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梨樹縣農村經濟管理站 張家柱
?
電子商務對農村經濟轉型的推動探析
吉林省梨樹縣農村經濟管理站 張家柱
摘 要:“三農”問題是貫穿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問題,近幾年來備受社會關注。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與農村經濟相結合成功案例的涌現,電子商務除了給農村經濟發展指明了新道路外,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經濟的轉型進程,為此,本文以“電子商務對農村經濟轉型的推動”這一命題深入探究,對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轉型發展極具現實意義。
關鍵詞:電子商務 農村 經濟轉型
電子商務是一種通過利用現有的網絡通訊技術與微電腦技術而實現消費者線上、線下消費與支付等綜合服務活動的新興商務模式,電子商務的出現,不僅打破了傳統商務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而且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市場競爭的范圍,即:將市場競爭區域擴大至互聯網絡。目前,在互聯網日益普及與國家政策鼓勵的推動下,電子商務已成功進駐農村生活,并以潛移默化之勢改變著其生產經營方式。
目前,雖然農村經濟轉型已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且電子商務已在部分地區得到了大面積普及與應用,并相繼出現了經濟轉型的成功案例,但是,據相關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諸多農村地區卻依然未達到經濟轉型的預想目標或程度,究其原因,無非是以下三點。(1)農村對電子商務發展的認識不足。具體表現為:易將互聯網與電子商務概念混淆,抑或不能全面了解電子商務的內容,甚至受傳統觀念束縛,不僅不愿接受新事物,而且還極易排斥新事物,更別談涉足電子商務領域的工作了,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阻礙。(2)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雖然伴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在城鎮及農村的普及率也已得到顯著提高,但是,由于網絡通訊設施與信息化電子設備等均存在較大缺失,且極易受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出現通訊中斷或通信失敗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農村尚且達不到目前電子商務對信息化基礎設施的要求;此外,由于受薪資與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導致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與專業的電子商務工作人才均不愿意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與轉型而奔赴農村工作,這不僅不利于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而且還不利于農村電子商務的運用與發展。(3)農村物流體系不完善。商品交易是電子商務的本質與核心內容,主要涉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及物流,除作為一種物質實體流動過程的物流外,其余三者均可通過計算機與網絡通信設備等實現。由于農村多處于偏遠地區,深受地理環境影響,不僅通訊不佳,而且交通運輸不發達,往往被排斥在配送范圍之內,使得農村不得不放棄發展電子商務的念想,這又進一步阻礙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2.1高度重視對農村電子商務的合理引導及培育
相關國家機構,尤其是地級農業部門應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傳播方式,積極向廣大農民群眾普及農業信息化與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加以引導。眾所周知,就我國而言,無論是在農村電子商務建設方面,還是在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不僅起步較晚,且均處于明顯滯后狀態,這就要求有關政府部門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與農村發展需求,制定科學、合理,且有助于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法律法規,以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農村地區的教育,同時,開展一定的“惠農”政策,例如:金農工程與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工程等,以進一步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為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提供有利條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共同富裕。
2.2切實有效地推進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大量實踐證實,要想有效推進或者優化農村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確保農業電子商務普及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就必須將理論與實際進行有機結合,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與發展需求,制定具有較強可行性與針對性的農村信息化網絡建設對策,具體為以下兩點。(1)針對經濟發展較快,廣大農民群眾素質水平較高,且能較快接受新事物的農村地區,除了可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普及力度,使其能夠充分享受到網絡信息化服務,并更好的適應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外,還可通過開展互聯網使用講堂、技能輔導及系統培訓等活動,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其使用互聯網的技術水平,從而為引進電子商務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2)對于經濟發展極為落后的偏遠農村地區,應重點解決信息閉塞與交通落后等問題,即:首先,在切實落實好“三網合一”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大力普及電話網絡、電視網絡以及廣播網絡等,并以此為依托,搭建適應該地區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新型信息化技術平臺,同時,向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咨詢服務,以不斷地提高其信息化服務能力;其次,從根本上有效解決農民群眾運用信息所需的費用,即由政府部門與相關電商共同投資建設公共信息化網絡體系,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農民群眾共同分擔相關信息終端設備的費用;再次,研發并生產一些具有較高性價比,且主要面向農村的電腦信息化設備,并切實投入到農村市場中;此外,還應充分考慮農民購置信息的費用問題,即:可由相關政府部門出面,向電商企業提出降低農民手機資費與互聯網資費等要求,以有效控制并降低農民上網費用,吸引更多的農民群眾融進網絡信息時代,從而間接引導其科學生產,嫻熟掌握有關電子商務信息;最后,全面貫徹并切實落實好“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以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從而為農業發展與統籌城鄉發展長效機制奠定堅實的物質載體基礎;值得強調的是,農村公路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與量力而行的原則,技術標準可稍微降低,但質量要求絕不能有一絲懈怠,這就要求相關交通建設部門必須著重提高路面等級,完善防護排水設施,增強晴雨通行能力,避免大改大調或大填大挖占用有限耕地資源等。
2.3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人才,提升農民群眾的信息素質
電子商務的涌進與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可持續發展,勢必要進一步加強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力度,即: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農業信息管理及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培訓,以最大限度提升農村信息員的采集、分析及傳播相關農業信息的業務能力水平,并組建一支能夠完全適應當下農村電子商務工作,且能與農民群眾和諧相處的全能型管理團隊,以便于在農村地區順利推廣電子商務與開展電子商務培訓等;另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宣傳網絡信息、電子商務對農村發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或者開展電子商務操作技術培訓等,促使農民群眾認清農村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并自覺接受與積極學習相關網絡信息與電子商務技術,從而不斷拓寬自身獲取網絡信息的渠道與提高自身運用電子商務的業務水平。
2.4全面推進農產品品牌化及標準化建設
建立健全農產品品牌化與標準化不僅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內容,而且還是推動農村經濟轉型的主要推力之一。眾所周知,電子商務一旦能夠成功,且靈活的運用于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即可很快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與標準化,但是,就目前農村發展現狀而言,其要想達到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與標準化的目的,并更好地適應于電子商務發展之所需,除了應對農產品進行標準化與包裝化推銷,并引導其向品牌化道路發展外,還應重點指引諸多農民群眾在嚴格遵照有關農產品質量標準與重量標準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標準化生產與銷售,以達到在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同時,通過電子商務實現農產品保值、增值的目的,從而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促進農村發展,并推動農村經濟轉型。
總之,在互聯網+電子商務時代背景下,農村經濟要想尋得可持續發展之路,就必須與時俱進,適時調整自身的經營模式,必要時,還應根據實際發展需要,進行經濟整體轉型,以增加農產品的商業價值,并進一步實現農產品全自動生產與網絡實時 化銷售的目標,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并為解決“三農”問題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 麻黎黎.利用電子商務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幾點探討[J].現代商業,2015(35).
[2] 張敏敏.農村電子商務促進農村經濟轉型升級[J].農業知識,2015(14).
[3] 汪向東.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新模式——以沙集電子商務為例[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3(02).
[4] 王紅,張瑞玉,董曉剛.電子商務與農村經濟發展[J].經營與管理,2014(02).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c)-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