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鴻(合山市人民醫院,廣西 合山 546500)
?
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38例臨床分析
黃建鴻
(合山市人民醫院,廣西 合山 546500)
【摘要】目的 探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方法 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38例高齡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術后治療效果及隨訪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術中1例出現骨水泥單體毒性反應,搶救后情況好轉。術后隨訪6~48個月,優11例,良20例,可4例,差3例,優良率81.6%。15例發生并發癥,經對癥處理后治愈或好轉。無死亡事件。結論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高齡粗隆間骨折患者療效確切,但應嚴格把握適應證、手術時機、手術技巧以及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控制等關鍵問題,同時還應嚴密觀察,長期隨訪。
【關鍵詞】股骨粗隆間骨折;高齡;人工股骨頭置換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創傷性疾病,多為粉碎性,屬不穩定性骨折,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因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質疏松,以及合并一種或多種內科疾病,保守治療易誘發各種內科并發癥,病死率高,因此當前多以手術治療為主。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治療分內固定及外固定兩種,其中又以內固定應用最為普遍,對穩定的粗隆間骨折,DHS內固定為首選,但對于不穩定的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即使行DHS固定臥床時間也很長、同時存在固定松動、并發癥多等弊端,風險較大且效果不理想,而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創傷差不多,患者活動提早,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38例,療效明顯,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38例患者,男17例,女21例。年齡75~92歲,平均82.5歲。致傷原因均為摔傷。按粗隆間骨折Evan標準分類,Ⅱ4例,ⅢA型15 例,ⅢB型13例,Ⅳ型6例。38例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以及一種或多種內科疾病,其中,高血壓病29例、糖尿病27例、冠心病22例、腦血管病5例。
1.2 手術方法:32例于連續硬膜外麻醉下手術,余6例于全麻下手術。側臥位,髖關節后外側入路,“T”字形打開后關節囊,顯露股骨頸。若股骨矩完整,則可于小粗隆上1.0 cm處電鋸截斷股骨頸,在盡可能保護好合并骨折的大、小粗隆的基礎上取出股骨頭。對于骨折斷端分離移位者,先取出小骨塊大致復位大骨塊后,再于小粗隆上方約1 cm處確定截骨平面并截骨,取出股骨頭和近端骨折塊。為方便擴髓,先將小的碎骨片以及未侵及小粗隆的骨片移除,再采用標準的人工股骨頭置換技術擴髓,擴髓完成后復位大小粗隆骨塊,標準骨水泥技術操作,插入人工股骨頭,在骨水泥未堅固前,結合患者骨折實際情況,用鋼絲、捆綁帶將移動的大小粗隆以及較大骨片捆綁固定,使之緊貼假體及骨水泥,最大限度地恢復粗隆部的解剖結構。復位后再次檢查假體有無異常,滿意后沖洗切口并安放引流膠管,逐層縫合切口。本組中25例采用普通長度柄,13例采用加長柄。術后24~48 h內拔除引流管,持續7 d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2 d后坐起以防止形成深靜脈血栓,7 d后借助助行器或扶雙杠離床站立并逐步鍛煉行走。
手術時間45~120 min,1例患者在骨水泥注入時出現骨水泥單體毒性反應,經搶救后情況好轉。術后38例均完成隨訪,隨訪時間6~48個月。15例發生并發癥,分別為:老年反應性精神障礙7例,術后感染4例,深靜脈血栓2例,切口脂肪液化及骶尾部Ⅱ度褥瘡各1例。以上并發癥經對癥處理后治愈或好轉。術后5~14 d下地活動者29例,余8例因全身狀況較差于術后3~4周下地活動,1例切口脂肪液化者對癥治療后于第5周下地活動。術后3個月隨訪,34例患者下地活動能力較好,余4例需家人攙扶進行;術后6個月隨訪,結合Harris評分標準,分數45~95分,平均81.3分,其中優 11例,良20例,可4例,差3例,優良率為81.6%。
