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萬平
(重慶市彭水縣林業局 重慶彭水 409600)
淺談持續林業的分類經營與生態效益補償
聶萬平
(重慶市彭水縣林業局 重慶彭水 409600)
持續林業發展逐漸得到廣泛關注,根據新型的分類經營方式,可以將傳統的林業分為生態公益林以及商品林業,不同林業模式需采取不同的經營方式,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本文主要對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必要性、實現林業分類經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持續林業;分類經營;生態效益;補償
對林業進行分類經營能夠有效實現對森林環境的保護,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進行科學營林的一項重要措施,而實行林業分類經營的基礎以及保障就在于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因而,建立并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于林業自身存在著生產周期長,收獲的效果不夠明顯等局限性,投入跟產出之間的比例較低,導致難以保障正常的投資回報,林業難以向集約型的產業發展,傳統的粗放型林業經濟效益不高,環境生態保護方面也不盡如人意。實行林業分類經營,使用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引導商品林的經營方向,讓林業部門可以選擇有經濟效益的種類,使得商品林的經營者獲得利益。在商品林方面有了較大成效時候,將資金一部分流向林業其他部門,保證林業各部門的經濟效益。林業實行分類經營后,商品林則純屬企業的行為,那么商品林的經營則是一切以經濟效益為前提,這樣有利于提高林業經營者的積極性,形成專營避免盲目投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進行林業分類經營有利于保護生態公益林的生態防護效益,由于生態林的實際受益者并不是經營者,所以導致受益者不投入,經營者沒收益的矛盾。惡性循環下,最后導致經濟、生態都沒有成效,所以實行分類經營是非常必要的。
3.1 政策法規的完善
由于政治、經濟的原因會直接影響林業對于土地的使用期限,不穩定因素太多,只有有效地制定相關法律加以約束,并且切實有效的實行,這樣才可以做到林業分類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3.2 林產品的可持續和優化產出
①進行林業的合理規劃,合理的整合應用空間。固定時間能動性的調整經營方案,公開透明規劃方案,進行定期的總結報告。②林產品的可持續性投入生產,嚴格規定采伐量不能超過生長量,確定商品林的可持續生產率及其相應的采伐率,調整商品的合理產出,做到經濟效益與林業可持續發展。③切實保護好林業資源,杜絕亂砍濫伐、非法砍伐等現象,以及森林火災的監控管理。④充分挖掘林業的多種產品,進行深度加工,豐富林產品的種類,多發掘與之相關的林副產品。如生態旅游,生態科教等等。
3.3 保護生態環境
①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平衡基因、物種、生態。建立相應的瀕危物種保護區、保護動物的棲息地的原生態,盡量不改變天然林的林木品種,不能使人工林完全取代天然林。②保持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保持林業的更新、交替的過程,對于水土資源缺乏的地區,制定相應的保護、合理運用的方案,確定合理的采伐量。③盡量減少化學藥品的使用,對于防護林、商品林等采用防治的手段,尤其是進行生物防治,運用生物鏈,進行純物理的保護,嚴格控制化學藥品的投入、使用以及存放,尤其是某些敏感區如水源保護區更是要嚴格控制,監控化學藥品的用量、種類,盡量使用生物防護。
4.1 明確生態效益補償形式
4.1.1 補償管護的成本
作為林業分類經營最為基礎的一項補償形式,管護成本補償在林業經營中每年都會存在,并且成本還在逐漸增加,其主要包含有管理人員的報酬,管理的實際費用,維護的費用以及基礎建設的費用等。
4.1.2 補償商業投入
現階段,我國對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力度增加,在規范和擴大公益林的實際經營范圍時,在生態公益林的范圍中包含了原有的商業林以及已經規劃好的商品林,因而要補償商品林的前期投入以及預期的收益。
4.2 廣泛宣傳,加大力度
應加大社會各界對林業分類經營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宣傳,早在1995年,國家體改委、林業部體改辦就在[1995]108號文件《關于頒發(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綱要)的通知》中提出了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就在于建立科學的營林體制,然而由于宣傳的不夠到位,導致實施的速度較慢,因而要注重林業分類經營內涵及外延以及與林業分類經營相關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宣傳力度,為實施林業分類經營以及建立林業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營造較好的輿論,推動林業體制改革工作的進行。
4.3 因勢利導,因地制宜
現階段,我國的林業經營工作發展缺失平衡性,總體呈現出南方快,北方慢的情況(當然不能排除北方個別林業局以及森林部門發展快的情況)。針對此類情況,要注重因勢利導,加快步伐,突出重點,對于南方那些林業發展較快的省份,則需要不斷完善林業分類經營方針以及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確保其規范化和合法化。
4.4 健全法制,保障有力
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森林資源作為資源性資產發揮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價值,并依此頒布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法規,頒布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征收辦法以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使用及管理辦法等法律性文件,等價有償、政府統籌、社會投入的新機制正逐步建立。
4.5 拓寬渠道,補償到位
為了有效建立并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需要注重資金的投入,而資金主要可以利用四種方式進行解決。
4.5.1 國家補償
國家補償主要按照事權進行劃分,并由各級政府全權負責,要嚴格遵循“誰管理、誰投入”的原則。各級政府對自身的事權以及管理范圍有所明確,建立合理的投入機制,并與同級林業主管部門一道健全補償制度。
4.5.2 社會補償
社會補償主要可以通過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廣泛的開展義務植樹以及部門造林的方式,實行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建立補償機制時,要齊抓共管,全面展開,重點突破。
4.5.3 受益者補償
在確定森林的生態效益的實際受益者時,要遵循“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并對受益者實際補償的資金數量有個明確的規定,當然,補償的資金主要取決于受益者在森林生態中所受益的程度的大小而定的。
4.5.4 自我補償
對公益林管理單位進行積極性的扶持,并充分發揮林業經營管理單位所具有的資源優勢,辦產業,搞創收,在收益中獲取補償,例如,充分發揮生態公益林的優勢,搞林業立體經營,充分利用林副產品及林地上其他有益的資源。
各地要加大對林業建設的投入力度,有針對性的采取應對措施,將林業分類經營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落到實處。
總而言之,實行林業分類經營有利于調整林業產業架構,平衡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提高生產力和經營者的積極性,而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是權衡經營者和受益者之間的一種補償扶持制度,持續林業分類經營和生態效益補償,更好的促進社會經濟、整合各階層領域以及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做出貢獻。
[1]霍沁萍.持續林業的分類經營與生態效益補償[J].新農村:黑龍江,2012(12):36.
[2]易文成.淺析林業的分類經營與生態效益補償[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0):36
[3]葉世民,石本利.論持續林業的分類經營與生態效益補償[J].現代園藝,2013(14):140.
F326.2
A
1004-7344(2016)25-0222-02
2016-8-21
聶萬平(1973-),女,漢族,林業工程師,大專,從事森林培育、森林資源管理,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