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玲
摘 要:在中學,語文是學生必修的最基礎的一門學科。初中語文課堂的開設更多的是以拓展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自身素質為目標的。在傳統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主導者的角色,初中語文課堂是一種“填鴨式”固化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出現對語文學習興趣不高,甚至是厭學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使初中語文課堂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在新課標倡導下,初中語文教學模式進行了較大的轉變,以蘇教版為例。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創新
一、初中語文教學模式創新的重點
傳統教學模式下,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更沒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我們要將課堂“還給學生”,更多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習慣。例如,我們在講授《冰心詩三首》前,我們就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搜集冰心相關資料,閱讀冰心相關散文等的作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同時還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量,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措施
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我認為有三種方式:(1)上文提到的必須幫助學生培養優秀的閱讀習慣。在學生進行閱讀搜集資料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教給學生做筆記的良好習慣。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解答。(2)讓學生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教師起引導作用。在一些簡單的課文學習中,我們可以適當地讓學生分組備課、講課,然后我們進行相應的補充,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3)進行分組教學,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初中語文不僅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怎樣做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分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擔當意識。例如,我在講《端午日》的時候,就將學生分成了幾個不同的小組,分別搜集關于端午節的傳說、習俗、活動、禁忌等方面的內容。在正式上課的時候讓學生進行一一介紹,分享
成果。
初中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塑造優秀的人格。本文僅是結合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對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希望能夠為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杜娟娟.淺談初中語文課程的創新[J].神州,2014(0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