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秀虹 曾 敏 何揚利 陳積雄 蒙緒卿 王 萍 劉肖君
(海南省人民醫院醫療保健中心,海南 海口 570311)
?
高齡老人高血壓的治療現狀及體位改變的相關因素
符秀虹曾敏何揚利陳積雄蒙緒卿王萍劉肖君
(海南省人民醫院醫療保健中心,海南海口570311)
摘要〔〕目的探討高齡老人高血壓的治療現狀及體位改變的相關因素。方法選擇2015年1~7月高齡老人2 000例進行問卷調查,觀察患者降壓藥物使用情況、隨訪血壓情況、影響降壓治療的因素以及體位性低血壓(OH)和體位性高血壓(OHT)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結果高齡老人高血壓患者使用的降壓藥物包括:鈣拮抗劑(54.73%)、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16.25%)、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17.04%)、利尿劑(6.82%)、β受體阻滯劑(3.54%)和其他藥物(1.62%)。患者血壓測量主要在醫院/醫療機構測量(51.07%)和家庭自測(36.14%)。大多數患者堅持每天、每月血壓測量(96.82%),部分患者每年一次或者從不進行血壓監測(3.18%)。908例高齡高血壓患者中,診斷為OH者298例(32.82%),OHT者171例(18.83%)。OH 組、OHT組患者冠心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和腦卒中的患病率均高于非OH/OHT組(P<0.05)。結論高齡老人高血壓的治療藥物中,鈣拮抗劑、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阻斷劑得到廣泛認同,而利尿劑的使用相對不足,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的實行有待加強,冠心病、高脂血癥、糖尿病、腦卒中均與體位改變有關。
關鍵詞〔〕高血壓;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高血壓
第一作者:符秀虹(1966-),女,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老年病研究。
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波動大、收縮期血壓增高、晨峰高血壓增多,且并發癥多,如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不全等〔1~3〕。體位性低血壓(OH)和體位性高血壓(OHT)是老年高血壓患者常見臨床癥狀。OHT患者常以高血壓升高為主,血壓波動大。1/3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可能發生OH,主要表現為頭暈、視力模糊、站立不穩、軟弱無力等,嚴重者可出現暈厥、摔倒、腦血管病變及心梗等并發癥,且隨著年齡、神經功能障礙、代謝紊亂等增加而升高〔4〕。據報道,老年高血壓患者中,60%~85%合并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高血壓體外改變的危險因素,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疾病負擔〔5〕。本研究擬探討高齡老人高血壓的治療現狀及體位改變的相關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7月在我院住院的高齡老人患者共2 000例進行問卷調查,男1 260例,女740例;年齡80~93歲,平均(85.69±5.31)歲。納入標準:年齡≥80歲;可自行站立;能配合相關調查。排除標準:長期臥床者;合并惡性心律失常、中度心力衰竭、各種慢性疾病的急性期、惡性腫瘤晚期患者。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問卷由本研究課題小組制定調查表,對所有參與調查人員進行調查方案和填表方法的培訓,并由監督人員對調查表進行檢查、審核。調查內容包括居住地、既往病史、病程、血壓、降壓藥物使用情況、降壓治療的影響因素等。
1.2.2血壓測量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血壓測量標準方法進行〔6〕。2 000例患者中,高血壓患者共908例,其中男481例(52.97%),女427例(47.03%)。
1.2.3OH及OHT診斷由4名經過專業培訓的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血壓測量。選用立式水銀血壓計進行測量;患者靜臥位,靜息10 min測量右臂血壓3次,每次間隔1 min,取平均值即為臥位血壓;然后患者轉為站立3 min,測量右臂血壓3次,每次間隔1 min,取平均值即為立位血壓。OH診斷標準:由臥位轉為立位3 min時測血壓,收縮壓下降≥20 mmHg,或者舒張壓下降≥10 mmHg。OHT診斷標準:由臥位轉為立位3 min時測血壓,收縮壓升高≥20 mmHg,或者舒張壓升高≥10 mmHg。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行χ2檢驗。
2結果
2.1高齡高血壓患者治療情況
2.1.1降壓藥物使用情況患者使用的降壓藥物包括:鈣拮抗劑(54.73%)、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16.25%)、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17.04%)、利尿劑(6.82%)、β受體阻滯劑(3.54%)和其他(1.62%)。
2.1.2隨訪血壓情況患者血壓測量主要在醫院/醫療機構測量(51.07%)和家庭自測(36.14%)。大多數患者堅持每天、每月血壓測量(96.82%),但是部分患者每年一次或者從不進行血壓監測(3.18%)。
2.1.3降壓治療的影響因素影響患者降壓治療的因素主要包括擔心藥物不良反應(43.26%)、治療效果不好(27.48%)、藥物太貴(14.16%)、就醫不方便(8.63%)和其他(6.47%)。
2.2OH、OHT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908例高齡高血壓患者中,診斷為OH者298例(32.82%),OHT者171例(18.83%)。OH 組、OHT組患者冠心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和腦卒中的患病率均高于非OH/OH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OH組和OHT組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OH、OHT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n(%)〕
與非OH/OHT組比較:1)P<0.05;與OHT組比較:2)P<0.05
3討論
老年高血壓的發病與血壓調節中樞功能減退和硬化性血管壁僵硬度增加有關,臨床表現為〔7,8〕:①收縮壓增高,收縮壓隨年齡增大而升高,舒張壓于50~60歲開始下降;②脈壓大,老年高血壓患者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占60%,脈壓越大,死亡風險越大;③OH增多:據報道,約1/3老年高血壓患者發生OH,老年人群OH發生率較非老年人群高,且隨著神經功能障礙、代謝紊亂等風險的增加而增多;④血壓晝夜波動大:血壓在夜間有較大幅度下降,增加了心、腦、腎等的損害;⑤晨峰高血壓現象。
