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兵,易名農,趙 廣
(1.武漢體育學院 工程與信息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2.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學校體育學·
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應用績效研究
蔣立兵1,2,易名農1,趙廣1
(1.武漢體育學院 工程與信息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2.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摘要:創新人才培養已成為國內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亟待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來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武漢體育學院理工科專業在摸索辦學過程中,建立了適合體育院校的理工科專業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包括:“主體—主創”的人才培養理念,“綜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學術競賽促進實踐創新”的培養策略,導師負責制“興趣小組”形式的第二課堂,“以科研促進教學”的培養機制。該體系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教師業務能力整體提高。
關鍵詞: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收稿日期:2014-09-26
作者簡介:蔣立兵(1981-),男,湖北十堰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領域信息技術應用.
文章編號:1004-3624(2015)01-0050-06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獻標識碼:A
Abstract: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place, we urgently buil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nstruct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which suits sports colleges. The system includes: “learning subject, instructing subject, creators” training concept,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cademic competition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practice" training strategy,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form of "interest groups" which is responsible by instructor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moting teaching" training mechanism. The system has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after several years’ practice: student’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has improved obviously, teachers’ profession ability has been raised clearly.
Construction and Performance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 Sports Colleges
JIANG Li-bing1,2, YI Ming-nong1, ZHAO Guang1
(1.Department of Sports Engineer.& Information Techonology,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entre China Normal Univ 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Key words:sports institution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體育競賽信息化、運動訓練科學化、體育交叉學科發展等因素讓體育領域對理工科專業人才需求量持續增加。為了滿足體育領域理工科專業人才的需求,國內體育院校陸續開辦了理工類專業,比如計算機應用、教育技術學、體育裝備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這為體育領域輸送了一批既具備理工科專業技能、又了解體育行業知識的專業人才。但是體育院校辦理工科專業依然存在著辦學條件較差、教學管理落后等體育院校存在的特殊問題。在高等教育創新改革的大背景下,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面對諸多特殊困難上,亟待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諸多矛盾,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1概況
1.1高等院校非常重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世界發達國家在高校人才培養上,頗為重視學生綜合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國外知名高校課程體系改革呈現出“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重創新”的特點,加強文理學科相互滲透與結合,強調專業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的傳授,加速知識更新、思路引導和創新能力培養。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側重于傳授給學生基礎性強、具有實踐性的知識,另一方面,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解放學生思想,鼓勵學生動手,主動參與創新上。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也非常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2006年7月,陳至立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明確了“大學要構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系”的要求;當時教育部部長周濟進一步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點在培養創新人才。”2007年3月,教育部頒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該意見要求各高校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1]。國內高校理工科專業也非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形式及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堅持“強化基礎、突出實踐、重在素質、面向創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方針[2]。北京工業大學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為目標,探討促進學生人人成才、全面發展的方法[3]。吉林大學提出了“以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為主線,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構建“一個核心、兩項保障、三個平臺、三種環境”為基礎的人才培養體系。華中師范大學“化學生物學”交叉復合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課題組導師制”培養體系[5]。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為適應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提出“主動實踐”的教育指導思想,探索了機械類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6]。
