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揚(莆田涵江醫院病理科,福建 莆田 351111)
?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與胃癌關系的病理學臨床分析
許文揚
(莆田涵江醫院病理科,福建 莆田 351111)
【摘要】目的 探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關系。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胃癌手術切除標本47例,對所有標本行病理組織學、黏液特殊染色及免疫組化染色研究,分析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關系。結果 47例胃癌標本中腸上皮化生33例,占70.21%,其中11例為SIM,占33.33%,22例為AIM,占66.67%;腸上皮化生細胞均產生中性、唾液酸及硫酸3種黏液;其中AIM中MG7單克隆抗體和Ras癌基因蛋白P21多為陽性表達,而SIM中均為陰性。結論 胃癌的發生與AIM病變高度相關,應密切觀察,并采取積極治療,以預防胃癌發生。
【關鍵詞】胃癌;腸上皮化生;胃黏膜;病理
胃癌在我國各種惡性腫瘤中居首位,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1]。胃癌的發生是由遺傳、免疫、社會經濟狀況、飲食、年齡以及地域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相關研究表明,胃癌的發生可能與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病變有關,但一直存在爭議[2-3]。本研究為了探究胃癌與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關系,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胃癌手術切除標本47例,從病理組織發生、黏液組化和免疫組化三個不同的方面進行了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胃癌手術切除標本47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1例;年齡31~75歲,平均年齡(51.27± 9.64)歲。所有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顯微鏡下觀察。
1.2 研究方法
1.2.1 病理組織學:應用顯微鏡對常規H-E染色片進行觀察。
1.2.2 黏液特殊染色:①PAS/ABpH2.5染色:黏液為中性PAS陽性細胞顯示紅色;ABpH2.5陽性細胞顯示藍色說明為唾液酸黏液;ABpH2.5細胞呈藍色呈黃色說明黏液為混合性;②ABpH1染色:陽性細胞呈藍色說明黏液硫酸。
1.2.3 采用ABC法對胃癌MG7單克隆抗體進行免疫組化染色,根據細胞質及細胞膜顏色深淺分為強陽性(+++),中度陽性(++),弱陽性(+)以及陰性(-);ABC試劑盒由Vector公司提供。
1.2.4 Ras癌基因蛋白P21免疫組化染色采用LSAB法,細胞質為褐色表示陽性結果,不著色即為陰性;LSAB試劑盒由Santa Cruz公司提供。
1.3 腸上皮化生分類標準:腸上皮化生根據上皮腸化細胞結構與細胞形態將其分為單純腸上皮化生(simple intestinal metaplasis,SIM)和不典型腸上皮化生(atypical intestinal metaplasis,AIM)兩種類型。其中SIM的上皮細胞形態多為柱狀和杯狀,有的柱狀細胞刷狀緣比較清晰,有的并不清晰;杯狀細胞形態多不規則;上皮細胞無假復層改變且片狀居多,廣泛分布;AIM細胞構成同SIM,其中柱狀細胞質存在黏液泡,且細胞刷狀緣顯示不清晰;杯狀細胞的形態多為橢圓形,細胞極性紊亂,細胞核仁清晰可見;嚴重時上皮細胞可見假復層改變,且伴有核分裂,常與異性增生相連,也可單獨存在。
2.1 組織學觀察與分型:47例胃癌標本中腸上皮化生33例,占70.21%,其中11例為SIM,占33.33%,22例為AIM,占66.67%;異形增生23例,占48.94%,其中SIM伴異形增生1例(9.09%),AIM伴異形增生16例(72.73%)。
2.2 黏液特殊染色:不同兩種類型的腸化上皮細胞進行黏液特殊染色后,均含有中性黏液、唾液酸黏液和硫酸黏液,且黏液均存在于柱狀細胞空泡及杯狀細胞內。
2.3 免疫組化染色:對SIM和AIM標本行MG7和P21蛋白免疫組化染色,MG7結果顯示11例SIM病灶均為陰性,而22例AIM中有19例陽性,占86.36%;同時發現33例腸上皮化生病例中P21蛋白陽性灶2例(6.01%),且均為AIM。
慢性胃炎時,胃黏膜上皮轉變為含有帕內特細胞或杯狀細胞的小腸或大腸黏膜上皮組織,稱為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n,IM),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4]。IM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隨著胃病檢查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胃鏡的廣泛應用,早期胃癌的大量發現與研究,認為IM與胃癌發生具有密切的關系[5-7]。
筆者從組織學形態的角度出發,將IM分為SIM和AIM進行分型研究,結果顯示,22例AIM中有16例伴異形增生,提示AIM與異性增生關系密切;同時發現AIM中MG7單克隆抗體和Ras癌基因蛋白P21多為陽性表達,而SIM中均為陰性。由此可見,胃癌的發生與AIM病變高度相關,應密切觀察,并采取積極治療,以預防胃癌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萍,高柳成.胃鏡檢查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相關因素的臨床分析[J].北京醫學,2007,29(12):753.
[2] 王琳.p53和mdm2蛋白在單純腸上皮化生、不典型腸上皮化生中的表達及與胃癌關系的病理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3] Eun CS,Kim BK,Han DS,et al.Differences in gastric mucosal microbiota profil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intestinal metaplasia,and gastric cancer using pyrosequencing methods[J]. Helicobacter,2014,19(6):407-416.
[4] 張麗娟,李寶慧.70例胃癌與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病變的臨床病理觀察[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8(4):350-351.
[5] 高澤立,張成,盛飛英,等.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胃上皮內瘤變與胃癌的組織發生[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19):1981-1984.
[6] 鄭優優,左秀麗.共聚焦微探頭在胃黏膜腸上皮化生、上皮內瘤變、胃癌中的診斷價值[D].濟南:山東大學,2015.
[7] 王善娟,毛峻嶺,張燕華,等.窄帶成像技術對胃癌高危人群的早期胃癌及腸上皮化生診斷的準確性[J].中華消化雜志 2015,35(11):758-759.
中圖分類號:R73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