老年人OH和OHT發生率較高,主要表現為頭暈、視力模糊、站立不穩、軟弱無力等,嚴重者可出現暈厥、摔倒、腦血管病變及心肌梗死等并發癥,且隨著年齡、神經功能障礙、代謝紊亂等危險因素增多而增加〔9〕。體位改變時,機體通過適應性改變維持血壓穩定,如患者由臥位變為站位時,機體心輸出量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激活,釋放血管活性物質,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和體液調節機制維持血壓穩定〔10〕。當機體生理功能衰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和體液調節機制下降時,機體無法完成代償性調節,即出現OH和OHT〔11〕。OH的發病機制〔12〕:①體位改變時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增加血管活性物質分泌,但機體血管反應性較差;②患者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存在障礙,壓力感受器反射弧損傷,血管張力無法進行適應性調節;③體內前列腺素、5-羥色胺等釋放增加,周圍血管擴張。OHT發病機制〔13〕:站立時,大腦血供不足,通過頸動脈竇竇神經的反射作用增加心臟收縮力、升高血壓,維持腦部血液供應;但站立時大量靜脈血集中下肢,心輸出量和回心血量減少,易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發血管痙攣,導致OHT。鈣拮抗劑、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阻斷劑得到廣泛認同,而利尿劑的使用相對不足,與高血壓治療指南所提倡的利尿劑在老年高血壓治療中的地位尚存在差距。患者血壓測量主要在醫院或者醫療機構測量和家庭自測,因此應加強醫療機構從業者,尤其是社區、鄉村等基層醫生血壓測量的規范化培訓;家庭自測被越來越多的高齡高血壓患者所接受,有利于患者的自我管理,將成為高血壓患者血壓隨訪的重要方式。大多數患者堅持每天、每月血壓測量,但是部分患者每年一次或者從不進行血壓監測,體現了絕大部分患者有較好的依從性,對沒有進行血壓監測的,醫護人員可向患者耐心講解血壓監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其依從性,進行自我檢測和自我管理。影響患者降壓治療的因素主要包括:擔心藥物不良反應、治療效果不好、藥物太貴、就醫不方便,建議醫護人員詳盡講解藥物相關反應及療效,加強防控知識的宣傳;醫療費用是與患者家庭、社會和國家緊密相關的社會問題,如何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實現衛生經濟效益的優化是相關部門解決的重要問題。
高齡高血壓患者中,合并心血管疾病均與OH和OHT的發病相關,與盧桂陽等〔14〕研究結果一致。可能是高齡老人高血壓患者體位改變,交感神經系統激活、血管活性物質釋放等一系列改變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有關。
參考文獻4
1Cai G,Zheng Y,Sun X,etal.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elderly adul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survey of prevalence,awareness,and treatment rat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hina〔J〕.J Am Geriatr Soc,2013;61(12):2160-7.
2Liu J,Zhao D,Liu J,et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out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J Open,2013;3(11):e003798.
3吳崇.探討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控制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12):75-7.
4孫明娟,張秀艷,楊樂,等.老年高血壓的特點及降壓藥的選擇〔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7):63-4.
5朱海亮,杜捷夫,李愛國,等.老年高血壓藥物治療原則與現狀的認識〔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0;8(6):55-7.
6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7王曉會.老年高血壓的特點及相關預后因素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12;23(9):125-8.
8李華,李銳潔.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合并臥位高血壓〔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7;15(4):346-9.
9席小青.老年及老年高血壓患者體位性血壓改變的相關危險因素及靶器官損害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3.
10張利,張洪柱,余蘇姣,等.老年高血壓患者體位性血壓改變的相關危險因素及靶器官損害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4;21(32):34-7.
11呂晶,陳紹稀,柴棲晨,等.高齡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與心左室結構和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3;29(11):2100-2.
12Alagiakrishnan K,Patel K,Desai RV,etal.Orthostatic hypotension and incident heart failur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14;69(2):223-30.
13Barochiner J,Cuffaro PE,Aparicio LS,etal.Predictors of masked hypertension among 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an interesting association with orthostatic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13;26(7):872-8.
14盧桂陽,姜濤,宋秀霞,等.2型糖尿病合并體位性低血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5):495-8.
〔2015-03-17修回〕
(編輯李相軍)
基金項目:海南省醫藥衛生科研項目(No.14A200038)
中圖分類號〔〕R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1-6081-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