1.2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辦學存在著諸多困難
第一,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辦學硬件條件較為匱乏。體育院校主要以體育相關專業為主,在體育場館、體育器材、體育師資上占據優勢,但是理工科專業辦學所需要的實驗室、儀器等硬件條件相對匱乏,往往難以滿足教學科研的基本需要。第二,體育院校教學管理與理工科專業教學管理存在著一些沖突。體育院校教學管理基本按照體育相關專業設置,比如教師教學工作量大、所修課程總學時比理工科專業少、體育相關專業沒有畢業設計只有畢業論文等等。第三,體育院校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不利于理工科專業學生學習。體育生專業課一般在場館進行,打球、比賽就是學習,課下自習的時間非常少,這樣的學習方式完全不同于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學習;理工科專業課程的學習需要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學習主要靠自主學習來完成。理工科專業學生在體育院校學習環境中難免受到影響,另外一個就是缺少自習場所[7]。這些問題給體育院校辦理工科專業帶來了很多困難:教師難以達到學校規定的教學工作量,教學科研所需要的實驗室、儀器設備無法滿足基本要求,學習氛圍不太理想,學生自主學習場所難以保障等。另外理工科專業在體育院校不是主流學科,往往被邊緣化,得不到學校的足夠重視和支持。在全球高校和就業單位非常重視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背景下,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辦學與體育院校環境存在的矛盾加大了辦學難度。就業市場、辦學環境、專業發展等都要求理工科專業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1.3構建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意義
高等院校探索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武漢體育學院現有“體育教育技術”和“體育裝備工程”兩個本科專業,主要培養體育軟件開發和體育設備研發人才。這兩個專業要想得到較好發展,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與普通院校理工科專業人才培養雖然存在著相似之處,但是在辦學條件、辦學環境、教學管理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體育院校構建的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具有一定特殊性,對兄弟院校理工科專業人才培養具有一定借鑒價值。第一,有利于培養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從專業市場定位入手,改革課程體系,建立學生實踐教學基地,樹立“主體—主創”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讓學生在實踐、科研、項目、實訓、競賽環境中成長,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二,有利于提高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教學受到傳統體育專業的沖擊,學生也受到體育院校學習氛圍和學習方式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借鑒國內外其他高院理工科專業辦學模式,構建具有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提高其辦學質量和水平。第三,為體育院系理工科專業發展提供辦學思路和方法。全國絕大部分體育院校設有理工科專業,在體育大環境下辦理工科專業存在特殊性,要想能夠較好發展,需要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創新之路。
2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理念
根據體育院校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法,構建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堅持三個理念:以‘市場需求’作為人才培養導向,重視培養學生‘綜合實踐創新能力’,倡導‘科研促進教學,教學帶動科研’的人才培養理念。
2.1以“市場需求”為作為人才培養導向
高等教育第一要務就是要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人才,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務必以市場定位為導向。2010~2012年,我院分別對兩個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單位崗位技能需求進行了調研,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對兩個專業人才培養進行了重新定位。體育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掌握教育技術、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勝任各級體育機構、學校、企事業單位和其它相關部門的信息技術工作的應用型人才[8]。體育裝備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具備機械工程學、電子電工學、體育學等多學科綜合素質,掌握扎實的工學和體育科學基礎理論,能勝任體育裝備設計制造和運動技能監控與評價的應用型人才[9]。
2.2重視培養學生“綜合實踐創新能力”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曾經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畢業生會在就業市場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也會在崗位中表現出卓越的工作能力。那么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就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具體什么是實踐創新能力呢?創新能力就是個體應用發明成果開展變革活動的能力,實踐能力是個體運用知識與技能,在實踐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0]。綜合實踐創新能力是個體在實踐過程中運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能夠產生新思想、新事物乃至推動社會進步的素質。只有在教學諸多環節注重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才能讓學生形成這樣的素質。
2.3倡導“科研促進教學,教學帶動科研”的培養理念
理工科專業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要求較高,除了利用課程實踐、綜合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培養學生綜合實踐創新能力以外,有必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來。倡導“科研促進教學,教學帶動科研”的人才培養理念,讓優秀的學生積極參與到科研項目之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知識、技能,具備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意識,還能養成嚴謹求實的科研精神。一旦在學生群體中形成這種氛圍,對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學習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與學生研討過程中產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會成為教師科研選題的靈感和源泉。
3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課題組在與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其他重點院校相關專業調研訪談基礎上,結合武漢體育學院理工科專業辦學實際情況,構建了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如圖1所示)。該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包括:“學生學習主體、教師教導主體、學生創造主體”培養理念、“綜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學術競賽促進實踐創新”的人才培養途徑,導師負責制的“興趣小組”第二課堂,“以科研促進教學”的人才培養機制。

