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
臨床護理路徑在眼科白內障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觀察
孫倩
目的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眼科白內障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106例行白內障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3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方案。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癥情況及護理滿意度評分。結果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7.5%)低于對照組(17.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眼科白內障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可明顯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術后視力及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臨床護理路徑;白內障;眼科;護理
目前臨床治療白內障最有效的方法是超聲乳化小切口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屬于創傷性治療[1],有效的眼科護理措施能夠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發生。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標準化的臨床護理工作管理理念和方式,具體是指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護理計劃,使患者從入院到出院依據既定的診療計劃接受照顧,旨在減輕患者不適,改善治療效果,提高護理質量[2]。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是護理工作發展的必然產物,其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各個科室的護理工作中。隨著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普及和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如何讓患者以較低的費用而獲得盡早康復的同時又能享受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是醫務工作者值得探索的問題。臨床路徑成為一種高效率、高品質、低成本的醫療服務模式在國外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本研究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白內障患者手術的護理過程中,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本院接受手術治療106例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9例,女 37例;年齡48~85歲,平均年齡(62.1±13.2)歲;病程<6個月的患者21例,6~18個月的患者65例,>18個月的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白內障的診斷標準,即晶狀體發生變性、混濁,矯正視力<0.7;均采用超聲乳化小切口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治療,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排除雙眼手術和術眼有外傷史及其他眼科合并癥;患者認知能力正常,無神經及精神疾病史,正常語言交流者。將兩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3例。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詳細步驟如下:①入院時:熱情接待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病區環境,向患者客觀介紹醫院情況、主治醫師、主任、護士長、責任護士,白內障相關疾病知識及治療等情況,患者表示掌握。詳細介紹術前檢查的情況及注意事項,指導患者術前科學飲食,以良好的心態及身體狀況面對手術。②術前準備:術前做好患者的心理評估,疏導患者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根據遺囑完善術前各項指標檢查,結合患者病情給予適當的眼藥水、口服藥物治療;向患者講解麻醉及手術方式,告知患者術前、術中的注意事項,積極配合手術操作。③手術當天:術前沖洗患者淚道和結膜囊、剪除睫毛,如淚道阻塞或有分泌物及時通知醫生;告知患者換好干凈衣物;術中實時觀察和記錄患者的切口滲出、眼痛等情況。④術后第1天: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滲血及疼痛情況,對于疼痛患者,可給予藥物止疼;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及滴用眼藥水。滴眼藥水時取平仰臥位,滴眼藥水后閉眼5min。告知患者要平臥位,以減少頭部活動,避免因用力轉頭、咳嗽等增加眼壓的行為;注意用眼衛生,勿揉眼,勿用力眨眼,勿強光刺激,手術后15 d內不洗頭、不洗臉,避免臟水進入眼睛,可以擦臉,不揉眼睛,禁止用棉棒、手紙等物擦拭眼睛。⑤術后第2天至出院前:囑托患者按時用藥,講解日常飲食的注意事項。注意飲食營養,多吃蔬菜水果可以促進患者大便通暢,少吃刺激性的食物,要忌煙忌酒(如多吃易消化、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辛辣刺激性或過硬的食物),否則不利于傷口的愈合,還會使使用的藥物藥效降低。⑥出院指導:講解出院流程,教會患者用藥方法及家庭眼部護理方法,未經醫師許可前,請盡量避免下面這些動作,以免眼壓增高,影響傷口。如彎腰撿東西或自己洗頭;抱小孩或提重物等粗重工作;朝向眼睛開刀那一側睡覺;用手或手帕用力揉眼睛;吃硬的東西(如瓜子、蠶豆等);吃刺激性的東西(如辣椒、煙等);如有便秘,不可用力,可多吃木瓜、香蕉;避免咳嗽。叮囑患者按時復診。手術后2周內外出戴防護眼鏡,3個月內不從事重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
1.3 觀察指標 詳細調查兩組患者患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并發癥情況,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護理部調查表,內容包含護理各項處置、心理護理、態度、飲食、注意事項講解5個方面,記錄總體評分,分數越高表示越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角膜水腫、虹膜炎、淺前房、前房積血。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及并發癥情況比較[n(%)]
白內障是由遺傳、局部營養障礙、中毒、免疫與代謝異常等原因引起的晶狀體代謝紊亂及蛋白質變性,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眼部混濁,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失明。其主要表現如下:①視力逐漸減退:這是一種逐漸加重的、沒有疼痛感的視力減退,在強光(如手電筒的照射下),因為瞳孔迅速縮小,進入眼睛的光線減少,反而比光線暗的情況下視物更不清楚。②感覺眼前有黑影不會移動:患者會感覺眼前有固定不移動的黑霧,有時清楚,有時加重,在日光、燈光照射下黑霧更加明顯。③出現彩色的光圈:患者會感覺視物變形,有時會將單個物體看成兩個,醫學上稱為復視;或者看東西時感覺周圍有彩色光圈而產生眩光現象。④眼睛容易疲勞:有的患者覺得眼睛特別容易疲勞,眼睛發酸。⑤老花眼消失:實際上這并不是視力的提高,而是晶狀體核硬化引起的近視抵消了老花鏡的遠視所引起的。患者感覺視力變好了,產生了錯覺。而超聲乳化術治療白內障具有手術切口更小、損傷更小、術后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的優點,給患者帶來最佳的術后視覺效果,避免了白內障手術并發癥,是目前世界上治療白內障最先進的手術方式。
臨床護理路徑是醫務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制定的個性化護理計劃,其不僅可以幫助護理人員預測患者病情發展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同時能使患者了解護理步驟,有利于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醫護人員方面看,流程的規范化有利于護患溝通,避免差錯事故,也增加了護理工作的主動性和預見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研究也證實,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患者(P<0.05)。作為新型的臨床護理模式,臨床護理路徑加強了醫患間的交流,本研究中看出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患者(P<0.05)。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使得臨床護理有一個質的飛躍,將被動觀察各項指標轉變為主動的、有預見性的護理干預[3],這對于減少住院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1]何冬梅,鄭永利.淺談老年白內障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5(1):386-387.
[2]趙紅,孫宛玲,黃煒.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效果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4):57-58.
[3]崔紅霞,逯奎麗.臨床護理路徑在白內障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21):2953-295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122
2016-07-12]
110031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