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 黃笑妍
?
基于影子銀行管理強化的金融法制變革
安徽財經大學 黃笑妍
摘 要:因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雖然已經過去八年,但是,其余威未散,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仍沒有完全從那次危機中走出來。回顧那場危機,我們不能不對影子銀行感到后怕,因為疏于監管,讓它成為那次災難的罪魁禍首。基于這次慘痛的教訓,在這八年的時間內,針對影子銀行監管的強化,國際社會開始著手對金融法制進行變革,歐美金融體等國際組織紛紛加入這個行列,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變革的重點放在了影子銀行對于金融體系的兩大威脅——監管套利和系統風險上。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我國也應該積極投身于基于強化影子銀行監管的國際金融法制變革的大潮中來,不失時機地對我國相應的法制體系進行變革和強化。關鍵詞:后危機時代 影子銀行 國際金融法 監管 中國
提起2008年那場開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大家肯定還心有余悸。人們開始追問,美國金融體系經過20世紀30年代那場金融危機的洗禮,已經具備較強的免疫力,為何還是如此不堪一擊?克魯格曼(美國資深經濟學家)一語道破了天機:影子銀行——這個被疏于監管的金融實體就是那場危機的元兇。這個結論被美國國會后來成立的專門機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證實。從此,世界各國開始著手有針對性地對國際金融法制的變革。
至今對于影子銀行,理論界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所以,本文中也只能做簡單的描述。影子銀行并非屬于法律范疇,它是對投資銀行、債券、保險公司以及對沖基金等不同于傳統銀行的各種中介和信用集合的統稱,影子銀行有時也被叫做平行銀行。與傳統銀行相比,在監管方面影子銀行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對影子銀行和相關活動缺乏監管或監管過少。其中,缺乏監管的情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因為影子銀行的運行受到法律相關豁免條款的保護,所以缺乏法律層面的監管;其次,影子銀行的活動開展和機構設置都屬于法律的盲區,現行法律沒有對其監管的相應條款而使其游離于法律之外;最后,因為影子銀行活動的隱蔽性,部分行為的監管盡管已經有了相應的法律依據,但因為不被發現而缺乏監管。
第二,影子銀行從證券市場獲得用于信用中介活動的資金,而不是像傳統銀行那樣采用存款吸收的方式。因為在義務和責任上,證券投資者和影子銀行的調整并不是通過銀行法律來進行的,而是通過證券法律來進行的,這就形成了影子銀行在資金吸納鏈條上的不牢固性,而這種不牢固性是與生俱來的。正因為如此,一旦出現大量資金潰逃或來自同行的擠兌,影子銀行就會在短時間內變得不堪一擊。
其一是監管套利。所謂監管套利,就是影子銀行在其他市場條件都與傳統商業銀行一樣的條件下,充分利用監管機構在監管標準和監管規則方面的差異,將具有最寬松監管環境的市場作為自己經營活動開展的場所,從而最大限度地對監管進行規避,使用比傳統銀行低得多的成本獲得高得多的利潤回報。
影子銀行的監管套利行為帶來的影響是消極的,而且是立竿見影的。這種行為會被傳統銀行利用,在利益的驅使下,這些傳統銀行會將巨額的資金向影子銀行轉移,利用對影子銀行監管的漏洞,大肆進行回報高、風險高的業務活動,從而達到對監管法律約束其流動性或資本的行為進行規避的目的。這樣一來,監管法律對傳統銀行危機和風險的防范就顯得鞭長莫及,這無疑會從整體范圍內導致額外風險的攀升。
其二是系統性風險。影子銀行的運作方式是導致其系統風險的主要原因。影子銀行運作采用的是短借貸長的方式,其短期借款從證券市場獲得后,并向長期的、低流動性和高風險率的資產注資,這樣一來影子銀行就不得不冒著來自流動性、信用以及市場等方面的風險進行活動。
影子銀行置身于金融市場,它對風險的抗擊能力是十分脆弱的,會想盡一切辦法(如證券化)將風險向整個金融系統轉嫁以達到對自身風險進行防控的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被轉嫁的風險逐漸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系統性風險最終在所難免。如前文所述,傳統銀行與影子銀行之間存在著利益關系,影子銀行一旦出現系統風險,將迅速波及傳統銀行,進而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必將進一步加劇。
3.1美國和歐洲國家的變革
美國在《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中,盡管沒有形成對影子銀行進行監管的完整體系,但是,多個條款卻明確表達了對影子銀行活動和結構進行監管的必要性。
歐盟各國在危機發生后,也紛紛進行了監管法律的變革以強化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比如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早在2009年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對影子銀行未來的監管中不應采用法律的形式而應從經濟實質出發采取更合理的形式的建議。同時指出,應賦予監管者對影子銀行進行識別、審慎性監管以及削弱對受監管實體影響的權限。
3.2國際層面的變革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9年6月發布的《危機的初步教訓》報告中就將解決影子銀行監管的方案系統的提了出來,G20在危機后的第三年,即2011年發表了《二十國集團戛納峰會宣言》,在這個聲明中明確提出了加速推進對國際金融領域改革步伐的建議。該次G20峰會將構建全新監管法律框架以應對金融危機作為一個重要議題提了出來,其在應對和防范金融危機方面的針對性制度優勢得到了充分體現。
G20下特設金融穩定理事會,并賦予它一些重要職能,包括增進國家與國際金融機構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不同國際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互;為國際金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對全球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進行監管,評估和識別金融風險產生的可能性。這三大職能無異于為國際金融體系構筑起了一道防范風險的堅固屏障,對國際金融安全的維護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3.3我國的監管變革
首先,我國應積極加入到針對強化影子銀行管理的國際金融法制的變革洪流中,為構建國際影子銀行的監管法律框架獻計獻策、出錢出力。
其次,要在充分借鑒先進國際和國際組織成功經驗的基礎之上,群策群力,建立和完善與中國實際相符合,并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影子銀行監管法律體系。管理機制要具有宏觀性,要設置相應的監管機構并賦之以相應的權限;進一步完善法律監管,促進金融立法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具體來說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改革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和控制。基于對更大系統風險防范能力的提高,從法律角度促成《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立法和完善,從而讓我國當前仍處于比較混亂狀態的金融領域實現規范制度化、監管法制化。
(2)從自律機制的視角強化我國的金融監管。金融機構在我國出現較晚,缺乏時間上的積累,因此金融機構的自律機制仍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與世界發達國家比起來還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國應花大力氣加強我國金融監管自律機制的建設,讓金融機構在不受他律的情況下,僅依靠自身的自律機制,就具備較強的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進而為穩固金融市場貢獻自己的力量。
(3)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險制度。目前,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還不夠明確,更不夠完善,因此,基于銀行業對風險的把控,建立和完善這一體制就顯得十分必要。有了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必將進一步加強,存款人的利益將更有保障,這兩點通過我國一系列基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實施得到了印證。
2008年那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對影子銀行監管不力帶來的風險將是毀滅性的,所以在后危機時代,歐美等發達國家和一些國際金融組織開始著手對本國和國際的金融發展進行變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也應當在借鑒國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一整套與我國國情和國際標準相吻合的影子銀行監管法律體系,不折不扣履行國際承諾,承擔起大國責任,為國際經濟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沈偉.中國的影子銀行風險及規制工具選擇[J].中國法學,2014 (08).
[2] 陸曉明.中美影子銀行系統比較分析和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4(01)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c)-080-02
作者簡介:黃笑妍(1995-),女,漢族,安徽省碭山縣人,安徽財經大學,本科,主要從事國際金融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