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城,李建英
(1.嘉應學院 體育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2.山西大學 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體育社會學·
國家利益視域下的體育強國解讀
張長城1,2,李建英2
(1.嘉應學院 體育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2.山西大學 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體育強國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國家利益。在分析國家利益的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以及建構主義等哲學內涵的基礎上,研究了體育強國的國家利益。新現實主義更加注重國家生存與安全利益,新自由主義則更加強調權力,而建構主義則更加強調國家互動中的國家身份,而哪種國家利益更重要則取決于“時間與環境”。
關鍵詞:體育強國;國家利益;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建構主義
收稿日期:2014-09-22
作者簡介:張長城(1973-),男,安徽宿州人,講師,博士,山西大學體育學博士后,研究方向: 體育文化軟實力.
文章編號:1004-3624(2015)01-0001-07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獻標識碼:A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strong sports country is to pursue national interests. Based on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of new-realism, new-liber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the paper researches national interests of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New-realism pays more attention to national survival and security interests, new-liberalism focuses more on national power, and constructivism puts more emphasis on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state’s interactions. Which national interest is more important is to depend on time and environment.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廳科技攻關研究項目(142102310296)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15-GH-172) 2012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體育類)(12BTY006)
Explanation of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From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nterests
ZHANG Chang-cheng1,2,LI Jian-yi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15, China;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Key words:strong sports country; national interests; new-realism; new-liberalism; constructivism
0前言
體育強國不僅是一個實踐問題,更是一個理論問題。無論人們如何理解體育強國,比如是通過體育以實現強國之目的,亦或是強國的體育,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最大可能地、最大限度地追求或實現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國家面對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維護國家和民族生存和安全的基本原則,是國家制定對外政策和開展對外各項活動的根本依據。因此,本文試圖以國家利益理論為指導,探討體育強國的國家利益之所在,以便為制定體育強國之戰略提供理論參考。
1國家利益內涵的哲學解讀
國家利益是一個歷史概念。早在16-17世紀,具有現代國家意義的意大利、英格蘭等國家等就把“利益”作為外交行為的指導方針[1]。而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及其不同理論模式下,國家利益的含義也會各不相同。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利益理論主要包括理性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以及建構主義理論所包含的國家利益的基本理論。
1.1現實主義的國家利益
無論是經典現實主義學派,還是新現實主義學派,無不表現出對國家利益的執著。古典現實主義學派以摩根索(1904——1980年)為代表,其經典著作《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斗爭》(1948年)提出了最簡潔、最著名的國家利益理論觀——以權力來界定國家利益。摩根索認為,國際政治處于無政府狀態,國家行為具有自助特征[2],迫使國家把追求權力作為國家最現實的國家行為。國家就像球桌上碰撞不斷的彈子球,相互碰撞是不斷運動的動力(臺球模型理論),在彈子球模式下,國家是協調一致的整體,有一套客觀存在的整體利益。最根本的國家利益就是國家的生存和安全。在摩根索看來,國家利益具有至高無上性和排他性,絕不允許超國家利益(或國際利益)或他國國家利益篡奪和損害國家利益之上。
