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吉湘 李新路 劉朋飛
微創脊柱內固定系統治療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的療效觀察
鄭吉湘 李新路 劉朋飛
目的觀察微創脊柱內固定系統治療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112例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租,各56例。對照組予SINO脊柱內固定系統治療,觀察組予微創脊柱內固定系統(UPASSⅡ) 治療。比較兩組圍手術期參數與影像學指標。結果觀察組術前椎體前緣高度為(53.94±6.20)mm、術后為(93.72±3.91)mm,對照組術前椎體前緣高度為(52.01±7.22)mm、術后為(91.63±3.42)mm。術后,兩組椎體前緣高度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椎體前緣高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前椎體后緣高度為(77.83±5.12)mm、術后為 (96.81±3.12)mm,對照組術前椎體后緣高度為(77.26±4.57)mm、術后為(92.42±2.85)mm。術后兩組椎體后緣高度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椎體后緣高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87.36±31.42)ml,對照組為(199.71±57.36)ml,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為(101.09±30.87)min,對照組為(149.05±41.06)min,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創脊柱內固定系統治療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患者,具有復位效果好、出血量少和手術時間短的優點,臨床效果顯著。
微創脊柱內固定系統;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療效
脊柱骨折在各類創傷中并不少見,并以胸腰椎骨折居多,約占脊柱骨折的 50%以上[1]。傳統的開放術式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多、組織創傷大、術后的并發癥比較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微創固定技術治療胸腰椎骨折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疼痛輕、恢復快等優點[2]。本文回顧本院 2013年 3月~2014年 8 月期間收治的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患者,探討UPASSⅡ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療效,效果滿意,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患者112例。納入標準: 外傷性胸腰椎骨折,受傷節段為T10~L5,無神經損傷; 年齡 21~65 歲;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10 d。排除標準: 嚴重胸腹、 頭顱外傷需要手術治療,器官移植,惡性腫瘤等病史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6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9:27,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3.50±19.28)歲,病程1~8 d,平均病程(4.51±3.67)d;對照組男女比例30:26,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3.24±20.19)歲,病程1~8 d,平均病程(4.46±3.25)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俯臥位和全身麻醉,對照組行SINO手術:中心為傷椎,于后正中縱向切開以暴露傷椎,將椎弓根釘置于傷椎的上下椎體,裝置預彎鈦合金棒時以脊椎生理弧度為依據,恢復椎體高度后撐開間隙矯正后凸畸形,取骼骨的橫突間植入橫連桿、置引流管,縫合傷口。觀察組行UPASSⅡ手術:導針橫置于手術區進行定位和標記,取正中線旁切口約2cm,旁開4cm,通過前后位圖像和側位圖像確定椎弓根進針點,穿刺針置入橫突與關節突的交匯點,植入擴張器,嘜頭鉆打磨骨面并與空心萬向螺釘吻合。中控擴張器留于原位,沿導針放置空心絲攻,上釘起后連接螺釘,植入連接棒、螺塞并鎖緊,折斷釘體大葉片,縫合傷口。
1.3 觀察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后緣高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椎體前、后緣高度比較 觀察組術前椎體前緣高度為(53.94±6.20)mm、術后為(93.72±3.91)mm,對照組術前椎體前緣高度為(52.01±7.22)mm、術后為(91.63±3.42)mm。術后,兩組椎體前緣高度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椎體前緣高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前椎體后緣高度為(77.83±5.12)mm、術后為 (96.81±3.12)mm,對照組術前椎體后緣高度為(77.26±4.57)mm、術后為(92.42±2.85)mm。術后兩組椎體后緣高度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椎體后緣高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術中出血量與手術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87.36±31.42)ml,對照組為(199.71±57.36)ml,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為(101.09±30.87)min,對照組為(149.05±41.06)min,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長期以來,臨床上治療胸腰段骨折的主要方法是運用開放性手術,但是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2,3],患者在進行開放性手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并且容易導致及墜積性肺炎、壓瘡等相應的并發癥,嚴重者可繼發脊柱后凸畸形及神經功能損害。隨著研究的進一步發現,患者術后出現遠期的腰背部慢性疼痛及僵硬等不適感,究其原因是開放性手術會使椎旁肌肉廣泛的剝離,且手術時間長,導致椎旁肌肉牽拉損傷時間長,從而導致局部肌肉壞死及纖維瘢痕化。楊雷等[3]通過解剖胸腰椎后路結構,發現進行開放式手術后椎旁肌及脊神經后支極易受到損傷,從而引起背深層肌肉的失神經營養。進口經皮 Sextant 椎弓根釘內固定系統,椎弓根螺釘部分為空心、 萬向設計,不利于棒的安置連接及骨折的復位,國內北京富樂公司生產的經皮微創椎弓根釘相對于進口經皮 Sextant椎弓根釘內固定系統,其頂部的可折 U 形部分較長,部分顯露體表,可在直視下調整螺釘方向,有利于連接棒的安置。為減少或避免這種并發癥,近年來微創脊柱內固定系統治療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臨床初步應用顯示出明顯的優越性。微創手術并不單純意味著切口小,微創手術治療是一個過程[4]。水小龍等[5]、周成文等[6]提出了胸腰椎骨折微創手術治療適應證:脊柱載荷評分≤ 6 分、Gertzbein A 或 B 型單節段胸腰椎骨折且椎管內占位無需后路減壓的患者。本次研究將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椎體前、后緣高度進性對比,發現術后,兩組椎體前、后緣高度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椎體前、后緣高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微創脊柱內固定系統對患者的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與復位作用。 究其原因在于,UPASSⅡ手術是從患者肌間隙入手,皮膚切口小,一方面有助于避開患者血管并保護軟組織,進而實現減少出血量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加快,縮短住院時間從而降低住院費用。
綜上所述,微創脊柱內固定系統治療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不但手術操作簡單、安全可靠,而且創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并且其期望達到的治療效果與傳統手術相當。因此在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進行治療可選擇微創脊柱內固定系統治療的方法,以達到臨床治療效果。
[1]鄧萬祥,趙胡瑞,劉華,等.經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研究.中國骨傷,2011,24 (7):541-543.
[2]司衛兵,焦健,秦衛.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青壯年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2):171-174.
[3]楊雷,李家順,賈連順,等.經皮椎弓根螺釘技術的解剖學基礎及其臨床意義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4,22(1):58-62.
[4]羅春山,李波,田曉濱,等.經皮與開放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比較研究.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22):1692-1694.
[5]水小龍,徐華梓,池永龍,等.微創技術在不同類型胸腰段骨折中的應用.中華外科雜志,2011,49(12):1086-1090.
[6]周成文,牟永山,馬惠章,等.微創經皮椎弓根釘固定治療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實用骨科雜志,2011,17(11):1023-102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30
2016-09-08]
116600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大連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