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武全
·中醫中藥·
荊膚止癢顆粒對兒童重癥濕疹中血清組胺與P物質的影響
林武全
目的探究荊膚止癢顆粒對兒童重癥濕疹中血清組胺與P物質的影響。方法48例重癥濕疹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檢測患兒在使用荊膚止癢顆粒前后血清中組胺與P物質的含量變化情況等。結果治療前患兒的血清組胺與P物質含量分別為(540.36±5.44)pg/ml與(590.64±9.49)pg/ml,治療后患兒的血清組胺與P物質含量分別為(420.28±5.77)pg/ml與(450.71±9.32)pg/ml,治療前后檢測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患兒平均皮損評分為(8.60±1.36)分,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患兒平均皮損評分為(5.60±3.49)分,治療前后平均皮損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荊膚止癢顆粒對于兒童重癥濕疹中血清組胺與P物質含量的降低有顯著效果,進而緩解患兒的濕疹癥狀,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使用。
荊膚止癢顆粒;兒童重癥濕疹;組胺;P物質
濕疹是臨床皮膚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是指由于各種因素導致皮膚瘙癢的炎癥反應,根據疾病的變化性質分為三期,分別為急性期、亞急性期以及慢性期。組胺屬于自體活性物質之一,主要是通過體內的組氨酸進行脫羧基而形成,其在體內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無活性的結合型,主要存在的部位為皮膚、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以及神經系統[1]。當機體處于應激狀態或過敏反應時,機體內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細胞的組胺顆粒釋放,隨后與受體結合進而產生生物學活性[2]。P物質是一種廣泛存在與神經纖維中的神經肽,具有引起支配區域血管擴張、血漿蛋白滲出以及通透性增加的作用。荊膚止癢顆粒是以荊芥、地膚子、防風、野菊花、魚腥草、茯苓、山楂(炒焦)等為主要成分的用于除濕、止癢、祛風的藥物,常用于兒童濕疹的治療。現針對荊膚止癢顆粒對于兒童濕疹的治療的生物化學基礎進行分析,提出本次探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就診于本院的48例重癥濕疹的患兒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男28例,女20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7.36±3.66)歲,病程7 d~3個月,平均病程(22.36±23.69)d,體重12~30 kg,平均體重(17.3±6.2)kg。所有患兒均符合兒童重癥濕疹的診斷標準,其中滲出性濕疹患兒12例,干燥性濕疹患兒22例,脂溢性濕疹患兒14例;處于濕疹急性期患兒13例,亞急性期患兒13例,慢性期患兒22例。
1.2 方法 對所有患兒治療前進行血清檢驗,測量血清中組胺以及P物質的含量。隨后對患兒進行荊膚止癢顆粒的治療,具體為:開水沖服,6~14歲,1.0袋/次,3次/d;3~5歲,1.0袋/次,2次/d;1~2歲,0.5袋/次,3次/d;<1歲,0.5袋/次,2次/d,6 d為1個療程。同時應當注意,在服藥期間飲食應當盡量清淡,禁忌食油膩魚蝦海鮮類及辛辣食物。治療1個療程后,再次對所有患兒治療前進行血清檢驗,測量血清中組胺以及P物質的含量,同時觀察患兒皮損情況。
1.3 評價標準 皮損形態:紅斑腫脹,或有丘疹水疤,糜爛滲出明顯為8~10分;紅斑丘疹或水疤,糜爛滲出輕微為6~8分;紅斑較淡,丘疹或水瘡輕微,無滲出為2~6分;皮損消退為0~2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患兒血清組胺及P物質含量比較 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患兒血清組胺以及P物質含量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8例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組胺及P物質含量比較(±s,pg/ml)

表1 48例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組胺及P物質含量比較(±s,p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檢測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 P組胺 540.36±5.44 420.28±5.77a <0.05 P物質 590.64±9.49 450.71±9.32a <0.05