華爾茲提出了新現實主義的理論,把無政府秩序和自助體系、權力分配、國家利己特征和生存需求都設定為國際關系理論的核心概念,并把國際關系研究都集中在體系結構上,因此學術界也稱之結構現實主義的理論。新現實主義只有國際體系和國家行為兩個基本變量。新現實主義把權力作為一種可使用的手段,國家最終關心的不是權力而是安全,國家安全是國家最根本的國家利益[3]。華爾茲認為,國際體系結構的排列是無政府秩序,國家的功能(在國內建立秩序,對外進行防御)是相同的,國家間的區別在于實力或者國際體系的威望,而國際體系的結構是根據單元之間的能力的分配來界定的。所謂能力的分配是指物質權力資源(特別是經濟和軍事權力)在體系內的集中程度。在華爾茲看來,與物質無關的其他國家特征,比如意識形態或好戰心理,以及國家間的友好或敵對關系,都排斥在結構之外。可見,經典現實主義把權力作為國家利益的實體,而新現實主義則把權力作為一種手段,國家安全則是最根本的國家利益。盡管二者有所不同,但是都認為國家利益的構成是物質性的。
然而,在全球化和國際社會的社會性的不斷增強的背景下,現實主義的國家利益觀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它無法兼顧國家利益的國家性和國際性,無法適應國家利益與國際利益融合發展、國家間利益的相互性和共同性日益凸顯的趨勢,無法滿足國家間相互依賴趨勢之時代要求。
1.2新自由主義的國家利益
新自由主義的代表羅伯特·基歐漢,承認國家的理性與單一性特征,承認無政府狀態是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征,認為國際制度是國際體系進程的基本特征,國家是國際體系中的行為主體,進而形成只有國際制度和國家行為兩個基本變量的高度科學的系統理論——新自由主義理論,也稱為新制度主義理論。在其《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的合作與紛爭》(1984年)的經典著作中,他從國家行為目標的角度,把國家利益界定為“財富與權力”。這一概括避免了國家利益界定的空泛和籠統,同時認為財富與權力的關系視為整體且互相補充與前提[4]。
在羅伯特·基歐漢看來,財富是“獲得滿意的手段”,就是指國家的經濟繁榮,國家富裕[5]。過去,軍事安全是國家追求的中心,而現在——在一個相互依賴日益強化的世界里,經濟問題的支配權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國家權力首要的不是來源于軍事權力,而是經濟權力。財富既包括物質性因素,又包括非物質性因素,這就使得國家利益的內容更加復雜和多樣。權力是羅伯特·基歐漢“國家利益”思想的又一核心概念,并把權力分為硬權力和軟權力兩類。硬權力就是指物質性的有形的力量,比如,軍事、經濟等,而威脅或利誘始終是硬權力的核心內容。軟權力是指非物質性的無形的力量,比如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價值觀的影響力等,其顯著特征就是通過吸引而不是強迫發揮作用。
羅伯特·基歐漢認為,當代國際社會具有“自助”和相互依賴混合的特征,這就決定了國家利益具有二重性。國際社會的“自助”性質,就決定了國家是自私的,利己的,國家間利益是一種對抗的、沖突的“零和”關系。國際社會的“相互依賴”特征,就決定了國家間利益是共同的、互利的“非零和“關系”。隨著國家間相互依賴關系的發展,國家間利益關系也日益相互交織在一起,而其相互性和互惠性也日趨增強,因此,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國際融合是實現國家根本利益的必然選擇。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爭論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國際關系爭論的重心。但是兩派理論也在朝著理論趨同的方向發展。在國家利益上,兩派都堅持理性主義,認為國家是國際關系的行為體,國家利益是給定的因素,兩派都接受物質主義,不承認觀念的實質性意義,國家利益表現在物質收益上。
1.3建構主義的國家利益
基于整體主義方法論和理念主義的世界觀,亞歷山大·溫特構建了建構主義關系理論,從而也成為20世紀90年代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最重要的代表。溫特從思維范式上顛覆了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主流理論的根基,從而創立了自己的建構主義理論。溫特認為,國際體系是處于無政府狀態,但是體系是否體現自助性并不取決于無政府狀態,而是取決于體系內成員之間的身份關系[6]。在實踐互動中構建的體系內各成員的身份決定了各成員的行為。敵人身份則體現為行為的自主性,而朋友身份則體現行為的他助性。溫特還認為,體系的無政府性并不必然導致權力政治,而權力政治是社會構建的,是在雙方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在此基礎上,溫特進一步指出,無政府狀態本身沒有任何邏輯而言,一切都取決于國家之間共有的觀念結構。無政府狀態歸根到底是國家造就的[7]。
建構主義認為國家利益不是給定的因素,不是外生于國際體系之外,而是由體系建構的,并且觀念在構建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這是因為觀念有三種可能的性質狀態,一是霍布斯文化的敵對狀態,一是洛克文化的競爭狀態,一是康德文化的相互友好狀態,而不同的觀念就會界定雙方是敵人、競爭對手還是朋友等不同的身份。國家身份則決定了國家利益。身份是國家利益的前提條件。在相互敵對的霍布斯文化中,因為通過零和博弈實現各自的利益,而使國家處于安全困境。在相互競爭的洛克文化中往往在尊重對方生存的前提下確定自己的利益。在相互友好的康德文化中,國家利益既包括自身國家生存的利益,更有關乎整個集體的利益。國家利益則決定國家行為,因此,相互敵對的霍布斯文化必然產生零和博弈特征的行為,即自助、無限使用暴力和權力政治的行為。相互競爭的洛克文化必然產生有限暴力、注重絕對收益等行為,而在相互友好的康德文化中則會出現非暴力及互助原則下的多元安全共同體和集體安全體系[7]。
