前、后第8周檢測BI、BBS、Fugl-Meyer及FAC評分及NPY、Dyn水平。
1.4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8〕中“關于肌力評分方案”進行,把肌力分為0,Ⅰ,Ⅱ,Ⅲ,Ⅳ,Ⅴ等級,于治療前、治療后對患者肌力進行測定比較。基本恢復:肌力恢復正常;顯效:肌力水平提高≥2級;好轉:肌力水平提高1級;無效:肌力無改善。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行t及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58%,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57%;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兩組療效比較(n,n=53)

組別基本恢復顯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對照組519151473.58%治療組112512590.57%1)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比較兩組治后療第4周CSS評分均明顯降低(P<0.01);治療第4和8周后,治療組C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2w4w8w對照組21.13±5.0419.72±5.1216.52±3.911)14.68±3.811)治療組20.88±5.2718.95±4.9014.32±3.141)2)11.49±2.931)2)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同時點對照組比較:2)P<0.01,下表同
2.3兩組治療前后BI,BBS,Fugl-Meyer及FAC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BI,BBS,Fugl-Meyer及FAC評分均比治療前明顯增加(P<0.01);治療后,治療組BI,BBS,Fugl-Meyer及FAC評分較對照組顯著增加(P<0.01)。見表3。


組別 BI BBS Fugl-Meyer FAC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8.87±11.2265.94±15.341)32.12±7.0543.95±7.261)17.15±4.1924.94±6.232)0.79±0.411.85±0.871)治療組39.17±11.5977.40±16.911)2)52.57±7.721)2)31.87±6.9717.34±4.3031.02±6.951)2)0.81±0.432.82±1.331)2)
2.4兩組血漿Dyn和NPY水平比較見表4。兩組治療后血漿NPY和Dyn水平均明顯降低(P<0.01);治療組治療后血漿NPY和Dyn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


組別時間NPYDyn對照組治療前262.21±33.2775.43±8.78治療后181.30±26.251)62.58±7.631)治療組治療前263.44±34.1474.86±8.62治療后152.49±24.311)2)54.75±7.591)2)
3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遺留的肢體肌力功能障礙是導致患者殘疾的主因,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是目前臨床亟待解決的醫學難題。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后肢體肌力功能障礙的因素主要有肢體肌無力、伸肌痙攣、平衡障礙和伸肌共同模式等〔11〕。現代神經生物學理論證實,缺血性腦卒中后患者損傷的神經軸突的再生一般發生于損傷后的3個月內,此時患者腦組織或神經細胞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夠適應改變了的周圍環境,持續地從形態結構和神經功能方面進行自身修復;因此,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干預,能更好地促進損傷部位周圍的神經再生〔7〕。
中醫學將腦卒中歸屬于“中風”病范疇,認為其主要病機為正氣日衰、內傷勞倦、元氣久耗,氣血漸虛,氣血運行失暢而瘀阻,腦絡閉阻,腦脈失養發導致本病;《醫林改錯》記載:“半身不遂,虧損元氣,是其本源……實因氣虧得半身不遂”。又曰:“元氣即虛,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氣為血之帥,氣旺則血行,氣虛則運血無力,致血行不暢,停留成瘀。瘀血阻滯,又能生風生痰,并阻于腦絡,腦髓失養,形成缺血性中風之本虛標實證。又由于患者在恢復期過程中,經歷疾病創傷、手術治療、長期臥床等因素,引起元氣更虛,氣機受損,瘀痰滯留,導致氣虛血瘀這一病機特征更加凸顯,且這一病機對患者的肢體肌力功能障礙影響也日漸明顯。
益氣消栓顆粒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制成的中成藥,主治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氣虛血瘀證。方中黃芪補益元氣,旨在氣旺血行,祛瘀通絡;當歸活血通絡而不傷好血;川芎、赤芍、紅花、桃仁活血化瘀,協助當歸尾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周行全身,以行藥效;本方大量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標;且補氣而不壅滯,活血又不傷正;眾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通絡之功。因此本藥是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最為常用方藥,臨床和實驗研究均顯示該法能從多層次、多途徑、多靶點綜合作用于多個病理環節,從整體上改善和保護腦缺血后的器官組織損傷。現代藥理血研究表明,黃芪可通過改善機體血小板、前列環素(PGI2)、一氧化氮(NO)水平以及前列環素(PGI2)/血栓素A2(TXA2)濃度,促進局部組織微循環障礙恢復正常;黃芪也能使全身血管擴張,從而增加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對腦卒中后機體器官組織發揮保護作用〔12〕。
針刺是中醫學治療腦卒中康復的重要療法,多項研究表明針灸治療本病可擴張腦血管、使氣血運行通暢,減輕腦缺血缺氧狀態,改善神經細胞功能;從而在肢體肌力功能障礙、吞咽障礙、偏癱、失語癥等方面發揮康復作用〔12〕。“醒腦開竅”針刺作為我國治療腦卒中的綜合診療體系之一,該體系對缺血性腦殘中的臨床療效充分獲得業內專家肯定〔13〕。本研究結果提示益氣消栓顆粒聯合“醒腦開竅”針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可改善肢體肌力,提高平衡和步行能力,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從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機體血漿Dyn升高參與了腦卒中后肢體癱瘓的發病和病理過程〔14〕。Dyn能夠抑制血管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上突觸的興奮,使其釋放的遞質減少,從而抑制血管收縮。研究表明,血漿NPY水平升高能夠強烈收縮腦血管,從而降低腦局部血流量,惡化腦缺血、缺氧和腦水腫〔15〕。因此,機體血漿Dyn和NPY水平升高在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過程和病后肢體功能障礙發揮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提示益氣消栓顆粒聯合“醒腦開竅”針刺對缺血性腦卒中肌力功能障礙的改善作用可能與其降低機體血漿神經因子水平有關。
綜上,益氣消栓顆粒聯合“醒腦開竅”針刺能夠明顯提高患者BI、BBS、Fugl-Meyer及FAC評分,降低CCS評分,其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單純西藥治療,其作用可能與其降低機體血漿神經因子(Dyn、NPY)有關,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4
1李曉華,王麗賢,胖紅雯,等.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對急性期腦梗死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能力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4;29(2):105-6.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康復學組.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4):301-18.
3鄭春立.中西醫結合防治腦卒中的進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1):22-3.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 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53.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1.
6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
7王永炎,謝雁鳴.實用中風病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7-20.
8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62-4.
9金冬梅,燕鐵斌,曾海輝.Berg 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1):25-7.
10梁天佳,龍耀斌,曹錫忠.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J〕.中國康復,2011;26(5):339-41.
11Hidler JM,Carroll M,Federovich EH.Strength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paretic leg of individuals following acute stroke〔J〕.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2007;15(4):526-34.
12吳發寶,陳希元.黃芪藥力作用研究綜述〔J〕.中藥材,2004;27(3):232-4.
13李軍,李妍.“醒腦開竅”針刺法的理論內涵〔J〕.針灸臨床雜志,2004;12(20):1-2.
14關雪蓮,李克田,侯麗淳,等.腦出血患者血漿β-內啡肽、強啡肽A1-13和亮氨酸腦啡肽的含量變化及納絡酮的影響〔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6;23(5):585-7.
15Chen SH,Cheung RTF.Peripheral and central administration of neuropeptide Y in a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stroke model reduces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increases infarct volume 〔J〕.Brain Res,2002;927(2):138-43.
〔2014-03-17修回〕
(編輯安冉冉/曹夢園)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3-6762-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