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張少兵
?
企業社會責任共生理論綜述:民生安全的視角①
常州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張少兵
摘 要:本文基于民生安全保障的視角,首先探討了共生理論在社會經濟領域的運用,其次總結提煉了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的共生觀,并歸納國內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共生視角研究,最后提出民生安全視角下開展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共生理論 民生安全
在企業管理中,無論是股東利益至上理論,還是利益相關者理論,都不能較好地處理企業所承擔的必要社會責任問題。在我們所熟知的生物界,較多地存在著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共生體現象,而在我們人類社會各種復雜組織體系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中,同樣存在著類似于生物界的共生關系。在現實中,民生安全問題十分突出,各種突發事件更是凸顯了企業在社會責任管理方面的制度創新嚴重缺失,與民生安全緊密相關的企業行為、政府行為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圍繞企業社會責任課題,學界有機會從生物學的共生進化理論找到新的突破口。本文將從共生理論在社會經濟領域的運用、國內外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的相關思考以及面向民生安全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展望等方面進行綜述。
20世紀中葉以來,“共生”的思想和概念一直處于發展進化中,它不同于傳統觀念強調在競爭中求生存發展,重視互利合作,在研究方法上也比較簡明扼要,因此就有了它日益拓展的發展空間(楊玲麗,2010)。當人們發現借鑒生物學的概念和理論,結合相應分析工具的使用,就可以建構出用于解釋經濟現象、處理經濟問題的共生理論分析范式。其中共生體的單元、模式和環境是共生關系的三個基本要素,而依據密度、界面和組織方式的不同可以采用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和一體化共生這些概念描述共生現象,采用寄生、偏利共生、非對稱性互惠共生和對稱性互惠共生這幾個概念來描述共生關系發生的行為模式(袁純清,1998)。也有人試圖用共生規律來解開斯密悖論,以利己心為核心的經濟觀和以同情心為核心的倫理觀是一對相悖的矛盾,但在斯密那里都無法去否定,而揭示共生規律的普遍存在,使這對矛盾體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在市場經濟中,道義和競爭是能夠同時并存的(吳飛馳,2002)。在國外,曾有人提出將商業系統內的個體、組織和各子系統看成一個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它們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機整體的組成部分,包括消費者個人、各種公司組織以及企業戰略聯盟(James F. Moore,1999)。如此一來,隨著人們對過度競爭惡果考量的加深,針對企業界的行為思考越來越集中于對互利共生關系的理性辨識。在國外的研究基礎上,國內有人提出了相應的“生態管理”說法,在商業系統內部運作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管理方式的變革指向傳統直線管理的弊端,對商業系統中的各個利益主體用相互影響和依存的觀點來取代彼此競爭的關系,該系統的良性發展還十分依賴于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是一種充滿現代民主觀念的開放式系統管理形式(鄭曉軍,2007)??偠灾采P系和共同進化的思想在新商業模式中居于主體地位,對此也有人嘗試建立數學模型加以進一步的闡述(趙紅,2004)。
民生安全與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聯系緊密,企業與各利益主體之間能否達成互利共生關系決定著企業社會責任的踐履表現。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國外雖不直接討論企業社會責任共生問題,但在其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蘊含著一定的共生哲學。戴維斯(K.Davis,1960)明確指出企業家的社會權力很重要,商人承擔社會責任不得以損害他們的相應權利為代價,同時享受權利也應該受到履行社會責任義務的條件約束。這一觀點強調責權對等,避免了將企業社會責任無限放大。曼尼(Manne,1972)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必須是企業自愿的行為。意味著在企業社會責任實踐中,減少一些人為干預是有必要的。影響至今的卡羅爾(Carroll,1979)模型依先后次序及重要性,將企業社會責任設計成金字塔型,經濟責任無疑是最重大的責任,法律責任其次,倫理責任再其次,慈善責任比重最小。這個企業社會責任模型啟示人們:企業在社會責任管理中應權衡利弊,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前提下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弗里曼(Freeman,1984)在解釋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時指出,利益相關者往往是那些對企業實現目標產生影響的集團或個人。這一看法強調保障對企業有利益訴求的個人或組織的相關利益,為企業社會責任共生關系研究設定了極為有利的對象。霍夫曼(Hoffman,2007)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理論時,注意到上世紀20年代西方社區、員工和消費者影響加強的趨勢,企業因這種變化不斷推出慈善、培訓等公關策略。這是一種典型的出于自愿的,反應性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此相反,也有學者認為自愿性并非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的必要條件,履行強制性企業社會責任也可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Husted & Allen,2007)。面向民生安全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是基于自愿性還是強制性,歸根結底取決于如何有利于民生安全。自愿不等于放縱企業行為不受約束,強制也不一定給企業發展套上緊箍咒。
總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歐美興起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時,西方已進入后工業化發達社會,研究熱點在如何實施企業社會責任上,民生安全這類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不在主要考慮之列。就整個西方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體系來看,無論內涵還是外延,皆圍繞企業行為究竟是能動的還是反應性的,以及如何促成相應行為而展開。給出的答案大多支持企業采取排他性策略使自己在企業社會責任行動中獲得某種優勢,并不側重研究利益共同體。
