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瑩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沈陽 110136
?
媒介融合下的新聞生產模式的創新探究
黃 瑩
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沈陽 110136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在群眾中的普及,傳統媒體發展模式已經滿足不了時代的需求,媒體融合已經成為現階段各大媒體發展的主流,這一改變也給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帶來巨大的變革,人們在上網時留下的痕跡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會被互聯網保存,新聞工作者通過整理人們在互聯網上所留下的數據,使人們介入新聞生產的過程,這樣一定會顛覆傳統的新聞創作模式,從而創新出媒介融合下的新聞生產模式,新聞工作者只有充分利用現階段的時代背景,才能使新聞生產變得更高效便捷有意義,從而構建新聞生產的新時代。關鍵詞 媒介融合;新聞生產;創新
1.1新聞材料來源的創新
在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中,所用到的新聞材料的來源,主要靠新聞工作者走到社會中去發掘,不僅浪費人力,而且效率也低,而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現在,在媒介融合語境下,新聞的來源就更廣泛了,可以通過不同途徑和讀者進行互動來獲取資源,這樣可以獲取材料的就不僅僅是記者了,而是數量眾多的群眾,媒介時代的來臨使大眾心里的新聞意識非常強,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也隨之增加,他們會時刻注意身邊的時事,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并把這些用手機記錄下來。通過互聯網發布到網上,新聞工作者只要學會與大眾有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就能使收集的材料種類大大的增加,新聞發布者通過深思熟慮后,判斷新聞的真實性,將真實的新聞直接發布,這樣就能使更多的人在第一時間了解發生的新聞,也能通過其他媒體和廣大讀者對新聞進行傳播,造成輿論效應,完成新聞發布的初衷。但是不光新聞材料的來源需要創新,新聞處理的模式也要發生改革,傳統新聞的處理模式,是記者去各個地方發現新聞后,收集整理給主編,由主編對其進行再整理,使之成為有圖和文字的報道,但是在媒介融合時代下,這種模式勢必會被淘汰,因為在互聯網上,面對眾多繁瑣的文字,人們是沒有興趣去閱覽的,所以達不到傳播的效應,造成不了輿論,新的新聞處理模式應該是通過對不同新聞材料的整合,能夠使新聞更加吸引人,并且運用技術使新聞內容擁有多層次性,多趣味性,將傳統新聞呆板的圖文模式,轉化成視頻或者動態圖片,使人們在閱覽新聞時會對新聞內容進行思考,激發出內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才能達到新聞更快傳播的效果,造成社會輿論效應。
1.2新聞編輯的創新
媒介融合下傳統的新聞編輯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大眾的口味了,新聞編輯是一則新聞生產的開始,一個好的開始才能讓新聞有效的傳播更快,所以要根據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對新聞進行編輯選題和策劃,要充分考慮到閱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等方面,在近幾年來,手機的應用達到了普及的程度,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拿著手機,使用零散的時間在網絡上瀏覽信息,一般情況下大眾都會用移動客戶端進行新聞閱讀,根據這一特點,只有題目新穎,內容有趣的新聞才能帶來高的點擊量,新聞編輯者還要考慮到大眾的移動數據的使用程度,這類閱讀者閱讀時間零散,不適合看視頻,音頻,動態圖等耗費流量大的內容。還有一些老年人閱讀者擁有著大量的閱讀時間,他們的閱讀習慣繼續保持著固有的傳統模式,很難改變,新聞工作者對于這一部分人群也要有相應的策略,在一些有重大影響力的事情上加以渲染,并加上些新的新聞內容,使得這部分閱讀者客觀的理解新聞內容,并且使他們慢慢學會并適應新的新聞內容。在新的媒介下,不同的媒介要選擇不同的編輯風格,因為不同的編輯風格會使閱讀的人群更廣泛,更大眾化。
1.3新聞發布的創新
在互聯網發展迅速的背景下,新聞的發布也可以用新聞客戶端等各種大眾化的軟件來進行發布,使人們隨時掌握最新的動態,也可以根據新聞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模塊,例如娛樂、金融、軍事、國際
等使人們隨時可以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并且在人民看新聞時可以根據自己心中的見解來發表自己意見,達到互動的效果。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眾多的媒介業務也開始呈現融合的趨勢,不僅是報道和網絡融合,還可以通過廣播和電視傳播,而且文字、圖片、聲頻、視頻等各種各樣不同的媒介也融合成的多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也提供了很多不同的社會就業崗位,媒介融合下的新聞發布,比傳統模式的新聞發布平臺更加廣泛,新聞發布的速度也快,更能在第一時間搶占先機,造成社會輿論,占領輿論制高點。通過多媒體的表述也使新聞的發布更具有個性,滿足大眾多元化的需求,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時,由于新聞工作者職業的特殊性,在組織原則和機構規范的制約下不能及時發布新聞,但是大眾人民作為新聞當事人可以在第一時間發布信息,這也是新聞工作者表達觀點的另一渠道,這還可以使人們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在互聯網科技發達的當下,每個人都可能是記者,在歷史潮流的推動下,發展融媒體技術也是形勢所趨,傳統新聞模式的改革也是時代必需,雖然融媒體技術目前還有很多不足以及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在人們需求發生巨大轉變的背景下,人們與媒體之間通過網絡相互作用,發展上網人們作為新聞傳播的媒介,利用網絡使人民加入到傳播新聞的過程中來,最終使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生產被人們所適應。
參考文獻
[1]蔡雯.新聞傳播的變化融合了什么?——從美國新聞傳播的變化談起[J].中國記者,2013(9):74-76.
[2]楊玲.媒介融合視閾下的出版企業動態能力構建與培育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3.
[3]相德寶.新媒體問題與管理——2011中國新媒體研究綜述[J].新聞界,2012(2):41-46.
作者簡介:黃 瑩,所在院校為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1-00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