通過對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分析,三種理論都認為國家存在物質性利益,國家是單一性的行為體,國際體系存在無政府狀態。應該看到,三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所產生的時代歷史背景是不同,所面臨的國際問題也各部相同。因此,我們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這些理論,應立足于當代國際社會體系,汲取其合理內核,解決國際體系實踐所面臨的問題。在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國家的生存與安全面臨新的挑戰,生存與安全成為國家最低的和根本的利益。隨著國際社會的社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家間相互依賴程度也日趨加深,經濟交往日趨頻繁,而爭奪權力和財富(經濟利益)的斗爭也日趨激烈和復雜。國際社會的社會化也使社會建構的國家身份成為國家利益的潛臺詞和獲取手段。 基于此,我們可以通過國家的生存和安全、國家的權力和財富(經濟利益)以及國家的身份等來考察國家利益。
2體育強國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國家利益
2.1國家本質上是利己的
國家本質上是利己的。首先,國家事實上由具有共同特征的個人組成,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的抽象。新現實主義一直把國家作為國際關系的行為主體,并以微觀經濟學定義個人/公司的方式,把國家定義為利己的、單一性的理性行為體。現實主義者漢斯·摩根索認為:“人類行為中,邪惡無處不在[8]。” 人的天性中存在陰暗的一面,人與人之間的政治斗爭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人類內心存在一種統治別人的欲望。因為人是利己的,所以現實主義者認為國家是利己的、自私的,本質上國家間的利益是沖突的、相悖的。其次,新自由主義與新現實主義一樣同屬于理性主義,承認國家行為體的理性主義假設,認為國家具有自私性和自利性。羅伯特·基歐漢認為國家是利己主義者,尋求自我利益是國家利益的核心[5]。與現實主義不同的是,新自由主義不但承認國家利益的自助性,而且認為國家間相互依賴而形成共同利益。最后,建構主義也認為大多數情況下,國家是利己的,與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所不同的則是建構主義關心國家利益是如何產生的。同時認為,自我利益并不意味著忽視他者利益,或拒絕與他者的合作或幫助他者。可見,無論是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還是建構主義,盡管它們之間存在差異,但是,國家在本質上是自私的卻持一致觀點。
國家本質上是利己的,表現在國際競技體育領域,爭奪金牌永遠是國家最根本的目標,國家行為體現在爭奪金牌的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形成了一種零和博弈的關系,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家獲得金牌,而另一個國家就失去了獲得金牌的可能[9]。”一個國家申辦奧運會的成功,也就意味著其他國家失去主辦奧運會的機會。在國際體育領域,國家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一種競爭關系,這必然導致國家追求自身利益和并使利益最大化。
2.2國際無政府狀態迫使國家追求自己的利益
新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影響國家行為,而新自由主義則認為國際制度影響國家行為。盡管二者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基于國際社會是無政府這一前提。“建立在主權行為體之上的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的,沒有俯視一切的權威來提供安全與秩序[8]。”新現實主義認為無政府狀態必然使國際體系是自助體系,迫使國家追求自己的利益。新自由主義的制度只能改變國家的行為,但是,卻不能改變國家的利益。建構主義也承認國際社會是無政府的,也并不否認國家行為的動機是國家利益,只是更加強調國家利益是社會建構的。可見,無論哪種學派,都承認國際無政府狀態是國家追求自己利益的前設,國際無政府狀態迫使國家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
自現代奧運會誕生以來,國際奧委會已經發展成為組織和制度健全的國際體育組織,但是就國際政治體系而言,它仍然是無政府的,仍然擺脫不了政治的影響和干擾。北京奧運會前西藏拉薩“3.14”的打砸搶暴力事件和北京奧運會法國巴黎圣火傳遞受阻事件都充分說明,任何國際體育組織都難以脫離國際政治。國際體育體系的制度化整體水平較低,其無政府狀態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參與國際體育體系的國家可以根據自身國家利益的需要,自主選擇是否參與國際體育體系,而一旦參與到這個體系中,利益的分配方式則是無政府的邏輯。利益是國家行為最根本的動因和原則。因此,“唯一能夠持久的聯合方式,就是國家之間沒有任何利益沖突[10]。”
3體育強國的國家利益
3.1體育強國的生存與安全
生存與安全是國家的最低的和最根本的國家利益。以奧運會為代表的國際重大體育比賽或其它國際體育交流既是一種身體文化,更是一種重要的政治資源。世界各國,特別是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無不參加這些重大的國際比賽,重視體育文化的國際交流,藉此擴展生存和安全空間,或增強本國的國際影響力。中國奧運史其實就是中國擴展生存和安全空間、增強國際影響力的歷史。
