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吳瑩 羅凱
?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現狀問題及對策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吳瑩 羅凱
摘 要:全球經濟高速發展,但環境破壞、資源枯竭、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已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綠色經濟”成為近年來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綠色信貸”作為“綠色經濟”發展框架下的一個重要金融工具被寄予重望。本文從綠色信貸的概念出發,分析了我國推行綠色信貸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綠色信貸 商業銀行 對策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亟須扭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各部門提出了許多應對措施,但收效甚微。金融作為改善環境的重要經濟手段,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綠色信貸”作為國際金融機構通用的一種環保經濟手段,對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銀行業作為綠色金融的中堅力量,商業銀行作為“綠色信貸”的主體,應為“綠色信貸”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在綠色發展的潮流中有所作為。
綠色信貸是指商業銀行在貸款的決策過程中,注重資源保護和環境均衡,重視貸款的環保效益,促進生態環境平衡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融資方式。綠色信貸包括三個核心內容:一是利用恰當的信貸政策和手段,包括貸款品種、期限、利率和額度等,支持環保、節能的項目或企業;二是對違反環保、節能相關法律法規的項目或企業采取停貸、緩貸,甚至收回貸款等信貸處罰措施;三是貸款人運用信貸手段,引導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環境風險。
我國的綠色信貸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關于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在通知中,人行對金融部門在信貸中落實國家環保政策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但金融部門并沒有嚴格執行。
2007年7月,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落實環境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標志著我國綠色信貸制度建設正式啟程。同年11月,銀監會頒布了《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落實國家節能減排戰略、防范環境風險引發的各類風險提出了全面要求,“綠色信貸”成為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金融手段。
2012年12月,銀監會制定和頒布了《綠色信貸指引》,確定了“綠色信貸”的三大支柱:支持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防范環境和社會風險,提升自身環境質量和社會表現。同時,對銀行業“綠色信貸”的組織管理、內部政策制度、能力建設、流程管理、內部控制及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2015年,銀監會制定和頒布了《能效信貸指引》,明確了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運輸節能三大重點服務領域,為銀行業信貸融資支持用能單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指明了方向
自2007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積極響應國家推行的“綠色信貸”政策,在”綠色信貸”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制度仍然存在著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缺乏鼓勵性、補貼性的優惠綠色信貸政策。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地方政府、兩高企業以及商業銀行走綠色信貸道路的動力不足。對地方政府來說,兩高企業通常是當地的稅收大戶,而一些環保企業往往投入大、收效慢、風險大,在沒有與之對應的考核激勵機制下,地方政府缺乏與商業銀行合作的動力;對于兩高企業,在沒有相應的考核激勵政策下,要求企業進行污染治理以及產能轉換,無疑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影響企業的經營;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由于綠色信貸政策操作性不強、人才資源及技術不足,同時為環保企業、環保項目貸款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在缺乏激勵機制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對于綠色信貸往往只停留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層面上。
第二,利益相關方的約束機制不完善。現行政策下,低碳經濟發展效果取決于政府、商業銀行以及污染企業之間的博弈。各方的利益重疊,約束機制不完善,綠色信貸的效果往往不如意。對政府來說,由于一些“兩高”企業是地方經濟的支柱,地方政府會因地方經濟的發展而“從輕處理”這些企業破壞環境的行為。對于兩高企業來說,在沒有強有力的約束力下,企業不會增加成本治理污染。而商業銀行方面,由于監管部門未對其采取“嚴格”的環保要求,商業銀行依然向高污染企業放貸。
第三,專業人才缺乏。綠色信貸業務涉及對貸款企業環保項目建設的判斷,對環境風險的識別與評估,對貸款產品的定價與營銷,這需要由同時兼備環保技術與銀行信貸業務經驗的專業人才擔當。而銀行缺少從專業角度評估綠色信貸業務和識別風險的技術型人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綠色信貸的發展。
第四,信息溝通機制不完善。由于環保信息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而我國環保信息來源又比較有限,商業銀行對綠色信貸有關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不足。因此商業銀行只能依賴環保部門提供的信息,依照環保部門公布的重污染企業名單來對企業進行信貸控制,但環保部門的數據只能作為銀行的一個參考。這是因為環保部門通常只在年終環保執法檢查時更新相應的數據,信息對接和及時交換方面存在障礙,缺乏時效性,無法滿足銀行及時審查信貸申請的需求。銀行在信貸過程中無法得到實時更新的信息,不利于商業銀行對貸款企業的環保信息做出準確的判斷。
第五,綠色信貸產品創新不足。我國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產品僅僅局限在對環境污染企業的信貸制約,產品種類少,創新力度不足,各銀行間的綠色信貸產品具有較強的同質性,不能滿足企業的多樣化需求。
第一,落實激勵機制。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的政策,由國家參與其中,對節能環保項目給予信貸優惠,差額由政府貼息補貼,出臺激勵機制鼓勵綠色信貸的創新與發展。例如,可以加大對節能環保技術研發的資金支持,對綠色信貸業務實施差別化的監管政策,適當提高對其的風險容忍度等。
第二,完善監督約束機制。一是加大環保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二是可以通過加快設置和征收碳稅、環境污染稅,大幅提高污染排放的收費標準,迫使當事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經營活動的環境風險和社會風險;三是鼓勵實行環境公益訴訟,通過環境公益訴訟動員社會力量,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迫使企業執行嚴格的環境和社會標準。
第三,培養專業人才,建立專業團隊。專業化團隊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三種:一是環境和社會風險團隊,具備完全的授權和專業知識,能有效地控制或規避借款主體及其項目所面臨的各類環境風險和社會風險;二是綠色信貸產品的創新團隊,具備跨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創新熱情,能抓住時代的機遇,不斷推進綠色信貸業務;三是提升機構自身環境和社會表現的團隊,具備多樣化的知識和強大的溝通交流能力,從整體上提升機構的社會形象。
第四,完善信息溝通機制。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加強與環保部門的信息溝通,充分利用國家環保部與銀監會兩部門搭建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平臺,及時獲取信息。環保部門也應積極對企業進行核查,將信息及時、準確地提供給商業銀行,為商業銀行的業務管理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對融資的企業和項目的環保情況進行持續觀察,建立持續跟蹤檢查機制,將環保風險管理納入日常貸后的管理工作之中,不斷完善、更新項目信息。此外,商業銀行應與同業、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之間溝通,從側面了解融資企業和項目的執行情況,全方位管理風險。
第五,加強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綠色信貸應具有多樣性,同時要貼合當前的環境需求,還要便于推廣。商業銀行應該增加對綠色信貸產品研發的投入,時刻關注市場的動向以及客戶的需求變化,不斷開發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產品并推出與之配套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孔瑞.我國綠色信貸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2] 王先菊.商業銀行推進綠色信貸問題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2 (5).
[3] 曹榮,苑德軍.加快發展綠色信貸的思考[J].銀行家,2013(8).
羅凱(1985-),男,湖北人,碩士,主要從事資產定價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c)-091-02
作者簡介:吳瑩(1989-),女,河南人,碩士,主要從事商業銀行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