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霞
摘 要:在當前的文言文教學中,語文老師往往遭遇一些尷尬——“老師拼命教,學生無力學”,課堂氣氛相對沉悶。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采用課本劇教學能改變這種現狀,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
關鍵詞:課本劇;文言文教學;課堂
文言文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古人智慧與思想的精髓。縱觀近年的中考,文言文閱讀已從單一閱讀發展到類文比較閱讀,不僅是字、詞的理解,還要考查學生的文言文能力,足見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一談到文言文,學生就“望文言文生畏”,更不用說對它的感知和理解了,學生不愿意學,課堂教學過于沉悶,這就成為許多一線語文老師的心頭病。
究其原因,許多老師落入了“一板一眼”的傳統的串講中,這樣容易讓學生產生懈怠情緒,因而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懼怕的心理。筆者發現,要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應把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自會興趣盎然,而課本劇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它改變了教學模式,以新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主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總結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意義,探索課本劇具體的實施過程,鼓勵學生走進文本,將語文課堂激活。
一、課本劇表演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他認為“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學生排演課本劇就是“做”的一種具體形式。調查表明,大部分的學生喜歡在課堂上欣賞同學表演的課本劇,許多同學也喜歡表演,在編演課本劇的過程中,學生變成了主角,從著手準備到排演,需要學生認真閱讀文言文,查閱相關資料,熟知時代背景,弄清人物性格。這種教學形式,大大地增強了語文教學效果,活躍了語文課堂氣氛。
二、課本劇表演具體的實施過程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篇目都適合課本劇表演,如《愚公移山》《細柳營》《桃花源記》等。課本劇的實施過程可因材而異,靈活變通,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過程:
1.編寫劇本
學生在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情節后,就可以指導編寫劇本了。“愚公移山”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在教授《愚公移山》一課時,當我提議演課本劇時,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學生紛紛討論:文章的主要情節是什么?涉及的人物有哪些?哪些同學參與表演?如何編寫劇本?這時,我引導他們閱讀課文,學生自行結合注釋,基本上能掃清字詞障礙,很快的,學生對編寫劇本就躍躍欲試了。學生的想法很多,有些也很時尚,如愚公上場時就插入了一段快板:“老漢今年八十八,耳不聾來眼不花。我家門前有座山,不搬走我心不甘,方圓七百實在大,得想辦法搬掉它,搬掉它!”這樣的臺詞,瞬間把大家的激情點燃了起來。
這時,教師應該從場景設計、人物語言、舞臺形象等方面加以指導,在基本忠實原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寫出有創意的劇本。
2.指導表演
初中教材中敘事、寫人的文言文一般都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小演員表演時重點要抓住人物對話,掌握好語調、語氣、速度、節奏等,最大限度地為突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服務。如學生在表演“妻子與愚公”“智叟與愚公”的兩組對話時,格外用心,眼神、動作、語氣等把握得很到位,完全體現出妻子疼愛丈夫的擔憂,以及智叟嘲笑愚公的愚蠢。特別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小演員用堅定的語氣、堅毅的目光把愚公目光長遠的睿智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智叟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后被逼得啞口無言,那神態真是入木三分。
3.適時點評
學生不管是充分準備后的表演,還是課堂上的即興表演,教師首先應對參演學生給予肯定,如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可評為“最佳表演獎”“最具創意獎”等,這樣的獎勵能點燃學生表演的熱情。記得班上有一名學生不愛學習,但熱衷于各項活動。在一次的課本劇比賽中,大家推薦他充當“愚公”的角色,他果真不負眾望,被評為“最佳主角”,原來他還很有表演的天賦。
肯定之余,還應組織學生討論、評論編演的水平及得失。在評價時,學生可以談課本劇的改編得失,如是否與課文內容相吻合,是否有創意,細節處理是否得當,劇本語言的編寫是否精彩等。也可以評表演者的得失,如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是否違背表演原則,演出是否出現冷場,演員能否隨機應變。還可以評價道具是否有創意,團隊之間是否團結合作,分工是否合理等。通過多元評價,學生不僅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時對課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層次。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編演和評價課本劇,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熱情,實踐證明,有些“后進生”的表現往往比“優等生”更好,他們有時更大膽,更有想象力和創造力。
當然,課本劇不能僅僅將它作為活躍課堂的一種手段,而應將它與文本內容結合起來,去感受領悟文本內容帶來的語文魅力。文言文的教學,也不僅是為了考試而教,更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教。我們要挖掘文本的最大價值,給古老的文字注入新鮮的生命,讓學生愿意在課堂中“動”起來,也讓文言文課堂活躍起來,讓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之路越走越寬廣。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