為了爭取國際的理解和支持,維護國家的生存和安全,當時的國民政府派劉長春等參加了1932年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與此同時,日本侵略者為騙取世界各國的承認,扶持偽滿洲國,分裂中國,卻電告國際奧委會,擬派劉長春代表偽滿洲國參加奧運會。奧運會后,國際奧委會派員考察了中國的北京和上海,并強烈譴責了日本在中國的暴行。然而,同樣是為了國家的生存和安全,1954年新中國為了揭穿某些國家在國際上制造“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的陰謀,毅然決然地退出了國際奧委會。但是,在1984年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不但回到了國際奧運會的大家庭,而且獲得輝煌戰績,位列金牌榜第四,這說明中國在國際上的生存和安全狀況得到空前改善。2008年中國又成功舉辦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而且獲得金牌數第一的歷史性好成績,中國為自己的生存、安全乃至于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國際氛圍。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國際聯盟和集體安全為主要形式的威爾遜自由主義成為國際關系的主導理論。中國參加1932年的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實際上就是通過國際組織,實現維護國家生存和安全的訴求,是自由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而新中國退出國際奧委會,恰恰是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國際生存環境異常困難之時。這一時期,國際關系強調權力和利益,現實主義大行其道。中國重新回到國際奧運會的大家庭歷史背景則是華爾茲把無政府和自助體系、權力分配、國家利己和生存需求等作為為核心概念的新現實主義國際理論產生重大影響歷史時期。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則是處于建構主義理論與新自由主義理論和新現實主義理論分庭抗禮的時代背景下。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國際體育領域是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組織部分,是維護生存和安全國家利益的重要場所。國際政治的影響也投射到國際體育領域,不同歷史時期國家行為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國家利益。在自由主義時代背景下,通過體育國際組織以維護國家利益,在現實主義的國際背景下,國家以追求權力以獲得國家利益,而在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分庭抗禮的時代背景下,國家應以自己的實力為基礎、根據自己的判斷(或觀念),利用體育國際組織(國際制度)以維護國家的生存和安全利益。
另外,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國家通過參加競技體育比賽來拓展國家特殊的生存和安全空間,比如可以增強國際溝通,贏得國際信任,位居金牌榜前列可以展示國家的綜合實力,凸顯國家身份,宣揚國家的理念,樹立國際形象等。
3.2體育強國的權力與經濟利益(財富)
3.2.1體育強國的硬權力與軟權力 。經典現實主義的奠基人摩根索認為“政治權力是權力行使者與權力行使對象之間的心理關系。前者影響后者的意志而對某些行動有支配力量[11]。”顯然,權力是一種支配關系,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具有控制和影響,是一種影響。因此,摩根索的權力概念在中文中就是力量加影響力。有的學者,比如約瑟夫·奈,就把影響力冠之為“軟權力”,而所謂的力量則是“硬權力”。新自由主義者基歐漢則把“權力”視為國家行為體之間的“非對稱相互依賴”,較少依賴行為體能夠利用自身的相對獨立作為權力的來源[12]。基歐漢進一步指出,隨著世界各國社會政治經濟相互依賴的不斷深化,權力的要素也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權力可以區分為資源權力和行為權力,而行為權力又可以分為“硬權力”和“軟權力”。盡管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對權力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認可權力分為硬權力和軟權力。因此,我們可以吸收二者的合理內核,分析體育強國的硬權力和軟權力。
體育強國的硬權力。硬權力主要是指物質性力量,在現實主義者看來就是指有形的物質性資源,比如地理因素、自然資源、工業能力、軍事準備、人口等,而在新自由主義看來,就是利用威脅或獎勵的手段,讓別人做他們不愿意做的能力,即強調物質性資源的使用。但是,二者都強調硬權力的強制性和強迫性。實際上,物質性資源為硬權力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前提,而物質性資源的具體使用才能彰顯擁有物質性資源的價值和作用,才能達到物質性資源擁有者的目的。因此,體育強國的硬權力既包括物質性的體育資源,也包括有目的的使用這些物質性資源,并實現物質性資源價值和作用的能力。比如,在1932年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競技體育水平較低,競技體育人才數量較少,競技體育的物質性資源稀缺,因此盡管在政治上實現了粉碎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的根本目的,但是,取得優勝成績的直接目的卻未能實現。新中國成立后,為粉碎少數國家在國際上制造“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的政治陰謀,中國依然決然退出國際奧委會。而當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盡管體育事業突飛猛進,但是,整體水平較低,體育硬權力卻不硬。在1984年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特別是在2008年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體育物質性資源的整體水平較高,并且取得了優異成績,塑造了中國體育在國際上的新地位,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成果,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國家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
