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澤(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中醫院,遼寧 朝陽 122400)
?
不同部位靜脈留置套管針致靜脈炎的觀察及護理
袁 澤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中醫院,遼寧 朝陽 122400)
【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部位與靜脈留置套管針引發靜脈炎的關系,總結護理方法。方法 回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266例靜脈留置套管針患者臨床資料,其中37例發生靜脈炎,分析靜脈炎發生原因,總結護理方法。結果 不同部位靜脈留置套管針致靜脈炎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因為穿刺部位不當造成的,由于反復穿刺造成靜脈血管管壁與內膜損傷,受損后血小板凝集成塊,引發血栓性靜脈炎;由于遠端靜脈血液回流速度較慢,造成血液滯留引發靜脈炎。并且不同部位靜脈炎發生率受輸液時間影響不同。結論 靜脈留置套管針應固定在合適的部位,并應加強穿刺部位與留置針的護理,以減少靜脈炎與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不同部位;靜脈留置套管針;靜脈炎;護理
靜脈留置套管針屬于頭皮針的換代產品,特點在于套管柔軟,適用于長期留置,而并不會對血管造成損傷,因此在臨床上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1]。通過靜脈留置套管針的應用,可達到保護血管,滿足多次輸血與快速補液的作用,同時減少患者因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而近年來,由靜脈留置套管針引發的靜脈炎也引起了護理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根據相關靜脈炎判斷標準,靜脈炎通常表現為局部紅、腫脹、硬結、疼痛,或者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2]。回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266例靜脈留置套管針患者臨床資料,其中37例發生靜脈炎,現對相關問題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回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266例靜脈留置套管針患者臨床資料,男163例,女103例;年齡3~84歲,平均(40.1±5.7)歲;靜脈留置套管針留置時間2~15 d,平均(4.1± 0.4)d。其中上肢穿刺162例,頭皮穿刺32例,鎖骨下靜脈穿刺29例,下肢穿刺43例。
1.2 穿刺方法:穿刺針采用國產的靜脈留置管前與鎖骨下穿刺針,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穿刺針型號與穿刺部位。穿刺前檢查套管針包裝是否存在破損,是否在有效期內。穿刺前進行消毒,消毒范圍應超過8.0 cm×8.0 cm,皮膚干燥后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推進套管。退針時,放緩速度,保護血管防止穿破,確保穿刺點的無菌。采用透明無菌貼膜對穿刺部位進行固定,標明穿刺的時間,并簽名。
1.3 結果。上肢穿刺:162例患者中,靜脈炎發生19例,所占比例為11.73%。頭皮穿刺:32例患者中,靜脈炎發生1例,所占比例為3.13%。鎖骨下靜脈穿刺:29例患者中未發生靜脈炎。下肢穿刺:43例患者中,靜脈炎發生12例,所占比例為27.91%。不同穿刺部位間的靜脈炎發生率具有顯著差異(P<0.05)。
2.1 靜脈炎發生與穿刺部位有關:相關臨床實踐報道指出,肢體遠端)靜脈留置套管針的靜脈炎發生率顯著高于近端靜脈,下肢高于上肢。這是因為下肢具有較多的靜脈瓣,在重力作用下四肢下垂遠端血流回流緩慢,進而造成血管血液的滯留,形成血栓導致靜脈炎的發生。而下肢靜脈給藥時,液體與藥物的滯留時間更長,血液回流緩慢,形成血栓[3]。本組研究中,下肢穿刺43例患者中,靜脈炎發生13例,所占比例為30.23%,與上肢穿刺靜脈炎的發生率差異顯著(P<0.05)。而頭皮穿刺與鎖骨下靜脈穿刺的靜脈炎發生率非常低,明顯少于上肢穿刺(P<0.01),由于鎖骨下靜脈穿刺的操作較為復雜,要求較高的技術,若操作不嫻熟將可能引發其他的并發癥,如出血等。