圖1 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3.1樹立“主體—主創”人才培養理念
國內著名教學論專家陳佑清教授認為:學生素質的發展機制是學生自身能動的活動,也就是說學生的有效學習過程是學生作為主體與環境、自身經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身身心結構的調整、完善和成長的過程[11]。那么素質和能力不是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而是通過教師的教導作用,引導和促進學習主體能動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按照這個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導過程中,主要功能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激發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效能感[12]。我院教師在對學生培養上,堅持樹立“教師教導主體、學生學習主體”的理念,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上,努力教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專業幾個領域內選擇重點學習方向。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講授部分一般控制在50%以內,其他時間由學生自學、實驗、實踐或討論完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實踐創新,尤其是鼓勵學生產生新思路,提倡學生采用新視角和新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具體過程如圖2所示,教師教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成為學習主體之后完成對象活動和自我活動,分別作用于對象性客體(知識、事物、他人)和自我客體(自我身心結構),在自我身心結構完善、提高的同時形成了能力和素質,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以創新活動形式體現出來[11]。“主體—主創”教學理念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貫徹的理論基礎。

圖2“主體—主創”教學過程機制
3.2構建“綜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綜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包括:課程實踐、綜合實踐、畢業實踐三個部分(如圖3所示)。每門課程除開“章節實驗”之外,必須完成一個較為綜合的“課程項目”;相關課程結束后以單獨開課的形式完成一個“模塊實踐”項目(該項目融合相關課程的知識和技術)。對某領域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參加興趣小組完成“小組實踐”項目,畢業班學生除開畢業實習之外,更重要地完成一個畢業實踐項目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熬C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亮點在于每個專業設置的2~3個獨立開課的綜合“模塊實踐”,體育教育技術專業綜合模塊實踐有:軟件綜合課程實踐、教育技術項目實踐、多媒體綜合課程實踐[8],體育裝備工程專業綜合模塊實踐有:機械原理課程實踐、機械設計課程實踐、電子綜合課程實踐[9]。另外我院學生以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工程重點實驗室為依托,把優秀學生分布在多個實驗室中(電子技術實驗室、軟件工程實驗室、數字媒體實驗室),這3個實驗室也成為了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在任何課余實踐都可以在實驗室自主學習。實踐教學基地給予了學生實踐環境和實踐條件,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自主學習實現自主發展。

圖3 “綜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3.3建立“學術競賽促進實踐創新”的人才培養途徑
學術競賽是指與學科相關的以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通過實踐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活動。學術競賽是一種可行的教學行為,有著常規教學不能相及的特殊的創新教育功能,它能培養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興趣,使其具備發展型的知識結構、探究型的學習方法[13]。學術競賽在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實踐能力,在倡導素質教育中提高學生解決實踐問題能力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明確把加強學科競賽工作納入到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這一重要建設內容之中[14]。這也充分說明了教育部對學術競賽重要作用的肯定。我院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各級各類學術賽事(電子設計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機械設計大賽等);同時組織舉行每年一度的校內科創文化節(包括軟件設計大賽、網站設計大賽、賀卡設計大賽、DV大賽、平面設計大賽、課件設計大賽等)。利用學術競賽平臺,建立“學術競賽促進實踐創新”的人才培養途徑對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價值。
3.4開展導師負責制的“興趣小組”第二課堂
導師負責制本是研究生培養模式,但這里的導師負責制是指導師對興趣小組“第二課堂”的學生課外學習負責。第二課堂是在第一課堂之外,在教師指導下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開發潛力,培養學生探索創造和應變能力,特別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的的有組織、有計劃、有要求的教學活動。導師負責制的“興趣小組”第二課堂是指學生經過大學一年級基礎專業課程學習之后,選擇一個“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由“興趣小組”指導教師完成對興趣小組的教學,教學形式包含授課、指導、討論、項目等形式。我院為本科生開設軟件設計、平面設計與動畫制作、網站開發、視頻節目制作、電子技術、機械設計等6個興趣小組,每個興趣小組配備若干教師組成的導師組,導師組為學生提供第二課堂的教學與指導,每個導師組有一名組長,組長負責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安排。在小組內形成高年級帶低年級的“傳幫帶”的學習形式。實踐證明在我院實施6年的“興趣小組”第二課堂,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5形成“科研促進教學”的人才培養機制
有學者指出科研是大學活力的源泉,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缺一不可[15]。以科研促進教學是提高大學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蒲胁粌H可以增強教學的深度、拓展教學的廣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師知識結構、完善教師的知識體系,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科研項目之中,不僅可以深化其知識結構,還可以培養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研方法。武漢體育學院在理工科辦學過程中,始終倡導教師“科研促進教學”,形成了“科研促進教學”的人才培養機制。首先,重視教師的項目申報和科研工作。學院積極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情況申報各類科學研究項目和教學研究項目,教師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時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科研項目指導學生。其次,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大力倡導教師將科研任務分解到課程實踐、綜合實踐、興趣小組項目實踐、畢業設計之中。第三,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利用教研成果促進教學改革。鼓勵教師根據專業教學需要申報省級和校級教學研究課題,對優秀案例和先進經驗進行推廣和表彰。
4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踐績效
理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幾年教學實踐中得到了肯定,整體績效良好,具體表現在:學生科研成果業績喜人,實踐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教師業務能力整體提高。
4.1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學生在學院和老師們的鼓勵下,積極參加各類科創活動和各類競賽,并且獲得了喜人的成果。在201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中,我院獲批24項學校項目,獲批17項省級項目(占全校56.7%),獲批7項國家級項目(占全校70%)。在每年的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其他科創賽事中,我院學生都能夠取得省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近4年學生科創獲獎情況見表1。除此之外,幾乎每個學生都會參加由我院主辦的學校“科創文化節”,學生參賽作品質量越來越高,數量越來越多。在對畢業生就業單位調研中,有54.3%單位對畢業生動手實踐能力肯定和認可。