體育強國的軟權力。軟權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制度政策等非物質性力量。現實主義者往往把民族性格、國民士氣、外交質量和政府質量等無形的國家權力看作軟權力,也就是影響力。在新自由主義者看來,軟權力就是利用文化、價值觀等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通過非強迫的方式獲得想要的結果的能力。可見,現實主義者更強調軟資源的擁有,而自由主義者則更加強調軟資源的利用和作用效果。軟權力必須以硬權力為基礎,在國際關系中,一個硬權力匱乏或缺少的國家是無法擁有真正的軟權力,無論是硬權力,還是軟權力,只有針對世界性或區域性大國才更有意義。體育強國的軟權力就是指各項體育事業發展水平一流的國家,所擁有的體育文化吸引力、體育價值觀吸引力、體育體制吸引力和塑造體育國際規則和國際形象等影響力。體育文化的軟權力就是指“和、合”傳統體育文化的吸引力。體育價值觀吸引力一方面指“以人為本”的本體論價值觀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指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工具性價值觀的吸引力。體育體制吸引力特指使我國體育事業,特別是競技體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舉國體制”的吸引力,塑造體育國際規則能力就是一個國家在國際體壇的話語權,而國際形象則是國家非常重要的軟權力。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傳統體育文化無法與以工業文明為基礎的西方體育文化相抗衡,競技體育整體水平較低,體育強國的軟權力就無從談起。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北京奧運會以來,中國的競技體育整體水平躍居世界前列,而與此同時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異化現象又日趨嚴重,體育強國的軟權力才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和重視。但是,與世界體育強國相比,在當今世界體育格局中我國體育強國的軟權力差距還很大。
3.2.2體育強國的經濟利益(財富)。經典現實主義把權力作為目標,新現實主義則把權力作為手段,但是二者最根本的目的都是國家的“生存與安全”。但是基歐漢則認為“僅僅建立在可界定的權力潛能基礎上的理論,已被證明是及其蒼白無力的,事實上權力的根本目標是經濟利益,是為了奪取“財富”。在基歐漢看來財富就指國家的經濟發展、國民富裕[5]。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基本方針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我國體育事業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基本發展的的各項要求,既要為其他社會經濟建設提供精神支持和人力保障,更要成為我國經濟事業整體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強國的經濟利益就是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促進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世界有代表性的經濟大國和體育強國中,絕大多數國家的體育產業規模平均達到了GDP比重的2.13%。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成熟工業化發展階段,其顯著特征則是城鎮化加速和產業結構劇變,特別是體育服務業的迅速擴張。體育產業已經成為消費型產業中的最有魅力的朝陽產業。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世界實體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國外的經驗表明體育產業已經成為提高改善經濟結構、提升社會人氣、促進經濟由短期回暖向中長期轉化的亮點產業。顯然,體育強國的經濟利益主要就是通過體育產業創造財富。
體育強國的權力與財富是辯證統一的,權力的目標是財富,權力是實現財富的手段,二者不可分割,國家在追求權力的過程中也包含著追求財富。
3.3體育強國的身份
3.3.1體育強國的互動特征。以溫特為代表的建構主義者認為,“國家的身份和利益不是預先給定的因素,而是在國家之間的互動中得以構建的[13]。”在互動中,國家相對他者構建并確定自己的身份,同時也賦予了他者相應的對應身份。國家互動不但構建了體育全球化的體系,而且國家以某種身份(角色)參與體育全球化體系結構的活動,而其他國家則會根據其貢獻大小、文化和政治方向等而形成新的身份印象,也就是體育全球化構建了體育強國之國家身份。體育強國的互動具有明顯的特征:第一,國際體育組織在國家互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國際體育組織歷經百年發展,已經形成一套科學、嚴密、權威的體育制度,加速了國家間互動的頻率,并越來越對國家的身份產生重要影響。體育強國必須依照體育國際體系結構的要求,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考慮如何成為國際體系中的重要一員,而非一般成員。必須謀求在體育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培養更多的國際體育組織需要的高端人才,爭取和維護國家正當利益。第二,體育強國更加強調國家身份。以奧利匹克運動會為代表的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大都要求參加者必須以國家的身份參加國際體育賽事和各項體育活動。國家作為行為主體參加各種賽事和體育活動不但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而且其政治意味更加濃厚。體育強國已經成為國家身份的顯著性標志。第三,體育,特別是競技體育的國家化,更進一步提高了國家互動的頻率。體育的國家化主要是國家利用行政、立法、經濟等手段,參與體育事業管理,提高國家體育水平,增強國際影響力。體育國家化主要表現在為國家動用各種資源積極承辦或主辦有國際重大影響的賽事活動,而更為顯著的則是國家大力發展競技體育,提高競技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體育強國首先就是競技體育強國。體育國家化的根本原因則是國際重大賽事中國家身份的意識的覺醒和加強。
