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
李穎
目的分析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方法100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組5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實驗組使用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結果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5.45±1.21)d,對照組為(8.76±1.34)d,實驗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為(92.87±20.64)ml,對照組為(142.65±35.41)ml,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2.00%(P<0.05),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可顯著提升子宮肌瘤病癥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值得臨床廣泛運用。
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傳統開腹手術;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一類病癥,其主要致病機理在于子宮平滑肌異常增殖,多并發于中年女性人群。臨床多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但手術創傷較大,容易導致患者術中失血過多,不利于術后恢復[1]。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下,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已被運用于對該病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為進一步探索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本院對2016年1~6月所接治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對比治療,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6年1~6月所接治的子宮肌瘤患者100例為主要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6~52歲,平均年齡(42.54±5.74)歲。子宮肌瘤直徑4~7cm,平均直徑(4.26±0.98)cm。類型為多發性肌瘤21例,漿膜下肌瘤19例,肌壁間肌瘤10例。實驗組患者年齡29~50歲,平均年齡(44.71±5.24)歲。子宮肌瘤直徑3~8cm,平均直徑(4.94±1.07)cm。類型為多發性肌瘤18例,漿膜下肌瘤20例,肌壁間肌瘤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子宮肌瘤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術中體位為仰臥位,采用常規方式進行全身麻醉。于患者下腹中心進行切口,在腹腔中準確找到肌瘤位置,然后進行子宮漿肌層切開,將肌瘤完全暴露,進行剝除,完成清理、止血操作后,依照常規方式進行縫合。實驗組患者使用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術中體位為膀胱截石位,同樣采用常規方式進行全身麻醉,手術過程中需將CO2壓力維持在12~14 mm Hg (1 mm Hg=0.133 kPa)左右。借助對應設備在患者臍上部做1cm左右橫切口,使用規格為10 mm的戳卡進行穿刺。然后利用腹腔鏡對子宮肌瘤進行徹底檢查以及盆腔臟器間有無粘連的狀況。從左右髂上棘約1~3cm處進行術口切開,并將對應設備放置其中準備進行肌瘤切除。在肌瘤附近組織注射垂體后葉素6 U,然后使用超聲刀將假包膜進行切開,使肌瘤與組織分離,再利用雙極電凝進行止血。最后使用可吸收線進行內部縫合,使用旋切器切碎肌瘤后取出,采用常規方式進行外部縫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以及綜合治療效果進行統計。
1.4 療效評判標準[2]結合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定。顯效:子宮肌瘤完全剔除,術中出血量少,患者在較短時間內痊愈出院且無復發情況;有效:子宮肌瘤完全剔除,但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恢復慢,存在復發;無效:子宮肌瘤未完全剔除,術中出血量大,術后并發癥嚴重,復發率高??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5.45±1.21)d,對照組為(8.76±1.34)d,實驗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2.9636,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為(92.87±20.64)ml,對照組為(142.65±35.41)ml,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5933,P<0.05)。實驗組治療顯效28例(56.00%),有效20例(40.00%),無效2例(4.00%),總有效率為96.00%(48/50);對照組治療顯效20例(40.00%),有效21例(42.00%),無效9例(18.00%),總有效率為82.00%(41/50),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P<0.05)。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4.00%(7/50),對照組為32.00%(16/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737,P<0.05)。
子宮肌瘤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腫瘤疾病,在育齡女性中存在較高病發率。通常情況下,子宮肌瘤呈現為白色,具有包膜,和其他組織器官存在明顯區別。研究表明[3],子宮肌瘤和孕激素以及雌激素有著極為密切聯系,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子宮肌瘤的生長。該病臨床癥狀存在較大差異,部分患者甚至無任何不適感,主要取決于肌瘤在子宮內的位置與數量。臨床統計表明[4,5],肌壁間肌瘤以及黏膜下肌瘤均會導致患者經期和經量出現異常,但肌瘤較大時可用手直接感知到包塊存在。該類病癥將對女性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必須做到及時確診與治療。
目前臨床多采用開腹手術的方式對該病進行治療,但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大,容易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各種并發癥,影響恢復。在醫療技術持續發展下,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已被運用到該病的治療過程中。該項手術最大的優勢在于,可更好觀察腹腔情況。同時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術中出血量較少,可有效控制術后并發癥,有助于患者后期恢復。此外,該手術方式能有效降低對子宮的損傷,確?;颊呱芰?在臨床得到廣泛運用。需要注意的是該種手術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術中止血難度較大,為此臨床多使用垂體后葉素與電凝聯合的方式進行。針對部分肌瘤情況較為復雜的患者,無法使用該項手術進行剔除,依舊需要借助傳統開腹手術,為此手術醫生必須具備較高專業能力,可有效進行兩種手術間的相互轉換[6]。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采用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術中出血、術后不良反應以及綜合治療效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微創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可顯著提升子宮肌瘤病癥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值得臨床廣泛運用。
[1]梁志清,徐惠成,李玉艷,等.腹腔鏡子宮動脈阻斷和肌瘤挖除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1,23(12): 1469-1471.
[2]劉玉華,翁慶蓮,黃麗華,等.腹腔鏡下肌瘤剔除術后口服復方醋酸棉酚片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研究.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6):99-101.
[3]陳聃,劉毅智.開腹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對比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4,21(7):182-183.
[4]劉青建,劉彩萍.子宮全切術和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及對卵巢功能的影響比較.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4): 41-42.
[5]李梅.腺肌瘤剔除術與子宮次全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對比觀察.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9):1136-1137.
[6]呂向紅,陳楠,王彩霞,等.傳統剝除術與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比較研究.吉林醫學,2016,37(8):1963-19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41
2016-08-29]
121000 遼寧省錦州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