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冬梅
綜合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應用效果觀察
盧冬梅
目的觀察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7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綜合護理干預,分析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的臨床情況以及護理后的心理情況。結果護理后,兩組患者的氧分壓(PaO2)升高,二氧化碳分壓(PaCO2)下降,心率減慢,呼吸頻率減慢,且觀察組患者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為(49.6±6.8)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為(45.3±7.2)分;觀察組SAS評分為(35.7±5.8)分,SDS評分為(33.3±6.2)分;觀察組患者SAS及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具有非常好的臨床效果。
綜合護理干預;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臨床效果
隨著空氣污染的日益嚴重,呼吸系統(tǒng)的患病人數在逐漸增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也在逐漸加重,呈現出發(fā)病突然、反復發(fā)作、治療時間長、難以治愈等特點,給患者心理造成巨大壓力,也極大地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給予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綜合護理干預,對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治療的有效率,降低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復發(fā)率非常重要[1]。本次研究著重觀察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7月本院收治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齡23~78歲,平均年齡(61.15±6.27)歲;肺癌患者1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20例,哮喘患者18例,慢性肺炎患者22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保持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wěn),遵照醫(yī)囑按時給患者輸液服藥。保持病房內空氣流通,保證病房內空氣干凈、清新、無粉塵污染,注意控制病房內的溫度和濕度,做好患者的衛(wèi)生護理。
1.2.2 觀察組 患者在給予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綜合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干預:針對患者長期受病痛折磨,心理壓力大,情緒焦躁煩悶的情況,護理人員多與患者溝通交流,認真傾聽患者對心中苦悶,表達對患者的尊重和理解,疏導患者的心理壓力,緩解患者抑郁不安的緊張情緒,鼓勵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②健康教育護理:詳細給患者講解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病機制,治療原則和方法,遵照醫(yī)囑按時按量用藥的重要性,以及其他相關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增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及對自身疾病的自我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③機械通氣護理:密切關注患者呼吸道情況,注意觀察是否存在分泌物,發(fā)現分泌物立即予以清除,防止發(fā)生堵塞影響呼吸道暢通。④氧療護理:發(fā)現患者因缺氧出現嚴重呼吸困難現象,立即采用面罩或鼻導管為患者進行吸氧護理,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吸氧過程中注意氧氣濃度,同時注意避免對呼吸道黏膜的損傷,防止引起呼吸道感染。⑤飲食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因呼吸困難長期缺氧,影響到消化系統(tǒng)功能,可能出現營養(yǎng)不良現象;指導患者注意飲食結構的調整,多食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素、低脂肪、易消化食物,以增強體質,防止發(fā)生蛋白及電解質紊亂。
1.3 觀察指標[2]采用SAS、SDS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心理狀況。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PaO2、PaCO2、呼吸頻率及心率等指標并進行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SAS及SDS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后,對照組SAS評分為(49.6±6.8)分,SDS評分為(45.3±7.2)分;觀察組SAS評分為(35.7±5.8)分,SDS評分為(33.3±6.2)分;觀察組患者SAS及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PaO2、PaCO2情況比較 護理干預前,對照組患者PaO2為(50.1±4.9)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為(80.7±4.9)mm Hg;護理干預后,對照組患者PaO2為(67.5±6.4)mm Hg,PaCO2為(71.1±6.9)mm Hg;綜合護理干預前,觀察組患者PaO2為(50.8±4.6)mm Hg,PaCO2為(81.2±4.6)mm Hg;綜合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PaO2為(83.5±12.4)mm Hg,PaCO2為(55.1±7.1)mm Hg;干預前兩組患者PaO2、PaC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PaO2均升高,PaCO2均下降,且觀察組PaO2、PaCO2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呼吸及心率情況比較 護理干預前,對照組患者心率為(133.1±17.2)次/min,呼吸頻率為(33.7±5.9)次/min;護理干預后,對照組患者心率為(83.6±12.9)次/min,呼吸頻率為(26.1±6.9)次/min;護理干預前,觀察組患者心率為(134.1±15.9)次/min,呼吸為(33.7±5.9)次/min;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率為(67.5±6.2)次/min,呼吸頻率為(21.7±5.5)次/min;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心率減慢,呼吸頻率減慢,且觀察組患者的改善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臨床呼吸內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病變部位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肺部、呼吸道及胸腔等器官組織內。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病程時間長、病情容易反復,由于呼吸困難,患者體內的血氧飽和度下降,長時間處于缺氧狀態(tài),容易出現心理壓力大、精神狀態(tài)低迷、情緒煩躁抑郁等不良反應,極大地影響到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5]。因此,給予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綜合護理干預,對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采用常規(guī)護理與綜合護理干預,護理后,兩組患者PaO2升高,PaCO2下降,心率減慢,呼吸頻率減慢,且觀察組患者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及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給予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綜合護理干預,患者的心理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總之,綜合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具有非常好的臨床效果。
[1]廖小琴.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6(4):60-61.
[2]曾兆艷.臨床綜合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效果觀察.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6,14(6):75-76.
[3]羅玉玲.綜合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2(3):596-598.
[4]王惠芳.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9):168-171.
[5]郭薇,孟繁芝.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護理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18):266-2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117
2016-09-29]
115000 營口市中心醫(yī)院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