3.3.2體育強國的身份是觀念的產物。建構主義認為,身份是共有觀念的產物,而共有觀念則是來源于國家行為體之間的互動。根據觀念的不同,一國對他國的身份一般界定為敵人、對手或朋友。溫特經常用500件英國的核武器與朝鮮的5件核武器對美國的威脅大小來說明觀念的作用。美國和英國是朋友關系,而美國和朝鮮是敵人關系,所以朝鮮的5件核武器要比英國的500件核武器對美國的威脅更大。觀念的不同則會導致國家采取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差距很大。
體育是一種身體文化,既重視交流,更強調競爭。因此,體育強國在提倡“和平、友誼、進步”、“重在參與”、“公平競爭”、“和諧發展”等人類人文精神和普世的類文明時賦予更大的責任,也相互間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的朋友關系(身份)。然而,在競技體育領域,體育強國之間的關系則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競爭對手關系。因為競爭,所以就有勝負。因為勝負,所以國家間就會產生不信任的潛在意識。所以,競技體育在加強交流和增進友誼的同時,主要表現為一種互為對手的競爭關系。體育強國應該是金牌的有力競爭者,他者的強有力的競爭者。
3.3.3體育強國的身份是國家利益的基礎。身份是利益的基礎,而利益是以身份為先決條件的,如果沒有身份,利益也就不復存在。身份本身就是利益[14]。體育強國要為世界體育做出自己的貢獻,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必須明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或身份。比如,英國作為現代體育強國,她為傳統體育向現代體育轉型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法國則是在體育國際化和國際組織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前蘇聯則是創造了以國家力量整合體育資源的舉國體制的新模式,美國則是使體育與市場結合,促進了體育商業化發展[15]。
體育強國首先提倡人類共同的人文精神和傳播普世性類文明,并承擔更大責任。在西方體育文化單一化、人文精神缺失等異化現象日趨嚴重的今天,“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反映了人類普遍的利益訴求和理想追求,順應了世界體育多樣化的歷史潮流,成為西方現代體育重要的補充。因此,體育強國的身份就是世界體育文化多樣化的積極倡導者,世界體育文化的積極創新者和世界體育文化新產品的有力提供者。
體育強國更需要通過競技體育,在國際賽場為自己尋求到切合自身需要的國家身份。首先,國家必須提倡人類共有的精神文明,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通一員,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構建自己融入者的身份。其次,國家必須爭奪更多的金牌,從而構建體育實力強者的身份。通過實施金牌戰略大力發展競技體育,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金牌數量的排序,其實就是國家身份和位置的排序。因此,體育強國的另一身份理應是競技體育強國。
3.3.4維持體育強國的身份才能獲得利益。身份是利益的基礎,維持了某種身份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源源不斷的國家利益。中國的金牌戰略、奧運戰略其實質就是從戰略的高度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建設競技體育強國,旨在維持大國、強國的身份。北京奧運會盛大開幕式,傳播了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塑造了中國熱愛和平的國際形象。
3.3.5再造身份以獲得更多利益。國家利益是國家行為體與國際社會互動的結果。國家身份雖然相對穩定,但是絕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追求或維護國家新的利益就必須追求新的國家身份和再造國家身份。溫特認為,國際體系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體系,國家新的身份的形成過程是一種文化選擇的進化過程。這種文化選擇是通過行為體主動認知、理性選擇下運作的,也就是通過模仿與社會習得的方式進行文化選擇的。“當行為體自我意識到他們認為是成功的行為體時就會模仿,而通過模仿獲得了身份和利益[7]。”身份和利益是社會習得而來,這是溫特的又一重要觀點,并且認為,有意義他者對待行為體的方式,會因其行為體的相應反應,而這種反應則加強了習得者的身份和利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參與國際體育的活動實際上就是再造身份的過程。1952年中國參加赫爾辛基奧運會目的在于甩掉“東亞病夫”的身份,重塑“讓人瞧得起”的“新中國”的身份。1958年中國宣布退出國際奧委會就是要塑造堅定維護“主權尊嚴不容侵犯”的身份。1979年中國重新回到國際奧委會的大家庭則塑造了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新身份。中國拒絕參加莫斯科奧運會則塑造了中國反對霸權、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身份。自1984年中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以來,特別是中國申奧成功,并成功舉辦了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后,中國再造一個“世界性、強大的、現代化的強國身份”就成為中國人民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和追求。