表1 理工科專業學生科創獲獎情況一覽表(項)
4.2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在一系列措施實施后,武漢體育學院理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兩個專業近4年就業率和讀研人數見表2,始終在學校所有院系中名列前茅。本科畢業生獲得省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比率較高,見表3。我院學生在全校各部門網站制作、勤工儉學等工作中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用人單位的調研的數據顯示:82.9%的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表現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所占比例分別為28.6%、54.3%。

表2 武漢體育學院理工科專業就業率及讀研人數

表3 畢業生獲得省級優秀學士論文比率
4.3教師業務能力整體提高
在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改善的同時,教師們的業務能力整體得到提高。從教師的職稱和學歷提高上來看,目前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比率達到48%,碩士以上學歷人數達到96%,博士或在讀博士比率達到60%以上。近4年中,我院增加了5門不同層次的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增加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和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青年教師在兩年一度的學校教學基本功大賽中連續獲得喜人成績。教師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較大進展,主持的立項課題數量連續遞增(見表4)。

表4 教師主持科研課題立項數目一覽表(項)
5結語
在高等教育創新改革浪潮中,體育院校理工科專業在辦學困難的背景下,亟待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改善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以適應社會市場需求。武漢體育學院理工科專業借鑒其他高校理工科專業辦學經驗,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經過若干年的積累,構建了適合體育院校的理工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踐證明,該方案對提升理工科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改善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馬陸亭.如何構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N].中國教育報,2006-10-16,第7版.
[2]張廣.搭建“雙發”科技實踐平臺培養優秀創新人才[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1):37-38.
[3]董曉梅.地方工科院校國際化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2):72-75.
[4]高淑貞,郭巍,杜曉娟,等.學科綜合環境下地質學本科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探索[J].中國地質教育,2012(1):46-49.
[5]萬堅,梁德娟,于翔,等.“化學生物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大學教學研究,2009(5):31-33.
[6]李培根.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之我見[J].中國高等教育,2008(5):20-21,38.
[7]易名農,陸淳,蔣立兵,等.體育信息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5):71-74.
[8]武漢體育學院體育工程與信息技術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方案2013版,2013-06.
[9]武漢體育學院體育工程與信息技術學院.體育裝備工程專業培養方案2013版,2013-06.
[10]付保川,張兄武,徐宗寧.以強化實踐創新能力為導向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重構——以蘇州科技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2):45-47.
[11]陳佑清.教學論新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99-302.
[12]蔣立兵,陳冬梅,張靜.基于B-Learning的《現代體育教育技術》立體化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6):91-95.
[13]李金昌,林家蓮.實踐教學與學科競賽相結合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1):1-3,16.
[14]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