2.2 不同部位靜脈炎發生與套管針留置時間有關:相關報道指出,靜脈留置套管針靜引發的靜脈炎與套管針的留置時間具有明顯的關系,靜脈炎的發生率隨著留置時間的延長而增加[3]。本研究中,不同部位靜脈炎的發生也與留置時間具有相關性。根據相關護理標準,以3~5 d較適宜(美國靜脈輸液協會護理):①置管時間低于3d的患者150例,靜脈炎發生率4.00%(6/150);②置管時間在4~6 d的患者77例,靜脈炎發生率14.29%(11/77);③置管時間超過1周的患者39例,靜脈炎發生率38.46%(15/39)。同時,不同部位的靜脈炎發生情況不同,鎖骨下靜脈穿刺時間5~15 d,平均8.3 d,未發生靜脈炎;頭皮靜脈穿刺<4 d,靜脈炎發生率3.13%。結果提示,輸液時間越長靜脈炎的發生率也就越高。
3.1 為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在行靜脈留置套管針的至關前,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套管針相關的知識,告知患者靜脈留置套管針的重要性,以及用于治療的必要性。并將常見的并發癥與預防措施告知患者與其家屬,從而讓患者及其家屬能夠較好的配合。
3.2 做好穿刺前的準備。在穿刺前,護理人員必須清潔雙手,使用肥皂與消毒劑清潔,進而對于外源性污染進行預防,降低污染。
3.3 合理選擇血管。穿刺前了解患者四肢的外傷史,并選擇富有彈性,粗且直的血管用于穿刺,避開關節與靜脈瓣和受傷的肢體部位。若患者患有皮膚病、血栓性靜脈炎禁止穿刺,同時患者感染處也必須避免穿刺。
3.4 穿刺嚴格無菌操作。在穿刺之前對患者的皮膚與血管情況進行評估,患者須在穿刺前使用肥皂清洗穿刺部位,減少感染。穿刺操作熟練正確,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在局部皮膚消毒后,皮膚干燥之后行穿刺,避免消毒液侵入血管,造成因化學刺激引發靜脈炎。連續輸液患者,每天必須更換1次輸液器,每周更換肝素帽不得少于1次。置管時盡量選擇上肢,避免下肢。當發生局部紅、腫脹、疼痛等癥狀時及時處理,在早期(48 h內)采用50%硫酸鎂濕敷,超過48 h采用熱毛巾敷或者理療[4],減輕炎性反應,促進血液循環。
3.5 正確進行封管。封管時避免用力過猛,增大血管內的壓力和管壁通透性,引起穿刺部位的腫脹與外滲。在進行封管時,采用生理鹽水封管,注射器抽取3~5 mL生理鹽水注入肝素帽,封管采用脈沖正壓式封管,然后關閉留置針針夾。當套管針延長管出現少量的回流血液,應告知患者與家屬,血液經肝素化不會發生堵管。
3.6 靜脈給藥與輸液護理。在給藥或者輸液前應對患者穿刺部位進行觀察,是否存在紅、腫脹、疼痛等情況,確認套管針的通暢,無血凝塊,方可進行接液。當檢查到存在堵塞,應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入肝素鈉生理鹽水并封管30 min,或者抽取小血栓,以促進管內恢復通暢。
采用靜脈留置套管針能夠有效的減少靜脈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因此在臨床上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在套管針的臨床操作與護理中,應及時讓患者了解到相關的知識,掌握常見的預防靜脈炎的方法,密切的觀察穿刺部位與皮膚,避免患者肢體的大幅度活動。在采用套管針進行穿刺時,應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和血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而采用套管針輸液或者給藥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強化對輸液的管理,保證管道與靜脈的暢通,提高護理質量減少靜脈炎的發生,提高護理效果[5]。
參考文獻
[1] 閆麗輝.不同部位靜脈留置套管針致靜脈炎的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9):809-810.
[2] 王志瓊.靜脈留置針致靜脈炎原因及護理[J].中外醫療,2011,30 (29):87.
[3] 張友娟,宋啟慧.不同穿刺部位靜脈留置針與留置時間致靜脈炎的臨床觀察[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6):128-129.
[4] 楊仕英.靜脈留置針不同部位留置時間觀察及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58-59.
[5] 張寶蘭.不同部位靜脈留置套管針引發靜脈炎362例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吉林醫學,2014,35(12):2676.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6-02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