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祥
(貴州省貴定縣林業局 貴州貴定 551300)
淺談石漠化治理的對策及造林技術措施
劉國祥
(貴州省貴定縣林業局 貴州貴定 551300)
生態環境建設關系著地區綜合發展水平,搞好生態工程規劃對地方事業具有廣泛性推動作用。“石漠化”是生態環境惡性循環的表現,由于特殊石質層構造引起的地質性災害,對土地結構產生破壞作用。結合貴州黔南州石漠化情況,本文從水土保持、植樹造林、地質監測等方面,提出石漠化治理的綜合對策。
石漠化;水土保持;植樹造林;監測
“十八大”以來,我國號召各地區走集約型發展之路,帶動各項事業朝著集約化方向轉型,實現產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性發展。考慮到地區環境之間的差異性,貴州黔南州存在著嚴重的石漠化問題,如何解決環境對經濟造成的干擾,這是生態保護工程建設的重點內容。政府及相關部門需結合地區石漠化情況,利用水土保持、植樹造林、遙感監測等方式,綜合防治石漠化問題。
據了解,過去幾年,國家就有23.02億元以上資金專項用于貴州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其中林業工程資金10.50億元,占石漠化工程總投資的45.61%,這為貴州省生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石漠化與貧困相伴而生,石漠化地區生態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因此,深入推進石漠化治理,應突破傳統模式,構建喀斯特生態社會體系。專家建議石漠化治理應更注重提高生態功能,加大科研力度,加強科技指導,建立和完善石漠化監測體系,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地區經濟,減少人類發展對環境的過度依賴,促進經濟、生態、社會等協調發展。
石漠化是“石質荒漠化”的簡稱,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生產能力衰退或喪失,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巖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
2.1 水土保持
石漠化治理應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則,因地制宜;要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提高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率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與退耕還林、防護林種植、水土保持、人畜飲水、扶貧開發等生態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綜合防治。
2.2 綜合治理
防治石漠化的對策,首先要立足保護好巖溶地貌地區尚未發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發生石漠化,預防潛在石漠化的繼續惡化演變;對于已發生石漠化的地區要實行綜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發展,重點應放在輕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2.3 政策扶持
防治石漠化須多管齊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轉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實施生態移民等;同時要制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個人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參與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視調整石漠化地區能源結構,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減少森林資源的能源性消耗。
實踐表明,石漠化治理的過程還是一個減貧的過程。通過治理石漠化,工程區保持了水土,調整了種植業結構,發展了林果業、木本糧油。黔南州在實施沙漠化治理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植樹造林技術應用與改造需求,對石漠化治理給予多項政策性支持,促進造林技術在生態改造中的普及化應用。
3.1 加大資金投入
2012年,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通報“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我國石漠化地區監測范圍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粵等8個省(區、市)的463個縣。近年來,貴州省相繼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加大長江、珠江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建設投入,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石漠化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貴州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3.2 完善早了規劃
截至2011年,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為1200.2萬hm2,占監測區國土面積的11.2%,占巖溶面積的26.5%。與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凈減少96萬hm2,減少了7.4%;年均減少1600km2,縮減率為1.27%。在全國石漠化工程建設背景下,貴州土地石漠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遏制,由過去持續擴展轉變為凈減少,巖溶地區生態狀況呈良性發展態勢。
3.3 擴大生態植被
巖溶地區石漠化凈減少,生態狀況向良性方向發展,是因為我國實施了綜合性舉措。其中人工造林種草和林草植被保護等生態治理工程對石漠化土地逆轉發揮著主導作用,貢獻率達72%;土地壓力減輕和農村能源結構調整促進的植被自然修復率為18%;實施農業工程與農業技術措施的貢獻率為7%;其他因素的貢獻率為3%。
遙感監測環境系統技術平臺,石漠化監測可以按照實際操作要求,從數據處理標準及操控流程展開分析,設定符合環境系統應用標準的新模式。是未來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利用遙感監測網構建無線傳輸,進一步強化了無線電傳輸效率。
4.1 可操控性
遙感監測是基于IP協議的高速蜂窩移動網,可實現大范圍的生態監控作業目標,并在石漠化治理階段完成標準統一。地質勘測信息化趨勢下,“遙感監測”改變了早期石漠化監測模式,利用移動平臺構建新型數據服務體系,向是石漠化監測提供更具操控性的連接網絡。如:結合3S技術構建監測系統,對環境系統連接技術及應用方式進行分析。移動終端具有靈活的接入方式和高帶寬通信性能,并且能根據所選擇的業務和所處的環境,自動調整所選的通信方式,為石漠化監測提供指導依據。
4.2 可調度性
環境系統控制涉及到多方面內容,端口連接系統要對不同行業調度情況提供管理中心,完善數字化端口連接平臺的應用功能。遙感監測技術以移動信號為監控媒介,按照視頻收錄圖像結果對數據操作情況進行調控。因此,需要根據數字端口系統功能應用要求,設計OFDM端口連接平臺,以完成各項數據信號的最優化傳輸。例如,環境系統連接設計主要從監控前端、管理中心、監控平臺、客戶端口等方面進行。
4.3 可智能性
微型計算機是端口連接系統主要前端裝置,遙感監測技術條件下可選擇有線連接、無線連接等,促使前端裝置與互聯網直接聯用,可在特定范圍內收集移動信號。隨著遙感監測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從“石漠化監測”的模式進入“遠程遙感控制”的模式,遙感監測端口連接集成了嵌入式計算、控制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生物認證技術等,對其進行升級改造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林業部門設定連接管理中心平臺,維持環境系統信號的自動化處理。
總之,石漠化是特殊生態環境變化造成的結果,對地質構造形成顯著破壞作用,導致土層疏松而演變為沙漠化的趨勢。基于生態環保政策下,貴州省積極開展土地石漠化整治活動,利用生態保護方案抑制石漠化擴展范圍。為了更好地實現生態地質改造,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做好調控管理,對水土保持、植樹造林、遙感監測等活動給予重視。
[1]馬士彬,張勇榮,安裕倫,張躍紅.喀斯特石漠化景觀空間分布特征分析——以貴州六枝特區為例[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5(12).
[2]余霜,李光.貴州省農戶采用石漠化治理技術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03).
[3]汪華兵,尹旺,漆小兵,黃集云.關于石漠化治理的若干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4(04).
[4]廖章志,姚勇,田興順.貴州興義2013年長灣小流域石漠化綜合治理初探[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3(06).
[5]李仕蓉,張軍以,周文龍.基于農戶視角的貴州喀斯特山區石漠化治理[J].貴州農業科學,2013(10).
X171
A
1004-7344(2016)06-0214-02
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