參與并不斷地從國際社會中學習,在維持或再造身份的同時,也獲得國家利益。因此,為了國家利益,在全球化的今天要積極地參與國際體育活動。
4結語
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不斷增強,國際社會關系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然而,不變的卻是各國對國家利益的追求。因為國家利益,各國在國際體育領域,特別是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所形成的競爭對手、相互友好的朋友等復雜關系構成了國際體育領域中的政治現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時代背景下,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國家利益,哪種國家利益更重要,則取決于“時間和環境[16]”。新現實主義更加注重國家生存與安全利益,新自由主義則更加強調權力,而建構主義則更加強調國家互動中的國家身份。因此,我們以國際關系的時代背景為前提,汲取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以及建構主義關于國家利益理論的合理內核,明確當代體育強國的國家利益,進而指導維護體育強國國家利益的實踐。當代體育強國的國家利益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目前關于體育強國的國家利益研究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本文從國家利益的哲學內涵的視角對體育強國國家利益進行了一般性的理論分析,旨在為國際體育領域中的政治研究做一個基本的理論鋪墊。
參考文獻
[1]Rozeta E.Shembilku, The National Interest Tradition and the Foreign Policy of ALBANIA, 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 Thesis, April 23,2004.p.6.available at http://fleteher.tufts.edu/researeh/2004/Shembilku一Rozeta.Pdf, visited July21,2007.
[2]Peter J. Katzentein, Robert O. Keohane, and Krasn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8,52(4):658.
[3]肯尼迪·沃爾茲.國際政治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
[4]王力軍.略論羅伯特·基歐漢的“國家利益”觀[J].太平洋學報,2013,21(8):11-16.
[5]羅伯特·基歐漢[美].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的合作與紛爭[M].蘇長和,信強,何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237,18.
[6]張文喜,李萬鷹.溫特建構主義國家利益理論述評[J].國外理論動態,2007(8):78-81.
[7]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學理論[M].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89-290,124-274.
[8] 羅爾克.世界舞臺上的國際政治[M].宋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3.
[9]舒盛芳,沈建華.建構主義視角下競技體育全球化體系中的國家利益[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4):1-6.
[10]摩根索[美].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M].徐聽,郝望,李保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34-36.
[11]摩根索[美].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斗爭與和平的斗爭[M].徐聽,郝望,李保平,王緝思,譯.北京:北京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12]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 ,Introduction: The Conplex Politics of Canadian-American Interdepende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4,28(4):600-601.
[13]方長平.國家利益分析的建構主義視角[J].教學與研究,2002(6):62.
[14]郭兵云,卓旭春.當前中國國家利益探析[J].甘肅理論學刊,2008(1):11-12.
[15]任海,王芳,趙卓.論體育強國的國際影響力[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1):3-9.
[16]卡倫明斯特[美].國際關心精要[M].潘忠歧,譯.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