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梅
淺析消化不良的臨床治療方法
肖艷梅
目的淺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選取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治療方法進行總結性的分析。結果經過積極的臨床治療后,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顯效18例,占75.00%,有效4例,占16.67%,無效2例,占8.33%,總有效率為91.67%。結論功能性消化不良為臨床中常見的功能性腸胃病,患者的病程相對較長。經過有效地臨床治療后,消化不良的治療有效率較高,患者預后較好。
消化不良;臨床治療;療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可稱為消化不良,其是指臨床癥狀表現為上腹痛脹、食欲不振、早飽噯氣及惡心嘔吐等的一組腸胃臨床綜合征。消化不良的臨床癥狀會持續性及反復性的發作,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之一[1]。從治療目的及病理生理學來劃分,消化不良可分為上腹痛綜合征(患者表現為上腹疼痛及上腹燒灼感)與餐后不適綜合征(因進餐所引發的消化不良的癥狀,包括餐后的早飽與飽脹感),少數患者會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綜合的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在發病后存在焦慮、抑郁及恐癌的心理。作者選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24例消化不良患者,對其治療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7.6±13.2)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病程(1.26±0.72)年。24例患者中上腹痛綜合征13例,餐后不適綜合征11例;所有患者均經過胃鏡、腹部CT檢查后確診為消化不良,均無器質性病變。
1.2 治療方法
1.2.1 一般治療 在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診治時,醫師首先需要安慰患者情緒,解釋患病原因。同時勸誡患者戒煙戒酒,避免飲用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料,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甾體類抗炎藥。若患者存在焦慮及抑郁等精神障礙,可進行適當的心理及藥物治療[2]。
1.2.2 飲食治療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飲食應避免進食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辛辣及油膩食物等,其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餐后癥狀,為了避免及降低早飽及餐后的飽脹感等臨床癥狀的強度,消化不良患者應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3]。
1.2.3 促動力藥物治療 在進行促動力藥物治療時常用藥物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及紅霉素。甲氧氯普胺類藥物具有多種的作用機制,其中包括5-羥色胺3型(5-HT3)受體和多巴胺D2受體的拮抗作用[4]。多潘立酮為苯并咪唑類藥物的衍生物,是外周多巴胺D2受體的拮抗劑。因多潘立酮不經過血腦屏障,較少發生中樞的不良反應。現有的研究結果表示多潘立酮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癥狀,但并不會增加胃部的排空率,低于5%的患者在服用多潘立酮后會發生乳房脹痛及溢乳的現象。西沙必利為5-羥色胺4型(5-HT4)激動劑與5-HT3拮抗劑,經過兩項薈萃的分析表示,同安慰劑相比較,西沙必利可以明顯的改善患者的腹脹、上腹痛、早飽及惡心等一系列的消化不良的癥狀[5]。但因為西沙必利存在極少量的致死性的心律失常,目前臨床上已經較少的使用。紅霉素為一種胃動素的受體激動劑,其可以使患者的空腹狀態下的胃竇部的動力提升,提升胃部的排空能力,提升餐后狀態下的胃竇十二指腸動力學的協調作用,同時還可增加食管下括約肌的張力,并促進膽囊的收縮。
1.3 療效評定標準[6]經過為期8周的針對治療后,對患者的療效進行判定,顯效:患者的腹痛腹瀉、惡心噯氣,早飽脹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不適癥狀;有效:患者的腹痛腹瀉、惡心噯氣,早飽脹痛等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存在較輕的不適癥狀;無效:患者的腹痛腹瀉、惡心噯氣,早飽脹痛等臨床癥狀無改變,嚴重患者會出現嘔吐癥狀。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經過臨床治療后,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顯效18例,占75.00%,有效4例,占16.67%,無效2例,占8.33%,總有效率為91.67%。
通常消化不良主要的臨床表現為中上腹不適及疼痛,常以一個及一組癥狀為主,其起病較為緩慢,癥狀呈反復性發作,且癥狀時輕時重。當患者為餐后不適綜合征時,表現為早飽及上腹不適,在進食后癥狀會有所加重,并伴有喛氣及惡心;當患者為上腹疼痛綜合征時,表現為間歇性的上腹疼痛,在進食及服用抗酸類藥物后會有所緩解,上腹疼痛綜合征的癥狀與潰瘍相似,但在進行胃鏡檢查時無潰瘍。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臨床醫學上普遍認為其與飲食環境、胃酸分泌、慢性胃炎及胃腸運動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在進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時,患者首先需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戒煙戒酒及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甾體類抗炎藥,禁食誘發癥狀食物。對于運動障礙型的患者需禁食產氣食物,例如土豆及紅薯等[7]。又因大量的脂肪與蛋白質不利于胃排空,患者還應堅持少食多餐原則。與此同時根據患者自身不同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避免因精神緊張及過度疲勞導致病情的加重。對于存在抑郁癥狀的患者,可以對其使用抗抑郁藥,例如多塞平、阿米替林及氟西汀等;存在焦慮癥狀的患者,可以對其使用抗焦慮藥,例如阿普唑侖及地西泮等。在治療消化不良時需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類型確定用藥。對于潰瘍型的消化不良,患者可以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此種類型消化不良的療效確切,通常不需要進行維持性治療[8]。常用的治療藥物有質子泵阻滯劑或H2受體拮抗劑。在進行潰瘍型的消化不良治療時,可配合使用胃黏膜的保護劑,常用的胃黏膜保護劑有硫糖鋁和前列腺素E等。對于運動障礙型的消化不良患者,其治療時可使用促動力的藥物促進胃部排空、適當的增加近胃端的張力,以此來提升胃腸的運動功能,臨床上較多使用的促動力藥物有多潘立酮與莫沙必利。對于非特異型的消化不良患者,需根據其具體的臨床表現,使用抑酸劑、促動力藥物、黏膜保護劑以及心理療法等手段進行治療。除此之外,對消化不良的治療還可使用針灸療法、胃電刺激、內臟鎮痛劑、NK拮抗劑、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拮抗劑以及心理治療等。
[1]吳柏瑤,張法燦,梁列新.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學.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1):85-90.
[2]羅金波.消化不良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醫學綜述,2011,17(22):3431-3434.
[3]李建.消化不良臨床治療的研究進展.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3):2599-2601.
[4]楊健,陳高紅,彭穎,等.消化不良的內科治療現狀.國際消化病雜志,2011,31(4):198-200.
[5]仝甲釗,曲波,王蓓蓓,等.消化不良的發病機制.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9):785-790.
[6]朱麗明,常敏,黃丹,等.米氮平治療消化不良療效評價.臨床消化病雜志,2011,23(2):71-72.
[7]張鳳玉,史勇.心理社會因素與消化不良的關系.海南醫學,2011,22(1):80-82.
[8]雷曉改,賈林,許鳴,等.難治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飲食行為研究.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3):208-21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74
2016-10-18]
116021 大連機車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