2.2 治療前后患兒皮損評分比較 治療前患兒平均皮損評分為(8.60±1.36)分,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患兒平均皮損評分為(5.60±3.49)分,治療后平均皮損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患兒的平均皮損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濕疹是有多種病因引起的遲發型變態反應。病因主要是由于內外因失調,內因主要是消化系統慢性疾病、內分泌失調、新陳代謝紊亂以及精神狀態不佳,外因主要是自然環境影響與人為因素影響。日光、寒冷、干燥、炎熱、熱水燙洗以及各種動物皮毛、植物、化妝品、肥皂、人造纖維等均可誘發。濕疹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以及慢性期。在濕疹早期或急性階段,患處有成片的紅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難見的水皰,嚴重時有大片滲液及糜爛;在亞急性狀態,滲液減少及結痂,患處由鮮紅變暗紅,沒有大片的糜爛;在慢性狀態,滲液更少或完全干燥而結痂,往往和鱗屑混合而成鱗屑痂,患處顏色更暗或是發色素沉著,有時色素減少,在皮紋尤其運動程度較大的部位容易發生裂口,長期摩擦搔抓能引起顯著的苔蘚樣化,和神經性皮炎(慢性單純苔蘚)不宜區別[3]。慢性濕疹的臨床表現多為粗糙肥厚、苔鮮樣變,可伴有色素改變,手足部濕疹可伴發甲改變。皮疹一般對稱分布、常反復發作,自覺癥狀為疹癢,甚至劇癢。
對于濕疹的診斷臨床上應當注意與相似的皮炎進行區別診斷,避免誤診,如神經性皮炎、接觸性皮炎以及淤積性皮炎。對于濕疹的治療主要是:控制癥狀、減少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治療應從整體考慮,兼顧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特別要注意治療中的醫療安全[4]。
組胺是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體內的一種生物胺,是由組氨酸脫羧而形成的,通常貯存于組織的肥大細胞中[5]。在體內,組胺是一種重要的化學遞質,當機體受到某種刺激引發抗原-抗體反應時,引起肥大細胞的細胞膜通透性改變,釋放出組胺,與組胺受體作用產生病理生理效應。組胺,屬于自體活性物質之一,其在體內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無活性的結合型,主要存在的部位為皮膚、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以及神經系統中[6]。當機體處于應激狀態或過敏反應時,機體內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細胞的組胺顆粒釋放,隨后與受體結合進而產生生物學活性。
P物質屬于速激肽家族,廣泛分布于腦內,在負責調節情緒的腦區(杏仁核、導水管周圍灰質和下丘腦等)比較豐富,同時在初級感覺神經元的胞體及神經纖維上有較高表達。P物質是一種廣泛存在與神經纖維中的神經肽,具有引起支配區域血管擴張、血漿蛋白滲出以及通透性增加的作用。
荊膚止癢顆粒臨床上常用于兒童濕疹的治療藥物之一。主要成分為荊芥、魚腥草、地膚子、野菊花、茯苓、防風、山楂(炒焦)等。主要作用是用于除濕、止癢、祛風,癥狀可見膿皰瘡、風團、水皰、瘙癢等,1個療程3~6 d。應當注意,在服藥期間飲食應當盡量清淡,禁忌食油膩、魚蝦海鮮類及辛辣食物。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患兒血清組胺以及P物質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患兒平均皮損評分為(8.60±1.36)分,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患兒平均皮損評分為(5.60±3.49)分,治療前后平均皮損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荊膚止癢顆粒對于治療兒童重癥濕疹的效果顯著,皮損恢復情況較為明顯,對于組胺與P物質在血清中的含量的降低效果也同樣明顯,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尹瑞瑞,王秀榮.荊膚止癢顆粒聯合氯雷他定顆粒治療兒童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10(4):247-248.
[2]范平.新氫松與丹皮酚軟膏序貫使用聯合荊膚止癢顆粒治療嬰兒濕疹61例療效觀察.中國療養醫學,2012(8):718-719.
[3]嚴群,李成網,韓露.七味養血止癢顆粒水提工藝參數的優選.安徽醫藥, 2013,17 (11):1847-1848.
[4]沈琳,王錦茹,孫菀.長期靜脈滴注左氧氟沙星致重癥濕疹1例報告.吉林醫學, 2014,35(13):2966.
[5]原丹,劉小鼎,李嬋.赤地利洗劑合四黃膏治療重癥嬰兒濕疹20例臨床療效觀察.海峽藥學, 2016,28 (6):148-149.
[6]劉玲玲,弓月,張建中,等.丁酸氯倍他松乳膏治療中重度濕疹的多中心、隨機雙盲、賦形劑(基質)平行組對照研究.臨床皮膚科雜志,2014(7):402-40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123
2016-09-21]
518000 深圳市龍崗區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