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梅
摘 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對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升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探討了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水電動力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對策,通過探索工程教育新方法和新思路,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
關鍵詞:能源與動力工程;卓越工程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策
中圖分類號:C961;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1-0022-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計劃。實施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對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背景,在加強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重視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2013年被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教育培養計劃”,以培養在能源動力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較強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文主要探討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簡稱“水動方向”)卓越工程師的培養。
一、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
按照《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由傳統的校內培養轉變為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將本科生的學習過程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階段,充分發揮高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共同制定和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最終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
1. 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相適應
水動方向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是,學生具備寬廣的自然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具有堅實的工程技術基礎理論、能源動力工程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掌握計算機應用與自動控制技術方面的知識,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首先要注重校內階段的培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決定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因此,在制定校內培養方案時,根據行業對工程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納入與培養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相關的課程,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我校水動方向的課程結構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課程四部分構成。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本專業設置了課程實驗類、課程實習類、課程設計類和綜合訓練類四部分實踐性教學環節組成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水電站初步設計、機組安裝與檢修、運行維護與管理、科學研究能力、社會實踐等能力,體現了對工程相關內容的訓練。
2. 注重企業實訓環節,在真實環境下培養工程技術人才
產學研相結合是現代工程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實訓是工程教育的根本和靈魂。為了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實踐教育不足的現象,水動方向卓越工程師計劃要求學生在企業進行一年的實訓,企業實訓環節的主要內容包括水輪機安裝與檢修工程實訓、電廠運行管理工程實訓、畢業設計等。通過在企業的學習和實踐,學習企業的技術和文化,深入開展工程實踐活動,參與企業的工程開發和技術創新,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與創新思維和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使其具備工程研究、工程創新及良好的工程綜合能力,實現學生培養、就業及企業人力資源選拔的有機結合。
3. 重視工程實踐能力,建設工程教育師資隊伍
從事工程教育的教師缺乏工程實踐經驗,是目前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培養實踐能力強的工程技術人才,首先要建設一支具有工程實踐經歷的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包括校內專業課教師隊伍建設和企業導師隊伍建設。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方面,選派專業課教師到工程單位工作1年~2年,通過參與設計、生產等實際工程項目或產學研合作項目積累和豐富工程實踐經驗,使專業課教師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或者引進工程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又有理論水平的工程師進行專業課教學;另一方面,在企業學習實踐階段,聘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高水平的專家和工程師作為導師,指導學生實習和畢業設計,負責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的培養和考核。
二、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是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企業難以深入參與人才培養
實施工程教育理念,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必須得到企業的支持與配合,企業需求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方向,而且工程人才培養需要在企業得到實踐和鍛煉。在實施過程中,一些與高校有“產學研”合作的企業為人才培養提供實習和鍛煉機會,但有時又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度融合;而有的企業專注于本企業的發展目標,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不能保證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的效果,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穩定架構。
2. 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困難
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需要一支勝任工程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但在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困難。主要表現在:(1)學校教師普遍面臨職稱晉升等問題。到企業實踐鍛煉會對在校的教學科研工作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教師到企業實踐的態度不積極。(2)受人才引進政策的限制,沒有正高級職稱的工程技術人員很難引進到學校成為專職教師,而可以引進的人員對到校工作的興趣不大。
三、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對策性思考
教育部“卓越工程教育培養計劃”2010年啟動,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僅需要在理論上開展研究,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探索,既需要政策導向,也需要在實際操作中尋求解決之道,以保證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
1. 建立校企聯動機制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培養過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采用“3+1”的培養方式,即學生在校學習三年,在企業學習一年左右的時間,通過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深入開展工程實踐活動,加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培養流程分三個階段,即學校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習階段、企業定崗學習階段和校企雙導師指導畢業設計,各階段培養主體側重不同,需要校企協同聯動,分步實施,將培養標準細化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和教學環節,提高各階段各環節的針對性和操作實效性。
2. 建設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隊伍
為保證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須加強工程型教育師資建設,建立專兼職工程教育師資的選拔、培訓方案,改革工程教育師資的聘任、考核和培訓制度。一方面,要增大工程型師資數量,包括校內、校外以及合作企業的師資隊伍。另一方面,要提升工程型師資隊伍的勝任力,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實踐訓練6個月以上,建立制度,支持校內教師到企業實行跟班輪崗制,接觸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熟悉各部門及崗位的工作流程、主要職責等,豐富校內教師的工程經驗,同時聘請企業高級工程技術專家到學校講課,集中培訓工程型師資。師資隊伍的建設要與企業深度聯合,相互交流,培養提高。
3. 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教學實踐平臺、專業實驗室、校企合作產學研基地開展企業實踐學習,建成一批優秀教學實習與就業指導基地,并外聘實習基地的主干指導老師成為項目指導教師,提高實踐質量。將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與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相結合,進一步推進新的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建設、拓寬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渠道。
四、結束語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對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升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推進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卓越計劃的實施,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的要求,根據學校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總體要求,結合本專業培養目標和校企實情,制定了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標準和模式,確定校企培養方案及保障措施,建立校企協同聯動培養機制。在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積極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不斷改進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密切校企聯系,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
201102/115066.html,2011-02-18.
[2]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
[3]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4]林健.勝任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科教師隊伍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