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蕊
太原科技大學
基于科學技術哲學視角的微博輿論引導
郭蕊
太原科技大學
微博是一種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傳播的自媒體工具和獲取分享交流的新平臺,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廣泛的傳播能力。因其消息傳播的影響力以及可以在不同階層進行消息的任意交互能力,可以形成對輿論的新引導機制。本文首先介紹了微博輿論引導的背景,通過“前見”理論對此功能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實現對社會輿情的健康引導。
微博;傳統媒體;輿論引導;前見
微博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出現的一種全新的網絡應用形式,是傳統博客的一種演變。它可以有效的實現傳播之間的信息交互,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使傳播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1]。當前微博在互聯網中的用戶基數相當龐大,所以微博通過互聯網進行的消息流動而產生的信息量也是相當大的。這種傳播規模使零碎的信息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發揮了輿論引導的作用,微博成了網絡輿情的最大載體。當前,我國微博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監管,微博的自由傳播也帶了其負面影響,如果傳播的消息是非正面的,則會導致社會輿論不健康,嚴重的時候也會導致輿論失控。所以對微博的監管勢在必行,為了對輿論進行更好的監管,本文從“前見”理論的角度出發,深刻的分析微博輿論引導的原因。
本文用的關鍵研究工具即為出自伽利達默爾的哲學理論的“前見”,指的是主觀意識下對被解釋物體的判讀,進而造成對物體解釋的影響[2]。很多時候人類會在支配自己的意識的時候產生判斷,所以,意識對判斷的產生有一定的支配性。但是人類在產生“前見”以后會根據之后的理解和認識產生新的判斷,“前見”因為知識而被削弱,判斷結果不會被“前見”所影響。在特殊情形下下,“前見”和知識相同,兩者產生的判斷是一致的。
根據以上關于“前見”的基本理論,信息的受眾在回看信息的時候,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會依據“前見”來確定受眾是否會再次對信息進行傳播,另一種是因為“前見”對信息做更深一步的了解。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信息受眾的“前見”既可能加強輿論,也可能減弱輿論[3]。基于此情況,可以得出結論:信息取決于是否能激發受眾物體廣泛的“前見”特性,受眾判斷信息和“前見”是相符合的,這樣信息得到了傳播,構成了輿論引導的結果。
自媒體屬性是微博的關鍵特征,每個人都能夠自由的制造和傳遞信息,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媒體。信息的自由傳播范圍之大使得對微博的監管很困難。作為微博的運營商,也曾經采取過很多措施,比如用算法審閱用戶發的信息,但是效果仍然不是很良好。主要原因在于,微博除了公開的轉發評論以外,還存在著私信功能,除此以外,對關鍵詞檢測的算法只能是對暴力色情的信息加以控制管理,但是對虛假非法的信息無法做到智能識別檢測,比如虛假廣告、謠言等。因此,目前,在對微博信息的關鍵字監管以外,增加了用戶舉報和人工管理的功能,但是這樣增加了人力物力等成本,導致監管能力仍然不明顯。這種情況下微博傳播優勢會對社會輿情引導造成負面的影響。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有專門的相關部門對其監管,可以把社會輿論往好的方向引導。
微博中的信息傳播的“前見”各有不同,因為微博雖然和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是相同,但是又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微博的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應當對輿論引導加強重視。對信息進行分層考量,首先是使信息讓受眾接受,其次再傳播消息。一般的微博群體接受和傳遞消息花費的時間較短,其“前見”不會很縝密。傳統媒體話語權側重主流,使輿論的傳播受到局限,比如一些經濟類的信息就只能傳播到高層次的受眾當中。微博和其相比較更加個人化,無法成為控制輿論的主體。而且傳統媒體和微博雖然有相同的受眾,但是“前見”的不一樣,導致傳統的媒體無法和微博實現交融。
本文通過對微博與傳統媒體的比較分析,并以“前見”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傳統媒體在輿論引導上的重新構建方法,以及微博在輿論引導上的引導構建。
4.1通過“前有”引導“前見”
“前有”對于受眾來說,往往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三觀、身份甚至是職業都會導致不同的“前有”。而不同的“前有”則又會支配不同的“前見”。受眾在現實世界的世界觀通過網絡,將“前有”投射到網絡中,并且由于網絡在絕對平等的權益性上的體現,為輿論的廣泛傳播提供了便利。不同的“前有”,在接受信息之后,會引導出受眾不同的心理影響。接踵而來的則是以不同的行為目而引起的傳播行為,并以此為紐帶,將個體連接成為整體。在受眾群眾,包含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社會中下階層。基于自媒體的特性,該階層便是微博主要的服務對象。通過與傳統媒體受眾“前有”的分析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該階層的“前有”有其局限性,具體表現在其輿論客體的信息盲區上。只有加強傳統媒體對該階層“前有”的認知和了解,促進此信息依靠傳統媒體意識的亦可形成“前見”,從而能夠在此渠道上引導該階層的輿論走向。
4.2重構傳統媒體對“前見”的認知
傳統媒體在輿論引導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微博受眾的“前見”認識不夠。加強傳統媒體社會輿情引導最直接方式,就是在認識非高層受眾的過程中,不盲目的,從自身優勢出發去做改善,重構微博受眾的“前見”。具體改善方式可以分為三種:一、與微博同步新聞要及時;二、通過與受眾互動轉變其“前見”;三、和微薄名人加強互互動擴大傳播范圍。
輿論是社會的燈塔,如果一個社會的輿論經常處于紛繁雜亂的狀態中時,那么這個社會就會在前行中迷失。除了本文中提到的借助“前見”理論對微博的輿論進行引導和監管外,政府部門也應該利用微博去拓寬基層人民的表達渠道,搭建快速廣泛的溝通平臺,有效化解矛盾,營造一個公平正義健康的社會輿論環境。微博輿論傳播不僅需要微博加強自身監管,也需要政府應該加強引導,共同營建良好的微博輿論環境。
[1]張培富.從科技到人文的生態觀[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1.
[2]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沈陽:遼寧人們出版社,1987.
[3]謝耘耕,榮婷.微博輿論生成演變機制和輿論引導策略[J].現代傳播(中國傳謀大學學報).201105.