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有些視角十分接近共生理論,比如從政府、社會、企業三方協同互動視角,實現共贏與和諧(賈生華,2007)。相關研究熱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企業社會責任推進機制研究,其中政府在企業社會責任推進中的機理和政策研究居多(王丹,2009);另外也涉及到非營利組織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黃光等,2008)等。此類研究在法律層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推進”語境下政府主導難免過于強調企業義務而忽視企業權利和利益,企業發展受阻并不利于民生問題的解決,政府應始終致力于提供非競爭性產品維護共生體可持續發展,同時謹慎充當直接參與者。另一類是利益相關者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引入西方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使企業對誰履行責任及為何要履行責任的問題變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彌補了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不足(張兆國,2012)。不過,利益相關者理論由于無法解決價值最大化與利益均衡問題而備受爭議,而且同樣混淆了政府“裁判”與“運動員”的角色。
從共生理論視角來考察可以較好地克服上述弊端。目前雖有少量研究涉及到共生理論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應用(李燦,2010),但僅限于一般表述,尚缺乏相應的系統論證和實證分析,對于處理民生安全問題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對策研究。鑒于共生現象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普遍存在,企業社會責任各利益主體之間符合相互聯系和互惠依存的生物學特征,研究視角應做出改變,擺脫對傳統競爭觀念的依賴性,強調合作共贏的共生理念,對復雜的社會關系的處理按照共生進化的理論去探究,在傳統指導思想的迷思中找到新的突破口(袁純清,2008)。
在社會主導需求發生變革,國民需要層次整體上升的社會轉型期,主要由企業行為所導致的食品藥品安全、假冒偽劣、生產事故、工資拖欠、職業病、環境污染等民生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這類涉及民生安全的事件往往又反過來嚴重損害企業的發展,影響了包括投資人在內各利益相關主體的利益?,F實中,我國的企業發展普遍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生存焦慮,尤以廣大中小企業為甚,往往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看作一項成本,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不夠重視。作為政府層面的社會管理者,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管理工作存在過于強制和疏于引導兩個極端。在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一套體現社會公正的公司治理機制將有利于降低和消除企業行為對社會產生的不利影響,有利于奠定民生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并為企業創造出新的發展競爭優勢來??梢灶A計,面向民生安全問題的解決,從生物學共生進化論視角來分析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機理,其核心在于謀求共生體均衡條件下企業、政府、社會、民眾等各利益集團激勵相容的制度安排,探究社會穩定與企業發展互利共贏的治理途徑,為政府社會管理和企業社會責任決策提供思路與對策參考。
參考文獻
[1] Davis K,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0(3).
[2] Manne H G,Wallich H C.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M].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72.
[3] Carroll,A B.A three_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
[4]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5] Hoffman R C.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1920s: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2013,13(1).
[6] Husted B W,Allen D B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 Creation among Large Firms[J].Long Range Planning,2007(6).
[7] 楊玲麗.共生理論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J].社會科學論壇,2010(16).
[8] 賈生華,鄭海東.企業社會責任:從單一視角到協同視角[J].浙江大學學報,2007(2).
[9] 王丹.政府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
[10] 黃光,等.非營利組織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機理探析[J].經濟問題,2008(11).
[11] 張兆國,等.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2).
[12] 袁純清.和諧與共生[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13] 劉寬紅.反思核風險,重視民生安全文化建設——關于核風險及其規避相關幾個問題的哲學思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 (9).
[14] 李燦.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目標函數——基于共生理論的解釋[J].當代財經,2010(6).
中圖分類號:F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c)-167-02
基金項目:①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面向民生安全的企業社會責任共生進化機制研究》(2013SJD630068)。
作者簡介:張少兵(1973-),男,漢族,湖北天門人,常州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生,主要從事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