隨著我國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生率不斷上升,有數據顯示,其占老年人髖部骨折的31%~51%[1]。在耐受手術情況下,通過手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減少并發癥,已成為大多數醫師的共識。粗隆間骨折多為摔傷所致,本組38例均為摔傷,因骨折部位關系,骨粗隆間骨折的不愈合率很低(1%~5%),因此臨床醫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如何糾正髖內翻、短縮、外旋畸形等,由于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年紀大且常合并多種內科疾病,因此如何縮短臥床時間、降低并發癥尤為關鍵。本著手術時間短、創傷小的原則,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較易復位且手術固定牢固者,選用DHS、Gamma釘及PFN即可達到治療目的,但對于骨質疏松、骨折粉碎而嚴重不穩定者,手術固定往往欠牢固,髖內翻畸形的發生率可高達36%~54%[1],且術后需長時間臥床,因而此類患者建議行人工股骨頭置換。國外很多這方面報道,如Pinder、Green等[2]研究表明,有嚴重骨折疏松與粉碎骨折的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進行治療比內固定、牽引保守治療護理更方便,并發癥更少。我國從90年代開始也有學者進行這方面研究,魯英和羅先正[3]報道的20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中有2例采用了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并獲得較滿意效果。本組中,所有患者在骨水泥型假體置入后后,即獲得髖關節即刻穩定,患髖疼痛明顯緩解,Harris評分優良率達81.6%,效果滿意,因此本研究認為:年齡在75歲以上,骨質疏松明顯、骨折粉碎而嚴重不穩定,Evens分型為Ⅱ、Ⅲ、Ⅳ型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在能夠耐受手術的情況下,可考慮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以早期下地活動,減少肺炎,褥瘡等術后并發癥加重的風險。此外,基于老齡患者骨質疏松較為嚴重,在擴髓腔一定要小心,作好術前評估。
目前臨床上關于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手術時機仍存在較大爭議,有學者[4-5]認為應在36 h內手術,有的認為72 h內進行手術病死率較高,應在內科合并癥緩解后再行手術。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筆者認為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應急與功能代償能力差,內科合并癥較多,可能會危及生病,加大手術風險,故入院后應積極控制內科合并癥,并做好術前準備,于傷后72 h內進行手術為宜。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考慮到高齡、體弱、協調性差等因素,應首選半髖(生物型)關節置換術,其較之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時間短,創傷較小。關于置入假體,一般來說Ⅱ型、Ⅲ型患者因股骨距相對完整,采用普通長度柄假體即可,而Ⅳ型、Ⅴ型患者因股骨距被破壞,應采用加長柄股骨假體,股骨距利用骨水泥塑性而獲得更好的穩定性。本組中,結合患者的股骨近端損傷、骨質疏松以及股骨距破壞情況,25例采用普通長度柄,13例采用加長柄,因為高齡患者活動量較少,力學穩定性尚可,均取得不錯的近期效果,但遠期效果仍需長時間隨訪判定。在骨水泥注入時,應注意有可能出現的毒性反應問題,本組中1例患者因毒性反應一度出現心跳停止,搶救后恢復正常。對此,可在術中灌注骨水泥前靜脈給予地塞米松10 mg進行預防。除了掌握術中技巧,抓好術后預防,控制并發癥也很重要。本組中術后并發癥15例,占39.5%,其中老年反應性精神障礙及術后感染分別占18.4%及10.5%,有研究表明,老年反應性精神障礙在老患者手術后常見,其誘因主要有高齡、高血壓、糖尿病等,因此書中應加強這些因素的監測及控制,以減少誘發概率。此外,本組中深靜脈血栓患者2例(5%),對此,除常規給予抗凝藥物外,還應鼓勵患者多進行肌體鍛煉。
綜上所述,基于老年患者的年齡及骨強度因素,人工關節置換術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是得到多數醫師認可的,但應嚴格把握適應證、手術時機、手術技巧以及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控制等關鍵問題,同時還應嚴密觀察,長期隨訪。
參考文獻
[1] 邱貴興.骨科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2] Green S,Moore T,Proano F.Bipolar prosthetic replaceme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7(224):169-177.
[3] 魯英,羅先正.20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分析[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1991,6(1):7291.
[4] Kwong LM.Deep vein thrombosis prophylaxis:better living through chemisty in the affirmative[J].J Arthroplasty,2005,20(4Suppl2):12-14.
[5] Dobbs RE,Parvizi J,Lewallen DG.Periopera tive mobidity mad 30 day mortality after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treated by internal fixation anthrop lasty[J].Anthr Oplasty,2005,20(8):963-966.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