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浩 彭 洋 劉吉軍
(1.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1 2.解放軍95455部隊氣象臺 貴州遵義 563000 3.解放軍92853部隊 遼寧葫蘆島 125000)
我國氣象專業人才培養問題探究
周俊浩1彭 洋2劉吉軍3
(1.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1 2.解放軍95455部隊氣象臺 貴州遵義 563000 3.解放軍92853部隊 遼寧葫蘆島 125000)
本文分析了我國氣象專業人才面臨的新形勢,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以及培養評價三方面分別對高層次氣象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進行了思考,為我國氣象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解決之道提出了筆者的看法。
氣象專業;人才培養;問題
21世紀以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利益的保障對氣象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政府對于氣象人才培養問題也予以了高度重視,《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1]中明確要求進一步抓好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氣象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建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氣象科技教育,提高氣象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我國氣象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探究。
我國氣象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形勢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全球氣候變化異常,極端天氣頻出,自然災害多發。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2002年全世界因氣候變化而導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達550億美元,2003年更達600億美元。據預測,最早在2020年,全世界各地區都將因為全球氣候變化而遭遇巨大困境。而就我國而言,僅1999~2009年這十年間,平均每年有近4億人次因各類氣象災害而受災。
(2)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廣泛應用于氣象探測中。當今,氣象探測的范圍得到了大大的拓展,氣象專業人員可借助諸如航天飛船、衛星、飛機、雷達和海洋浮標等儀器設備和技術手段。
(3)氣象科學的發展需要跨學科、多學科融合。學科融合是當今各個學科發展的大趨勢,氣象科學的發展不再局限于本科學的鉆研,更加注重于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的相互交叉方向的探索。
(4)國內外合作更加廣泛和緊密。應對全球氣候問題需要全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世界天氣監測網、全球大氣監測計劃等都體現了氣象領域各國的廣泛合作。
面對氣象專業人才培養的新形勢,建立適應時代發展的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是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取主動的必要條件。近幾年,我國氣象人才隊伍高學歷的發展趨勢明顯,從2000年至今,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人才比例不斷上升,相應的中專及以下學歷人員比重在不斷下降,高學歷人才成為了我國氣象專業隊伍的主力軍。所以本節根據人才培養理論的三要素,即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評價,著重針對高學歷氣象專業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
2.1 培養目標定位趨同,未真正滿足社會需求
目前我國具有氣象專業的高校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云南大學、東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蘭州大學、同濟大學、揚州大學。筆者通過對比這16所高校的氣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發現,我國高校制定的氣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學科方面,例如中國海洋大學明確規定著重培養海洋氣象類人才,“氣象領域的黃埔軍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培養目標則充分體現了其學科覆蓋的廣泛性。但具體培養能力方面都強調了計算機應用以及大氣科學的理論學習等,且絕大多數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都強調了應用型或復合型人才培養,但不難發現高校制定的氣象人才培養目標仍以傳統的大氣科學及其相關的數理化為學科基礎,未能融入新興的跨學科的知識。
2.2 課程設置及傳授未真正考慮學生所需、社會所需
我國高校的大氣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專業課與公共課的學分比例基本上能達到1:2,即可適應通才培養要求的扁平結構的課程體系。但是,有學者已發現通過這樣的看似合理的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行業適應性上還是差強人意,筆者探討可能影響它的原因有:①高校開設的課程主要是依據其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而不是行業需求來制定;②高校對于氣象專業人才培養途徑,主要還是灌輸式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重照本宣科,輕啟發創新,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
2.3 培養評價方式單一,難以起到激勵作用
培養評價是依據特定標準對人才培養的質量及效益作出評判的方式。在教學實踐中,考試考察制、學位授予制等都是常見的評價方式[2]。考察高學歷氣象專業人才培養,多數評判人才培養質量的手段仍是以試卷測試為主的考試方式,極少數課程會把實踐成績算入總成績。另外,學位授予與否,主要取決于是否修滿課程學分以及畢業論文是否合格。在這種評價機制下,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難以受到激勵作用,氣象專業人才的行業適應性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扭轉。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3.1 根據氣象事業發展需要以及學校培養現狀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傳統的氣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一般只概略性地說明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缺少對目標內涵的清晰闡釋。研究型和應用型氣象專業人才的培養都需考慮到我國氣象專業人才面臨的新形勢,在培養過程中都應該注重創新精神的開發、復合能力的塑造和國際視野的養成,可以在培養目標的定位時就將人才培養的定位放在復合型、創新型和國際型人才上。另外,學校培養需要考慮自身實力來定位本校培養人才的規格和標準,由于學校的氣象學科實力的強弱影響了專業的師資力量、實驗室條件等從而影響人才的培養,針對人才培養目標趨同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考慮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
3.2 改革與完善課程體系凸顯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統一
大氣科學的發展已經邁入了一個多學科交叉發展的新階段,它要求相應的課程更加需要多元化、綜合化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發展跨學科項目,優化課程結構,淘汰與社會和市場脫節的內容,更新最新的科學知識;在構建課程體系方面,需要堅持探索適應個性化及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3.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針對氣象行業需要復合型人才的現狀,師資隊伍作為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師資隊伍的優化不可避免地需要重新審視。一方面師資隊伍需要一批有著開闊學術視野、能夠為學校的發展搶占有利行業資源的骨干教師;一方面師資隊伍需要不斷與時俱進,根據氣象行業需要,注重培養教師本身復合型能力的培養;再者,師資隊伍的國際化進程也需要不斷推進,通過多渠道加強國際間學術交流。
3.4 健全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實施質量監控和評價
強化氣象專業人才全面質量控制與保障意識,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將實踐教學納入人才培養評價范圍中,根據學校現實情況,努力推進學分制改革,促進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對于人才培養中綜合能力培養的激勵作用的發揮[3]。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Z].2006,1,12.
[2]成中梅.學習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2008,4.
[3]李北群.我國高校氣象本科人才培養研究[D].南京大學,2011.
C964.2
A
1004-7344(2016)10-0322-01
20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